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河西一词出现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有了较为明确的范围所指。至秦汉时,河西所指范围扩大转移至今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魏晋南朝所指的河西范围与汉代相同,北朝所指的河西扩展至以黄河中游之西为主,包含汉代河西所指的三层含义。隋至唐代安史之乱前,河西重回汉代所指范围。此后直至民国,河西所指最终固化为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河西范围的演变,过程复杂且阶段性明显,与黄河形态及流域地形、政治地理变迁、历史文化传承、空间用语更替等密切相关,折射出中国地域概念演进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
<正> 汉唐时期是河西农业发展的两个高峰期。由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强大和西北边防的需要,汉唐王朝均对河西进行了大规模的屯垦经营,从而使河西农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西汉昭、宣之世,河西农业就已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到唐玄宗天宝初年,河西走廊更是“桑麻翳野,闾阎相望”的富庶之区。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汉唐时期河西农业的发展仍存在很大的局限和不足。为此,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3.
笔者认为,若从羌人原始分布区的地望、羌人在先秦时期的迁徙路线、与中原交往的史料证明以及相关的考古发掘等四个方面,可以推断羌人在早期①中西交往中起了连接中西的媒介作用。另一方面,新疆玉石输往中原的途径并非是单纯的一种方式.而是在不同的路段有不同的方式。在新疆境内是以馈赠和贸易为主的逐个部落的传递;在河西地区可能以战争掠夺为主,进贡和联姻次之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先秦工艺文化产生于中国文化的萌芽时期,是以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的本质力量,以宗教艺术的方式得以形成、存在、积累、传播、继承和发展的。先秦工艺文化实际上就是宗教艺术产生、发展、演变的文化。而以宗教内容为题材制成的工艺美术品,不仅是先秦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客观反映,同时也是先秦社会最早产生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5.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而饮食文化是反映该地区农业环境与食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地区开始逐渐形成其独有的饮食文化。它包括了饮食质量、饮食内涵、烹饪方式、饮食器具、饮食理论和膳食礼乐等。食物生产模式开始逐步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与采集渔猎为辅的情况。从基础性食料与食物加工角度人手,来还原先秦时期黄河下游地区的饮食生活,并且分析其饮食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周明 《考试周刊》2011,(72):238+11-238,11
先秦时期是我国养生思想和理论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养生思想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空间。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和中医学的养生是这一时期养生理论的亮点。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秦晋(战园时主要是魏)间曾对位于黄河之滨的河西地区(今陕西泪南、河南灵宝、陕县一带)进行过激烈的争夺。从晋惠公六年的韩原之战(前645年)起,到秦尽得河西地的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24年),河西之争持续了三百余年,经历了春秋、战国两个历史时期,大小战役数百次。其时间之长、战争之激烈、战争地区之广,都在先秦战争史上是罕见的。我们认为,河西之争是秦晋关系史上的重要内容,春秋时期乃至于战国初、中期,秦晋两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几乎都与河西之争有关,它也成为了两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但对此点,史学界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故此,对河西之争进行探讨,将  相似文献   

8.
顾颉刚先生以《诗》《书》研究证明尧舜禹并不存在的结论和研究方法与先秦古史文献体系构成了矛盾。坚持这种观点和方法的结果,必然导致对先秦古史文献作出系列性的否定,使古史研究结果变得更不可靠。研究先秦古史应坚持文献与实物并重而以文献为主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西辽河上游地区与中原地区史前生业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辽河上游地区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自成体系,谱系清晰,考古学文化主要包括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从地理环境来看,西辽河上游是从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地区,也是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的生态系统过渡带,史前时期受到地理条件、气候环境与外部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具典型性的采集、渔猎、农业并存的经济形态。与西辽河上游地区相比,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经济生产活动的主体仍然是采集、狩猎,农业仅是辅助性的次要的生产活动;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阶段,生业方式以农耕生产为主;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阶段,已经处于农业生产阶段,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农作物布局在中原地区已经趋向复杂化。  相似文献   

10.
曹魏时期,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能传入河西;晋末战乱,大量中原人民流入河西,加上前凉措施得当,既促进了河西经济的发展,又导致了其社会经济主体由畜牧向农业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先秦兵书研究在历史上已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也是目前中国兵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从先秦兵书的诞生、传播和运用到研究的形成与发展。在历史上形成了几个重要阶段:以整理为主的两汉时期。以注释为主的三国至隋唐时期,成就斐然的两宋时期。多领域研究的明代。一波三折的清代至民国。先秦兵书经过数千年的流传,其思想已成为一种文化积淀。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2.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知识梳理农业经济,是相对工业经济而言的经济形式。其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以手工业和商业为次。农业以铁器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耕作特色,而“男耕女织”又最为根本。大致以长城为界,北为牧业区,南为农业区,而以农业为主。在农业区,黄河流域开发较早而江南地区开发较迟。南宋时江南超越黄河流域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由氏族公有制到奴隶制国有制,再到封建土地私有制尤其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变化过程。国有制主要有商代井田制、曹魏屯田制、北魏均田制等。土地私有化从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的汉语服装称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佳 《语文知识》2008,(3):46-49
先秦时期是汉语量词的萌芽及发展时期,服装量词也不例外。这一时期,对服装的称数虽仍以不用量词的形式为主,但也已出现了少数的服装量词,文中对它们的形成途径和适用对象进行了考察,并且分析了它们的使用分布,认为其分布和先秦量词自身的发展以及先秦服装的形制有关。  相似文献   

14.
祭祀在先秦时期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周代特殊封国的鲁国祭祀更应该受到重视。鲁国拥有郊天之重祭。郊天不仅有夏历正月祈谷之郊,还有冬至日圆丘之郊。两郊皆是郊昊天上帝而以后稷配享,且冬至日郊天亦需卜日。  相似文献   

15.
对河西历史的研究,向来受到史学界的关注。高荣教授的新作《先秦汉魏河西史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就是近年来学界河西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共分  相似文献   

16.
寓言类材料作文,高考中时有出现,其基本特点,是要准确把握寄托在材料中的某种哲理,通过合乎题意、合乎情理的联想、想象,联系到社会生活的某类现象或某一侧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寓言类材料的来源,有古有今而以今为主;材料的形式,有诗有文而以文为主;哲理的寄托,有显有隐而以隐为主;命题的要求,有叙有议而以议为主。较之一般的材料作文,寓言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难度,确实大得多。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的成人礼,不仅是一种成人仪式,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作为仪式,先秦成人礼有规范、细致的礼仪程序;作为教育模式,先秦成人礼又有着独特的历史教育意义,成为先秦时期少年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教育导向,其中许多教育经验在当代依然具有宝贵的价值,可为我们的青少年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河西地区直到汉代才得以开发,依托于两汉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从武帝时代起开始进驻设置郡县,同时移民边疆组织屯田,并兴修水利和推广农业,这些使得河西地区在两汉时期后来居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9.
20 0 0年 8月教育部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以下简称“新大纲”)使用了“先秦”这个历史概念。关于“先秦”一词 ,始见于《汉书·河间王献传》 :“献所得书 ,皆古文先秦旧书。”注 :“先秦犹言秦先 ,谓未焚书之前。”现今史学界使用“先秦”这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先秦”概念 ,仅指春秋战国时期 ,如杜国庠的《先秦诸子思想概要》。因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 ,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从我国学术发展的角度讲 ,春秋战国无疑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时代。广义的“先秦”概念 ,是指上古至…  相似文献   

20.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河西归汉后,汉王朝通过移民、屯田等措施,使河西走上了发展农业的道路,并逐步打破了原有畜牧业一枝独秀的局面。敦煌汉简所记录的敦煌农业初步发展的概况,是河西地区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敦煌地处河西最西端,是中原和西域两大文明区的交汇处,其农业的初步发展颇具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