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简单应用题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列出算式后,老师常提问学生,这道题为什么用这个方法计算?有的学生说成:“我是根据问题,现在还剩多少辆汽车?所以用减法。‘一天一共耕了多少亩?’所以用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说:“问题上‘一共’用加,问题上有‘倍’用除法。”也有的学生说:“我是看条件,哥哥比弟弟重10斤,所以用加法,二年级植树的棵数是一年级的3倍,所以用来法。”  相似文献   

2.
【案例一】师:给30个方格分别涂上红色和黄色,使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两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你会解答吗?(学生自主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收集学生资源,展示学生作业)生1: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3+2=530÷5=6格红色:6×3=18格黄色:6×2=12格生2: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相似文献   

3.
思考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给我们呈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如下图: 在磨课时,我一直有这样的疑惑: 面对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个新问题,学生的思维都直接指向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吗?学生割补转化的意识是怎样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案例一] 一位数学教师在复习课中出了一道复习题让学生练习:学校食堂买回一桶豆油,连桶称共有210 千克,用去一半后,连桶称还有120 千克,油桶重多少千克? 题目出示后,顿时,学生纷纷举手列式解答: 210-(210-120)×2=30(千克) 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 一生:我先求出半桶油的重量: 210-120=90(千克),再求出一桶油的重量:90×2=180(千克),最后求出桶的重量:210-180=30(千克)。  相似文献   

5.
教师出示了一道题:一块菜地平均分成 8份,5份辣椒,3份西红柿。问辣椒比西红柿多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学生埋头解答,很快就完成了。教师投影展示一学生的解答过程:5/8-3/8=2/8(份)答:辣椒比西红柿多这块地的 2/8份。“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教师环视四周,眼里充满期待。“好像这里不应该要单位。”一个学生试探着说。 “对!问题中没有单位名称,所以这里不应该有单位。”一些学生频频点头称是。“我反对!老师说过,解答应用题要有单位、有答语,因此这里应该有单位。”该生的反驳引出另一些学生的附和声。到底该不该加单位呢?接着,教师先组织学生…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六年制第四册,第74页,例7。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学会解答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重点、难点:建立倍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1)3个2是多少?(2)8个3是多少?(3)6里面有几个2?(4)12里面有几个4二、导入新课: (一)讲准备题,建立倍的概念。1、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演示,学生观察。2、提问:老师在计数器上杆一次拨了几颗珠子,又是怎样在下杆拨的?(一次拔2颗珠子,下杆和上杆拨的同样多,也是2颗)师:下杆的珠子颗数和上杆同样多,我们就说下杆的珠子颗数是上杆的1倍(板书这句话)。小朋友们能记住吗?谁能重复一遍?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我常要求学生用按比例分配的办法,解答和倍问题。如,“沙坪村买化肥3200斤,用一  相似文献   

8.
笑话一箩筐     
直接数学课,教师在指导学生解答应用题。师: “学校买粉笔用了60元,每盒粉笔2元,学校买了多少盒粉笔?”生: “30盒。”师: “这30盒粉笔是怎样来的呢?” (想引导学生列式)  相似文献   

9.
大象老师出了一道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解答。题目:二年一班有32个学生,二班有35个学生,开学后又转来7个新同学,怎样分才能使两班的人数相等?二组组长小鹿发言:“我组同学的意见是先算出学生总数,再算出每班平均人数,原来各班人数与平均数的差就是要求的数,列式如下:32+35+7=74(人),74÷2=37(人),37-32=5(人),37-35=2(人)。所以一班分5人,二班分2人。”一组组长小羊发言:“①两班相差人数是35-32=3(人)②分给二班人数是(7-3)÷2=2(人)③分给一班人数是3+2=5(人)”三组组长小熊发言:“①二班比一班多几人?35-32=3(人)②一共会多多少人?7+3=10(…  相似文献   

10.
通用五年制九册53~54面分数应用题例3和例4的教学,要求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方程或算术解法去解答较为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为此,我对教学作了如下安排,收到了良好效果。(一)复习(1)口答(5分钟,幻灯出示题目):①100米的1/2是多少米?②一堆煤的1/3是30吨,这堆煤共多少吨?③一桶油的1/5是20公斤,这桶油有多少公斤?学生答完,教师问:“上面三题各是些什么样的分数应用题?”“怎样求题目里的比较量和标准量?”  相似文献   

11.
有一次,我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除式“120÷4”要求学生上台写出除式表示的三种意义。学生甲上台后,写出:①求120是4的几倍。②求120包含了多少个4。③求把120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结果有不少同学纷纷举手,表示异议,认为学生甲的解答是错误的。理由是,学生甲把三种意义的顺序搞错了,应该把  相似文献   

12.
下面这幅图是“用2、3、4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这节课的情境图。上课之前,我总认为这个内容太简单,没意思,就一个算式2×3=6,学生一看就明白了,没讲的必要。那么怎样上好这节课呢?学生学这个内容有什么价值呢?上课铃声响了,我拿着这张挂图(小精灵的问题和解答都被覆盖),走上讲台。我对学生说:“孩子们,这节课咱们进行四项比赛:一、看谁的眼睛最明亮。二、看谁是提问题大王。三、看谁是解决问题冠军。四、看谁最会听别人发言。”教室里一下子变得静悄悄的,学生们瞪着圆圆的眼睛看着这幅图。接着,都抢着说:老师,我来说……生:3只小象一共运了…  相似文献   

13.
有一次,我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除武120÷4”,要求学生上台写出除式表示的三种意义.学生甲上台后.写出:①求120是4的几倍,②求120包含了多少个4.③求把120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结果有不少同学纷纷举手,表示异议,认为学生甲的解答是错误的.理由是,学生甲把三种意义的顺序搞错了,应该把第③个意义与第①个意义调换才正确.面对学生这突如其来的异议,怎么办?当时我没正面地表示与否,而是提问上来板答的同学林××,问他在家的乳名叫什么?他回答说叫“阿狗”.(引起了同学们的一阵笑声)接着我叫:“林××!”他站了起来.叫他坐下后我又叫:“阿狗!”他又站了起来.我又叫“阿狗”,又叫“林××”,他坐下后又站起来,如此反复了几次.这时,突然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了.”我问:“你知道什么啦?”他说:’“林××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我又问“为什么?”他回答说;“因为他写出的三种意义都表示120÷4,这跟三种答案的顺序是无关的,就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随堂听课中,讲课教师出示了一道数学题:“列式计算:一个数的3(1/2)倍是2/7,这个数是多少?”教师让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名学生在黑板上解答为:  相似文献   

15.
董巍 《班主任》2011,(12):56-57
面对从艺术生李强那儿缴来的《艺用人体》一书,我着实很头痛。班级中,有人称其"黄色",有入谓之"艺术",大家都在等待着我最后的裁定。怎样才能够解答学生的疑惑呢?经过再三思考,我拟定了一份计划。我带上"罪魁祸首"来到了教室。  相似文献   

16.
近日,我听了一节“按比例分配”的课。教者首先出示了例题:“把100公顷地按3:2分成2份,分别种上大豆和玉米,大豆和玉米各种多少公顷?”然后组织学生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如何解答这道题?并说出思考过程。在教者的启发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共得出了五种不同的解答方法,即  相似文献   

17.
学生常常把“减少”与“减少到”混淆起来,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减少”与“减少到”的不同含义,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列举了如下一个例子:假如你的体重是63斤,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你脱去棉衣,体重减少了3斤,这时你的体重是多少斤?当然是63-3=60(斤)。假如你说:“脱去冬装,我的体重减少到3斤。”那么你才有多重呢?学生在哄笑中正确地体会到“减少”与“减少到”的不同意义。  相似文献   

18.
5=8?     
上次你不是向我借 了8元钱吗? 阂为弓=吕,‘斤,:}.我还 胡一说,这怎么可能 幽 不相信,我可 以证明给你看 今一搜份 因为SX(4一3一l)二SX(4一3一 1),假设4一3一1二。,所以sa=sa.两 边约去a,得5=8_ ! 同学们,请你快从呢呢鸡 的证明中找出错误之处,还花 花猪一个公道:5=8?@黄晋晓~~  相似文献   

19.
【片段】一天,在数学练习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台装订机3小时可装订故事书975本,?(提出问题再解答。)这道题出示之后,学生有的读题,有的思考,有的动起笔来。我叫了三名学生板演。付×同学刚结束板演,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说:“错了。”紧跟着有学生反驳:“没错!”他是这样做的:平均每小时可以装订多少本?975÷3=325(本)答:平均每小时可以装订325本。学生的争论启发了我,我略一沉思,让大家说出他们是怎样补充问题的,并把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列在了黑板上:1.平均每小时可以装订多少本?2. 4小时可以装订故事书多少本?3.三台装订机3小时可…  相似文献   

20.
通用五年制七册P.46例10.是个要求学生进行“查表计算”的题目。教学时,怎样让学生了解这种表的结构与使用方法呢?现将其教学设想提供如下。一、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教学例10前,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斤面粉0.185元”,提问:“2斤面粉多少元?”“3斤、4斤呢?”让学生通过计算一一作答。教师抓住学生必须通过具体计算而不能很快作答的情况,对学生启发道:“这样的题,粮店一些售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