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明日报》上有一篇介绍著名作家欧阳山近况的文章,标题是《他还在苦斗——访著名作家欧阳山》。《苦斗》是欧阳山长篇小说的书名,而题中的“苦斗”,却又是指欧阳山虽然年岁大了但仍在孜孜不倦地笔耕。这一标题,借作品名称发挥成题,巧妙自然,独具个性的丰采,能给读者以较深刻的印象。《福建青年》上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让星光照耀我们——访作家白桦》,明眼一看便知,“星光”的另一含义是指当时刚上映的电影《今夜星光灿烂》,而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是白桦同志。文章从这部电影自然而然地写到了白桦的创作道路,水到渠成。再如《今晚报》上报道著名女作家杨沫到广  相似文献   

2.
在当年的报纸评读会上,胡乔木经常谈到报纸上标题的重要意义。他说:“报纸上那么多的新闻和文章,谁知道哪一篇好。因此人们养成了一个习惯,看报首先看标题。根据标题寻找爱读的新闻和文章。”有一次,胡乔木作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标题好比人的外貌,一个人眉目清秀,态度和霭可亲,说话有风趣,谁都愿意接近他。报纸上的标题也是这样,如果一条新闻或一篇文章的标题生动活泼,有趣味,或者立意新、角度新,有独到之处,就能吸引读者去读它。五十年代的人民日报上,虽然也有不少好的标题,但是充斥着版面的是一般化、干巴巴的所谓“一句话标题”。胡乔木对此很不满意,常常抓住一些具体事例,发表他的意见,有时还夹带着一些富有讽刺意味的语句,引起了大家的笑声,活跃了评读会上的气氛。记得有一天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春光满园》的通讯,报道的是大连高压阀门厂庆功会以  相似文献   

3.
读词典三昧     
最近读了王超然同志题为《读报三味》的文章(见《长江日报》1996年7月15日第11版),获益匪浅,但没有读懂标题,求助于几种工具书,原来作者指的“三味”,其实是“三昧”。为什么是“三昧”,而不是“三味”,那我们就向  相似文献   

4.
先请大家读一读下列的书评标题(题目): 叶圣陶:《读〈野火春风斗古城〉》吕东明:《颇具价值的〈竺可桢日记〉》西波:《〈危城〉读后》张守仁:《〈十月〉,永远是金色的》。恩格斯:《德国民间故事书》列宁:《一本有才气的书》茅盾:《论赵树理的小说》林默涵:《了解·借鉴·自强》陈涵胜:《“桃花潭水深千尺”》。上面的书评标题分成两组,都是采用了单标题的形式,头5篇  相似文献   

5.
3月12日,《体育报》“读者点题采访”专栏刊登了一篇本报记者采写的通讯《篮球处长——访国家女篮教练杨伯镛》。在通讯的前面还有这样一段说明;“欧阳礼同志:看了文章的标题,你想知道的事情已经知道一多半了吧,杨伯镛同志近日刚刚接到通知,到国家体委就任新职,我们想到你和其他一些读者希望了解他的近况,故将在匆忙中赶  相似文献   

6.
巩俐是演艺界的“大腕”,不消说也是报刊影视栏目争相追逐的对象。我本俗人,在翻看报纸时,报道巩俐的消息,只要能跳入我的眼帘,我还是会颇有兴致地浏览一遍的。特别是有的文章,标题出语惊人,由不得你不看。但是有几次读完了,才知上了一当,却悔之晚矣。一篇是《巩俐的“丈夫”咋这“深沉》。在我有限的了解中,不知巩俐何时有了“丈夫”,自然这是“最新消息”了。我赶紧往下读,原来“丈夫”是指《画魂》中出演男主角潘赞化的香港演员尔冬升,通篇讲的是他的生活琐事。标题作“巩俐的‘丈夫’”,当然是因为巩俐的知名度更高,更能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不过这么一来,把我这样的人给涮了——活该,没瞧见“丈夫”带引号了么? 可是有一个标题却是一个引号也没带,还是把我给涮了。某报头版打出一个大标题《巩俐改名巩艺谋》。组成标题的7个字,不管是哪派语法学家都只有一种解释:巩俐不叫巩俐了,她现在叫巩艺谋了。  相似文献   

7.
刘根社 《今传媒》2005,(5):49-51
本刊第三期刊发“流浪记”赵世龙的报道后.读的反响至为热烈.大家还想更多地了解他.比如他的成功秘决,他的新闻理念.他的力量源泉.等等。为了满足读的需求,我们请前的作和赵世龙进行了如下对话——  相似文献   

8.
标题莫效颦     
贾岳 《军事记者》2001,(8):13-13
读(XX晚报》,二版的一个标题——《将扫雪进行到底》让我感觉总有点“别扭”,这可能是“将……进行到底”这样句式的标题出现频率过多的缘故吧,把人实在弄“腻烦”了。不就是扫个雪吗,犯得着也这么小题大做吗?报纸还会不会好好说话?  相似文献   

9.
辞书忧思录     
1995年7月26日《光明日报》刊载《不敢读“辞书”》一文,这标题就令人吃惊.赶快拜读,一上来就看到:“‘查辞书,千万别用90年代出的……’有搞出版的先生这样劝说.”90年代出的辞书不能用,而且还加上“千万”以示强调.话说得这么重,人们听了不禁愕然.  相似文献   

10.
趣味性新闻标题制作方式很多,主要有十式: 一曰移花接木。这是通过语义位移的修辞方式来表现的。“笑里藏刀”未必引起人注意,而叫《哭里藏刀》,就能产生一个悬念,在修辞学上叫“语义位移”。《光明日报》曾发表过一条新闻,标题是《似乎耸人听闻,实非无中生有——“五分钱”修理“美国”》。原来是里根政府苦于财政赤字,不得不用从每加伦汽油费中增税五美分钱的办法,来修理美国的公路。“五美分”代替公路费用,“美国”代替公路。标题巧置悬念,吸引力强,趣味性浓。二曰以奇显正。这种标题的表达方式,表面上看似  相似文献   

11.
鄂南蒲圻(今赤壁市)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历史上多出奇才、怪才。陈天生,便是赤壁古战场这块热土上升起的一颗新星,他不失为一位天生的商海奇人,一位具有拼搏精神的传奇“博士”——有人预言他是未来世界的首富。 21岁那年,陈天生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武汉大学读政治经济学。大学毕业后,又幸运地留校做了教师。留校教书不到一年,他便调任《光明日报》驻湖北记者站工  相似文献   

12.
刘佩  罗娜 《新闻爱好者》2006,(6S):40-40
什么样的标题是好标题?怎样制作好标题呢?“好的导语和标题是快捷的概括,它们能让读放下手中的活,去读这篇报道”,《先驱电讯报》执行总编布里安库柏在《美国编辑》中这样写道。对于财经媒体来说,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经济贸易间的密切来往,资本市场的瞬息万变,广大投资、决策以及新兴中产阶级就急需通过财经媒体了解更加直观明了的信息,以便其快速果断地选择。渐趋日报化的财经媒体,开始将标题的制作作为其职业化、专业化的一个窗口。财经媒体该如何在“议程设置”上瞬间抓住读的眼球,引起其阅读欲望,如何制作出吸引读注意力的新闻标题,又将如何改进呢?  相似文献   

13.
看了某专业司法类报纸2007年2月27日6版头条的报道标题《我的教训验证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我感觉有点异样,于是接着读了报道本身。标题引用了一个贪官忏悔中的一句话。他怎么说是他的事情,现在到了报纸编辑手里,就有编辑的责任,对文字进行推敲。  相似文献   

14.
论百读不厌     
前些日子参加了一个讨论会.讨论赵树理先生的《李有才板话》。座中一位青年提出了一件事实:他读了这本书觉得好.可是不想重读一遍。大家费了一些时候讨论这件事实。有人表示意见.说不想重读一遍.未必减少这本书的好,未必减少它的价值。但是时间匆促.大家没有达到明确的结论。一方面似乎大家也都没有重读过这本书.并且似乎从没有想到重读它。然而问题不但关于这一本书.而是关于一切文艺作品.为什么一些作品有人“百读不厌”.另一些却有人不想读第二遍呢?是作品的不同吗?是读的人不同吗?如果是作品不同.“百读不厌”是不是作品评价的一个标准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思索一番.  相似文献   

15.
《出版工作》编辑同志: 我们读了一九七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光明日报》上陈铁健写的题为《毛泽东同志是生活在人民中间的革命领袖》一文,其中说:“毛泽东同志曾经对斯诺说过,他的家庭原是贫农,后来上升为中农,进而又上升为富农,雇长短工,每年有八十四担谷的收入,并且转售谷米赚钱。”又看到《中国青年报》一九七九年一月  相似文献   

16.
1979年12月25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一文,文章的内容比较好,文章的题目尤其好。因为它提出和解决了人们关心和议论的一个大问题。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题破除了“两个凡是”所制造的现代迷信,那么,《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这个标题破除了对实现“社会主义一个模式论”的现代迷信。因为,既然“在实践中”,也就是说在探索中,在试验中,怎么能判定符合某种模式的,就算社会主义明灯,不符合某种模式的,就是修正主义典型呢?一  相似文献   

17.
汤姆森基金会编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写道:“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做过的一次读调查表明,在被阅读的新闻里,有94%的内容是读先读标题后看新闻的,而读通过阅读标题对新闻的吸收率为34%。可见,标题直接决定了读的阅读取舍。这是因为,好的标题可以鲜明地表现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从而让人产生“急欲一读”的强烈愿望。因此,夜班编辑在标题的制作上多花点功夫,多推敲几回,还是非常值得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文章有了好的内容还要有一个好标题。俗话说“又要衣装,佛要金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此,我们可以说“文要题装”。拿报纸来说吧,一天四大版,甚至八版十二版,有多少文章啊。先读哪篇,后读哪篇,或者只看不读,常常取决于该文是否有个好标题。下面的文章标题是能引起人们闲读的兴趣的:《开封要“开封”》(《羊城晚报》1994.4.2第10版)在正题之前还有引题:“原来是京城,后来是省会,现在成了省辖市,再往下滑会怎样?”正题就作了回答:开封要“开封”。这个标题妙在作者巧用了“换义”的修辞法,利用词语多久性这个条件,在…  相似文献   

19.
《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与城》,许卫红著,中信出版社,2020年11月谈及中国历史,秦始皇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人物。他横扫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护社稷。在普通人心中,他的确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皇帝。今天,我们能够了解秦始皇的唯一凭证,就是兵马俑和古咸阳城遗址了。作为一名考古“大咖”,本书作者带领读者走近秦始皇的“地下军队”和“不动产”。  相似文献   

20.
从一次会议的新闻报道谈起。新华社北京1月7日的一条电讯,报道国务院举行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的负责人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的代表座谈会。各报纸有两种不同的标题: 第一种标题是:《国务院举行党外人士座谈会》。例如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经济日报等。第二种标题是:《国务院举行非中共人士座谈会》。例如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等。报纸标题的不同,却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科学地、客观地称谓民主党派人士的问题。若将民主党派人士称为“党外人士”,则此称谓中的“党”,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