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古汉语中有许多近义词,它们可以构成一组,但在释义和使用上有不同之处。征、伐、侵、袭、讨、攻这六个词,在古汉语中都是军事术语,虽都指军事上的进攻,但在意义、用法和感情色彩上却有细微差别。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区分。1.征,从彳正声,声兼义。《说文·辵部》:征,正行也。此为其本义。如《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帝王巡行是一种正行,故用征。后引申为远行。如陶潜《归去来兮辞》:问征夫以前路。又引申为征战,褒义词,强调施事和受事双方身份与地位的不同,常用于上攻下、有道伐无道。《孟子·尽心下》:征者,上伐下,敌国不相征也。《尚书·胤征》:奉辞伐罪曰征。孔颖达疏:奉责让之辞,伐不恭之罪,名之曰征。《墨子·七患》: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用为进攻,一般指长距离的攻伐。《资治通  相似文献   

2.
徐山 《现代语文》2009,(8):148-149
<王力古汉语字典·木部总论>认为"木部"中的"杳"字"与树木关系不大",这一问题的出现当追溯到<说文>.会意字应合理选择其中的一个部件作为所归属的部首.根据"杳"一词的本义,<说文>"杳"字归在"木部"不当,应将"杳"字归在"日部".  相似文献   

3.
4.
唐代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题材范围逐渐扩大,最终到一切均可入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权德舆的"善用常而为雅"是非常重要却又常常被诗歌史忽略的一环。本文从权德舆诗歌题材的"常"和风格的"雅"入手,分析唐诗由盛至中的发展轨迹,并对"化俗为雅"进行了具体剖析,认为雅俗共赏在中唐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大雅大俗非大家是无法做到的。  相似文献   

5.
释“悬米”     
隋《宋永贵墓志》:洪源括地,与悬米争深;高峰极天,共云丘比峻。悬下一字,拓片清晰作米。复查隋唐文献,多次出现悬米。墓志材料如:(1)竹箭分流,起于悬米。(隋《裴鸿墓志》)(2)将恐波迁悬米,舟移接汉之川;峰低委粟,泽贸干云之峤。(唐《韩节墓志》)  相似文献   

6.
“啸”是人撮口发出的一种悠长而清脆的声音。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这样解释:“啸,吹声也。从口,肃声。”他认为,“啸”是吹气之声,类似于今天的吹口哨。西晋成公绥《啸赋》描述道:“动唇有曲,发口成音。”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符号学视阈下探讨"火星文"现象,从构形方式上对火星文进行梳理和分析,进而对其"类文字性"进行初步探索,以期为火星文的使用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义近形符的通用常被说成是一种构成异体字的手段和方式,其实应当是异体字的性质所决定的必然现象,即异体字中形成差异的形旁往往是义近的。但不能反过来,由意义相近的形符构成的有差异的字形就一定是一字异体(即相通)。《说文》中由"止、足、走、辵、彳、行"等六个义近形符构成的文字,通用与对立同时存在,且对立远多于通用。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作文“怕写”“假写”的根源不完全在于学生词汇贫乏,而主要在于缺少素材“无米可炊”。改变目前学生作文状况的办法是:多说,学生从感兴趣的话题说起,规定内容每天一说;多读,从文学宝库中去汲取营养;多写,确定话题让学生去写,说与写结合;多评,师生共同评价作文,交流写作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据形系联”是《说文》部首间相互系联的主导方式 ,“据意系联”只是起辅助作用的次要手段。“据形系联”首先以一“基本形”部首将数个部首联为一组 ,而在前后两个以“基本形”联成的部首小组之间 ,许慎往往有意识地安排一个兼具前后两个“基本形”的部首居中 ,起衔接过渡作用。《说文》五百四十部基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串联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1.
何捷 《小火炬》2008,(9):31-31
很多学校成立了小记者团,挑选笔头快、文字表达准确的孩子成为少先队小记者。他们经常写一些报道稿,及时报道一些学校发生的事件,真好。可如果其中有错别字,所报道的内容和事实之间就会有差距,甚至产生很大的歧义。  相似文献   

12.
古代汉语的“好”是一个形容词,《说文》中本义是指“女子貌美”,引申而指一切东西的“美好”。而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好”有四种用法:1)跟“坏”相对,表示优点或是人满意的:-东西、-事情;2)表示容易或可以:那个事儿-说;这事不-告诉他;3)用在形容词、动词前。表示程度深,并带感叹语气:-冷;-香;-漂亮;4)表示便于,以便:屋子打扫干净了-请客。  相似文献   

13.
北宋文人歌妓词具有独特的意蕴和审美价值,是解读当时文人心理的一把钥匙。因其内容所限,此类词本该是俚俗的,但北宋文人俗中求雅,不断提升其内在之质与外在之形。在内容上,文人们或专力突显歌妓优秀品质,或抒写真挚爱情,或寄托身世之感,通过这些开拓使其达到“神”变;在表现形式上,他们尽力使用雅语、典故,创造清新淡雅的意境,从而使其达到“貌”变。北宋文人歌妓词的“神”“貌”之变体现了北宋文人的雅化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4.
15.
《说文》"句"声字的不同归部,充分体现了许慎对汉字构形规律的把握。重新审视《说文》以"句"为构字部件的字的归属问题会发现:《说文》的例字归部不仅"据形系联",更要结合"以义为主"的原则;亦声字当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文字。  相似文献   

16.
先请看下面两幅图片:其实,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使用"精典"一词的情况还真是不少的。那么,到底是该用"精典",还是该用"经典"呢?"经",《说文》:"经,织也。从糸,巠声。""巠"义为"绷直"、"笔直"、"僵直"。"糸"与"巠"联合起来表示"绷直的丝线"。本义是指纺织机上为织布而设的纵向的绷紧的丝线(以供纬线  相似文献   

17.
“说文”训练是笔者在近几年作文教学中的一项探索。即教师在学生正式起草作文之前,先组织学生从选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文体知识等方面对文章进行必要的构想,并口头加以说明,以减少写作过程中的懒惰性、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动手“写作”之前尽可能做到思路清晰、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18.
马晓敏 《现代语文》2014,(4):102-103
正《语文课程标准》为了便于在教材编写中安排汉字教学的设计,和开展对汉字教学的评估,提供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在这个字表收录的3500个汉字中,有38个汉字属于《新华字典》的"王部"。这38个汉字的字义与"王"有关的极少,与"玉"有关的却很多,还有部分与"王、玉"无关。一、与"王"有关的汉字"王",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为(),象一把下砍的大斧之形,上横是斧柄,下边是斧头。本义指"大斧",是刑杀之器,象征权威,故引申为"天子、君主、首领"等义。金文()填实,篆文()线条化,上边两横距  相似文献   

19.
在叶圣陶的写作教学思想中,"写"不是孤立进行训练的,而是与"读、说、想"紧密相关的;"读、说、想"与"写"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叶老基于自身成功的写作及教学经验,从以"读"促"写"、以"说"促"写"、以"想"促"写"等方面阐述了写作能力的锻炼途径。叶老的这一思想有许多精彩的地方,但由于历史原因,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中文课程正日益成为“国际文凭组织”主导的“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科目,逐渐融人秉持“全人”教育发展理念的IB“文凭项目”课程体系之中。本文基于IB“文凭项目”课程大纲,分析了IB中文课程独特的定位与定性,并结合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相关理论,提出IB中文课程应遵循一个“动态、多元、开放、整合、主动”的宏观教材编写思想;在此基础上以IB中文课程(Language B Courses)为例,论述了“通观全局,融汇互通”、“基于大纲,自主开发”、“语言文化,均衡发展”等教材编写策略.以期为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提供新的理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