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两颗种子》是湘教版语文第四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下面我以《两颗种子》一文为例浅谈低年级文本的细读。一、细读结构和主旨文本细读的"细"容易被误认为是"细碎"的"细",这样就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教材的整体。文本细读首先应该从文本的整体出发,先从整体读懂文本内容,了解文本写了什么,段落层次的安排,梳理文本的脉络,文本最主要的写作特点等,总之要从全局感知文本、读懂文本。《两颗种子》全文共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第一至第三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两个少年向一位老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文本的微观细读关联着教与学的相生相长。高校致力于中学语文阶段课本内容研究的孙绍振老师和钱理群老师为我们微观细读做了明确的指导与示范。本文借《解读语文》一书,聚焦于鲁迅的小说——《祝福》,阐明笔者对文本不可无"我"的理解和思考,进而强调微观细读于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黄玉峰老师《老王》一课的教学为例,探索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自觉"境界的两层含义:一是文本解读中的"自觉"——具体做法有:读出文本的应有之义;读出教师自我,"把自己放进去","把时代放进去";以细读的方法,读出文本的深意。二是教学活动实施中的"自觉"——自觉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自觉遵循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性;科学处理课堂上教师讲多讲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那里他见闻并亲自参与了当地的"迎紫姑"习俗,写了五篇相关作品:《子姑神记》《仙姑问答》《少年游》《天篆记》和《是日偶至》。十二年后,他被贬广东再遇此俗,感而为文,作《广州女仙》。苏轼的六篇紫姑书写对于苏轼研究意义重大,然而历来对东坡作品集的编订、注释和研究都不是很重视这几篇文章,甚至前五篇的写作时间都有很大争议。归根结底,遵循《苏文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和没有细读文本是导致失误的主要原因。本文对苏轼的六篇紫姑书写进行考订,基于文本细读、比较,梳理其写作时间和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钱理群先生的《名作重读》和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除了颇高的学术价值,还具有两位著名学者大概意想不到的驱动效应,那就是给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吹拂了一股"文本细读"的清风。尽管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细读"行为也并非始于两部论著出版之后,但作为一种自觉的阅读教学理念,应该是在中小学语文教改正式拉开帷幕之后。  相似文献   

6.
<正>《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孙绍振著上海教育出版社近年来,语文教育中的文本解读备受关注,渐成热点。在文本解读的"大虾"中,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系列著作显得卓尔不群。《月迷津渡》是继《文本细读》后的又一本力作。在这本书中,孙先生一如既往地对西方新批评等所谓的"细读""不屑一顾",这对文本细读江湖中偏好崇洋  相似文献   

7.
正在当前后课改时代,文本细读被许多语文老师当作最能展示教学功底、代表语文教学特征、体现"语文味"的教学方法。然而,具体实践过程中,不少老师对文本细读存在着误解,文本细读教学也走进了种种误区。如何进行正确的文本细读呢?我认为要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一、文本细读与语言运用的关系当前的文本细读侧重于对文本的细读、理解和欣赏,把深入理解语意、挖掘文本丰富意蕴当作唯一目标,这并不科学。因为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水平,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8.
曹茂昌老师的《〈金缕曲〉二首》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于"文本细读"中化解语言障碍。在古诗词教学中,把握"细读"的方法与尺度,对其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发掘,见微知著,以使学生收获言语解读的意义、意味和意蕴。此二词用典较多,这正是学生理解词意的障碍所在。曹老师把消除语言障碍和鉴赏整合起来,实际是在文本细读中化解语言障碍。他抓住了"牛衣""乌头马角""薄命长辞""蒲柳"等词语,结合其他相关材料来辨析、印证,帮助学生解读出这些典故背后隐含的深意。二、以"主问题"贯穿课堂教学活动。曹老师在"设计说明"里提出了"设计主问题"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没有细读文本,没有自己对文本正确的、细微的、深入的感受,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所以要上好阅读课,细读文本是教师的头等大事."细读"的字面意思并不深奥,就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语文文本细读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把它看做一种文本研读的方式;二是把它看做一种文本阅读态度:三是把它看做一种引导学生阅读的语文教学方式.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或预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研究性的阅读,应该是三种理解合一的细读.细读要掌握方法,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这就是文本细读的重要内涵.下面,本人就文本细读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尝试及体会.  相似文献   

10.
文本细读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创造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指用语义学的方法对作品的语言、结构和细节等进行真切的感知,深入的阐述和分析。文本细读尊重文本,以语言为立足点,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从而感受到浓浓的"语文味"。本文以陆蠡的《囚绿记》为例,以文本细读理论为基础,从文本出发,从语境中分析语义,从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三个角度进行文本细读。  相似文献   

11.
<正>李彬老师是一位爱动脑筋的语文老师,他教语文不愿意人云亦云,总要琢磨出自己的想法。这种做法成就了他的教育事业。他花了多年的时间做文本细读方面的研究并写了《经典文本细读津梁》一书,让我写序。写些什么呢?就写写我的心得吧。文本细读,作为解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在孙绍振、钱理群、王先霈等一批著名学者的大力提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程式化、功利化和无效化的困境,此类情况在文学类文本的教学上显得尤其突出。我国学者把英美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概念迁移到我国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形成了新的"文本细读"的理论范式。该文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以《祝福》第一部分为例,就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作一探讨,以此作为阅读的金钥匙,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分析刘震云《故乡相处流传》的文本片段《附录》.以细读方法,运用跨文本性理论,将之与小说正文的某些细节进行对话和互证;对"韩书记"和"领导人"形象进行挖掘.正是对这两个人物的解构,刘震云深化了权力批判力度,把话语批判的目标确定为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主流叙事.  相似文献   

14.
前一段时间,应江苏师范大学魏本亚教授的邀请,与黄厚江、程翔等老师参与了《老王》一课的同课异构活动.几番细读,反复揣摩,竟似乎有一点新发现.听课者不吝溢美,说我对《老王》文本的解读“另辟蹊径”①.  相似文献   

15.
冯建瑞 《海外英语》2012,(20):120-122
该文论述了《综合英语课》开展"文本细读"活动的必要性。文章首先阐述了文本细读的含义及其发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综合英语课》的本质属性和阅读特点,指出认知性阅读活动和评判性阅读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最后论述了《综合英语课》开展"文本细读"活动的必要性,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也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升和教学重心的把握,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听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全场皆惊。惊的是于老师细读文本工夫之高深。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小说教学内容缺乏个性和丰富性的弊端,提出细读小说对话丰富小说教学内容的观点,并以肖培东老师教学《孔乙己》为例,详细阐述了小说教学细读对话的几个点.从这些点走进文本,走近人物,开启小说对话艺术的大门,能教出“这一篇”小说的丰富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18.
初步感知,也认可白居易《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表现了琵琶女的娇羞之态。实际上不少语文老师也是这么对学生讲的。后来,细读文本,笔者发现这样理解是很不妥当的。然而现今的一些教辅资料,如高中新课程同步核心辅导《非常学案》(配语文版)在《琵琶行》的"多维品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仅以《芦花荡》的环境描写分析为例,浅谈如何进行文本细读,探寻文本"灯火阑珊处"的奥秘。  相似文献   

20.
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它可以从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着手分析,在微观中寻找宏观的方向。以《说书人》教学为例,旨在以"文本细读"为驶向彼岸的小帆之一,引导学生在文本鉴赏的海洋里沉潜涵泳,反复玩味和推敲,从而获得语言之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