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父亲的眼睛     
阿易 《阳光搜索》2005,(1):17-17
有一个男孩,他与父亲相依为命,父子感情特别深。  相似文献   

2.
星期三下午,老师照例要集中开会,学生们上了两节课就放学了。他和班上的两位同学欢蹦着走出校门,没有回家,而是去了离家不远的森林公园。一直玩到天黑,仍意犹未尽。“嘿,想不想吸支烟?”回去的路上,他突发奇想。“好哇。”两位好友齐声赞成。三个人停下来,把衣兜里的钱都掏了出  相似文献   

3.
父亲的借口     
叶梓 《家教指南》2006,(12):58-59
齐总正坐在会议室开会,突然秘书慌慌张张地连门都顾不上敲,直接进来说:“齐总,小豫刚刚打电话来,说在106国道上出车祸了。你的手机一直关机,他急坏了。”  相似文献   

4.
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土炕上,炕上坐着两个人,一个是垂老的父亲,一个是人到中年的儿子,父亲坐在炕的一头,身后倚了几床被子,身上还盖了一床,头低低的,面无表情。儿子坐在父亲的对面,盘着腿,看着父亲。  相似文献   

5.
父亲的外套     
陈硕 《初中生学习》2009,(11):29-29
夜已深,星星疲惫地躲进云层中酣睡。灯光下,我奋笔疾书的身影越伏越低,两个眼皮抗议似的直打架,我强撑着已经疲惫不堪的眼睛,望着课本上密密麻麻如蚂蚁般的字,不知从何下笔。  相似文献   

6.
父亲的救援     
父亲却犹豫起来,说,算了,这钱我不退了,你们接着给他治吧,长得那么漂亮的小伙子,要是少了两条腿多可惜呀,他家里应该也有父母,他的父亲也一定会疼得心慌。  相似文献   

7.
顾正中 《新读写》2008,(9):42-42
我和姐姐是听着同一个故事长大的。这个故事说,父亲在读中学时爱上了一个叫张菊花的女孩。后来发生了意外,张菊花被倒塌的危房砸伤,待她快死的时候,父亲当着很多老师和同学的面,拼命地喊着自己的爱情:“我喜欢张菊花,张菊花我喜欢你。”在那个保守的年代,父亲的举动无异于袖珍型的唐山大地震,早恋的他被赶出学校并受到全村人的讥笑。  相似文献   

8.
对父亲的第一印象是怕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儿,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儿,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  相似文献   

9.
父亲的巴掌     
家是温馨的,生活在和睦的幸福之家,是一大幸运;生活在残缺的凄凉之家,是一大悲哀。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往往体会不到爱的珍贵,更不会懂得爱的真谛。爱,是那么的奇妙。有爱,才有丰富的人生;有爱,才有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99年8月底,我接到晋南一所高等专科学校法律教育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可我不-情愿当老师,对法律也没有多大的兴趣,我所希望的是能继续自己的文学梦,那段时间,我的心情十分矛盾。父亲说或许到学校后能改上中文系,他开始忙着给我筹措高昂的学费。  相似文献   

11.
父亲     
《父亲》这篇短文里所写的都是一些琐琐碎碎的小事,以至于作者当时都没有来得及在意过,就如我们日常的粗心那样。但正是这些小事,在父亲过世之后回忆起来,却是那样扣人心弦,突然变得珍贵而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13.
写悼文,我会用这个名字,因为生前他很少被叫“爸爸”。我小时候没叫过他“爸爸”,年长了随儿女叫他“爷爷”。叫“爷爷”可能还顺口些,叫“爸爸”总觉得生疏。他最后的日子里,我也很少叫他“爸爸”,  相似文献   

14.
李荣华 《生活教育》2011,(10):65-66
我有一张老照片,总是随身携带。 发黄的色泽映出了时间的长远,也时常唤起我对父亲的深切思念。  相似文献   

15.
父亲的榜样力量,或许只有你长大了以后才明白。当今社会,母亲对孩子的成长作用似乎远胜于父亲,其实父亲在这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达·芬奇父亲:不恼孩子“恐吓”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爸爸,他培养孩子的信条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6岁那年,达·芬奇上学了,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知识,但对绘画最感兴趣,一天,他上课不专心听讲,还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回家后,达·芬奇把速写给父亲看,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奖他画得很好,决定培养他在这方面的才华。正是因为父亲如此开明,达·芬…  相似文献   

16.
父亲字崇鹤,实乃一小文人也。闲来无事喜欢学陶渊明,独酌两杯。偶存雅兴,即吟一吟明月诗,歌一歌窈窕章。 自幼起父亲便爱寻一两篇文章给我讲诵。当时我十分喜欢电视剧里那些舞刀弄枪、神功盖世的大侠们,他们豪情万丈,对酒当歌,该是何等潇洒!偏偏父亲独独喜爱那班口吐莲花的文弱书生。令我不得不感慨:知己难求!  相似文献   

17.
汇溶 《职业技术》2006,(5):13-14
大学生,是个特定的消费群体。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综合问题,和政府的教育政策有关,和国家的人均GDP有关,和学校的收费有关,和家庭收入有关,和学生本身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社会的消费潮流,甚至和社会、家庭的教育观念都有关系。在此,我们涉猎的是消费者学生、供养者家庭问题。有史以来,学生是以简朴著称的,没有学生因为简朴而受到嘲笑的。在偌大的社会上,除了书店,在商店、饭店和实质性娱乐场所都很难见到学生的身影。可是,现在不同了。几乎任何一个大商场和娱乐场所、学校周围各种风味饭店、咖啡店、酒吧、烧烤店、火锅店还有网吧、礼品店都是他们熟悉的消费场所,他们是改革开放的一代,是社会上一支有力的消费大军,是他们的父母和兄长羡慕的一代。但是,他们的潇洒却和他们父母的不堪重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于是,问题出现了——本期特别策划,试图从各个层面上来揭示、探讨和解决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以其引起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从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政策法规和实际步骤上来解决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8.
父亲     
李迪 《河南教育》2005,(6):51-51
照片上这位慈祥的老人是我的父亲。当时父亲才58岁,看起来却像70岁。妈妈说,父亲为了培养5个子女成才,累得未老先衰;村民说,父亲用心血浇灌一批批学生成长,致使华发早生。  相似文献   

19.
父亲     
黎芳 《学语文》2003,(20):15-15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汗水     
走过的是岁月,敲过的是钟声,带走的是悲伤,而留下的是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我渐渐成长,渐渐在汗水中读懂了父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