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黔之驴》是一篇文言文。有的同学认为,文言文很好学,只要会解释每个字。会翻译每个句子就行了。其实,学习文言文.仅仅关注语言本身,即完成由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重视其中的文学因素、文化因素等。下面,就让我们展开对文本的学法探究。  相似文献   

2.
《黔之驴》     
【自读导言】  学习本文的基本要求:  1.读出“黔之驴”由被“船载以入”,到被“断其喉,尽其肉”的全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老虎的不同表现,理清叙事层次。  2.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弄清两者在文中的关系,以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从驴一点一点的丧失自己的优势,虎一点一点的进逼中,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4.掌握成语“庞然大物”和“黔驴技穷”。  自读侧重点为联系原文谈寓意,联系现实谈感想。  (解说:初中学生读古文,能扣住原文读懂是第一步;在读懂的基础上读出作者…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的《黔之驴》选入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一语文课本。“黔”地,课本注解为“贵州省”。由此而演变的成语“黔驴技穷”,过去也大多将“黔”解释为贵州一地。这种解释,值得推敲。  相似文献   

4.
《黔之驴》是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任永州司马时写的,是当时写的“三戒”中的一篇。作者本意是要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无德无能、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上层人物。其讽刺的辛辣和峻切,令人叹服。只要读过这篇寓言的人,脑海一定会留下那个“形之庞”“声之宏”而终被机智的小老虎“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的蠢驴形象。读后也往往感觉痛快酣畅,认为此驴的下场就应该这样。但后来我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一些现象,重读柳宗元的这篇名文,对它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变化。感到除了作者本人所持的奥旨之外,…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本文对《黔之驴》中写作方法和人文关怀两方面的探究.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第二篇,柳在这组文章前面写了个小序: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其非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殆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很明显,上述引文中“依势以干其非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这三句话是分别指麋、驴、鼠这“三物”的,而“出技以怒强”指的正是“黔之驴”。《黔之驴》原文末尾有“卒章显志”的几句话:“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可以看出,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原意,是要告诫人们:①要有真本领,真才实学;②如果没有真本领,千万不能轻易  相似文献   

7.
《黔之驴》第二节的第二个层次,课本标点为:“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按这样的标点方法,似乎表示转折意义的“然”字一直贯到“终不敢搏”。实际上“然”字只贯到“觉无异能者”,其后的分号应改为句号,表明到此句意已经完整。为什么要这样改呢?我们可以研究一下整个第二节作者叙事的层次:先写虎闻驴鸣而“甚恐”,到“习其声”但“不敢搏”,以至“益狎”试探挑衅,最后看出驴技已穷因而大胆噬食的过程。上述层次正  相似文献   

8.
学习目标: 1.把握词义,疏通全文. 2.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3.寓言的深广含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文题 二、听朗读课文——多媒体播放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出生字.  相似文献   

9.
朱美兰 《教学随笔》2013,(18):72-73
《黔之驴》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寓言中的名篇。文章通过描写老虎惧驴,识驴,吃驴,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老虎和驴子的性格特点,给予人们深刻的启示。笔者以教学设计的形式,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再次进行呈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寓言具有两大特点:故事性与寄托性。作者往往把自己真正要表达的思想交融在一些短小茺诞的故事中,含蓄隐蔽,因而造成寓意把握的难度。同时,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带来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语词的多义。顺理成章,文本的多义性也就产生了。以寄托为主的寓言,其思想的多层次性也就客观的存在着。 《黔之驴》是中唐著名散文家、政治家柳宗元的一篇寓言,作为当时政治斗争的产物,它主要讽刺了那些表面强大,实质不堪一击的“技穷”之人。但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索《黔之驴》的另一些寓意,不避牵强之嫌,望能引一条语文教学的创新思路。 …  相似文献   

11.
张桂兰 《现代语文》2011,(2):109-110
本文是柳宗元所著文言寓言《三戒》中的一篇,语言精练传神,寓意深刻。文章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动的形象;不仅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教育,而且生动逼真的描写又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和满足。本设计重在采用创编式手法,读写结合,放大文中的描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加深对形象的把握,对寓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三戒·黔之驴》是柳宗元的著名寓言。这篇寓言流传极广,影响很大,因此,历史地客观地阐明其主题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有人说,黔之驴影射外强中干的保守势力,认为寓言表现了作者对政敌的鄙视和不屈服于压力的政治品质。还有人说,《黔之驴》讽刺了那些徒有其表,并无真正本领,还要假装威势吓唬别人的人,指出了他们必然失败的可耻命运。这些论点都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作品的实际,因而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是像语文课。语文课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目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是相关内容和语文的和谐。一切恰到好处,一切浑然天成,一切顺其自然;应该有的都有,不该有的都没有,是为至境。●语文教学研究,应该探寻的是语文课程的规律,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教学的规律。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也是语文之道。  相似文献   

14.
《黔之驴》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相似文献   

15.
“黔驴技穷”、“黔驴之技”两个成语皆源出柳宗元的《黔之驴》。长久以来,人们在解释这则寓言或成语时,往往把“黔”当怍“贵州”。其实,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有悖于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6.
黔之驴     
姜心怡 《作文》2023,(17):48-49
<正>贵州人向来不养驴子。有个好奇的人,在外面买了一头,用船载了回去。可又派不上什么用场,就把它放在山下,让它自己去寻食。来了一只老虎,一看驴子比自己还要高大,就以为一定是个怪物,便不敢暴露自己,只躲在密密的树丛里偷看。有一天,老虎正在打量这驴子,忽然驴子大叫了一声。老虎以为是咬它来了,吓得赶紧跑。  相似文献   

17.
怡然《古文浅释(临江之麋)》,原刊《自修》1938年第22期。作者另有《古文浅释(说虎)》、《古文浅释》、《古文浅释(乌鲗)》、《古文浅释(蜂与蟹)》、《古文浅释(滕王阁序续)》等文刊于《自修》。生平事迹不详。  相似文献   

18.
怡然《古文浅释(临江之麋)》,原刊《自修》1938年第22期。作者另有《古文浅释(说虎)》、《古文浅释》、《古文浅释(乌鲗)》、《古文浅释(蜂与蟹)》、《古文浅释(滕王阁序续)》等文刊于《自修》。生平事迹不详。  相似文献   

19.
黔之驴柳宗元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  相似文献   

20.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