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人住在僻静的房子里安度晚年,可是一天下午,一群孩子的敲桶、打闹声改变了这里原本安静的环境,一连几天都是这样,老人为此很烦恼。后来, 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于是便告诉孩子们自己很寂寞、无聊,希望每天都能听到他们敲桶、打闹的声音,为  相似文献   

2.
加里·少克是一个具有犹太血统的老人,退休后,他在学校附近买了一间简陋的房子。刚住下的几个星期还很安静,不久有3个年轻人开始在附近踢垃圾桶闹着玩。老人受不了这些噪声,出去跟年轻人谈判。  相似文献   

3.
桐华 《初中生学习》2014,(10):12-12
1700年,在法国的巴黎科学院里,著名的化学家勒梅里正站在台上,面对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起他的一次实验。有一次,勒梅里将一个盛有350毫升1:4的稀硫酸的长颈烧瓶放在炉子上加热,然后将40克铁屑分几次投进热硫酸溶液当中。铁屑很快被溶解了,从溶液中冒出大量的气泡来。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人住在僻静的房子里安度晚年,可是一天下午,一群孩子的敲桶、打闹声改变了这里原本的安静环境,一连几天都是这样.老人为此很烦恼。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于是便告知孩子们自己很寂寞、无聊.希望每天都能听到他们敲桶、打闹的声音,为此会付给孩子们一些小费,孩子们快乐地答应了。开始几天他们敲得很起劲,也拿到了自己应得的小费:过了几天.老人告诉孩子们,自己生活遇到了些困难。小费要少给一些,尽管这样孩子们还是按时敲桶:又过了几天。老人告诉孩子们小费还要少给一些。于是.孩子们渐渐厌倦了敲桶,所以敲桶的孩子也少了;再后来.老人告诉孩子们没有能力付给他们小费了.最后竟然没有一个孩子来敲桶了。这样,老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1990年秋天,张锲去中国作协杭州“创作之家”看望正在那里休息的巴老。临别前,他委婉地请求巴金先生给女儿苗苗题上几句话。没想到,先生竟然非常认真地写了一段发人深省的文学箴言:  相似文献   

6.
面对着这位菜农大嫂的下跪,我想到的是,做教师首先要做人  相似文献   

7.
某幼儿园的老师给小朋友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回家后学切苹果。老师当堂做示范:将苹果正放,刀从上端的凹处往下一切,切到下端凹处,然后把切开的苹果给小朋友们看——白色的肉、紫红色的籽。有位小朋友回家操作时,忘记了老师教的方法,将苹果拦腰一刀切开,结果意外地发现:苹果里面竟有一个极规则的五角星形。他感到非常惊讶:怎么与课堂上的结果不一样呢?这就是著名的“切错苹果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当冬天下雪时,总有孩子会问妈妈:“雪下面是什么呢?”有的妈妈会很认真地说:“雪下面当然是泥土呀!”有的妈妈会很愉快地说:“雪下面自然是小苗啰!”有的妈妈竞神秘地告诉孩子:“嘘,悄悄地,悄悄地,雪下面是春天呢!”面对这三个答案,孩子们的表现各有不同:第一个孩子有些失望地低下了头;第二个孩子嘴角浮现出笑意;第三个孩子眼睛里写满了“好奇”……  相似文献   

9.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系列教材之一,2005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任公伟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在选取以往版本所精选的古今中外文学名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了选文的与时俱进,贴近时代、贴近现实的篇目明显增多。其中,出自《中国历史小说丛书》的《海瑞故事》入选教本,笔者认为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第一个故事是报上登载的真实事件。有一个心地善良、极富爱心的老人先后资助了十几个贫困失学的孩子。他们中有的已经学业有成,有的正在象牙塔中孜孜求学。老人的无私关爱让他们每一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语文》2005,(6):29-30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  相似文献   

12.
每当我看到书桌上那盏油渍渍、锈迹斑斑的马灯,我便想起父亲搭马颈的那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  相似文献   

13.
看戏心理,是自己多次教学《祝福》时随意说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大,家长常常由于工作忙碌,而无暇顾及孩子、难以倾听孩子的心声,由此造成两代人的隔阂。  相似文献   

15.
据说,跳蚤跳起的高度在其身高的一百倍之上,倘若在它的头上罩一个玻璃罩,继续让它跳,再过一段时间,它只能跳起比玻璃罩低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在丁姆裁缝住的那个城市里,孩子们聚在一个不准车子通过的广场上。他们在这儿玩着各种游戏。这年夏天,玩铁环的游戏特别流行。有一天,丁姆从广场经过。他看到了布列达、比诺和波尔诃,后来又瞧见了多多、小玛莉亚和东尼。有生以来第一次,东尼穿的衣服很合身。丁姆不需再替他修改了。他们中间有一个孩子,丁姆不认识。这个孩子单独站在一个角落里。“你叫什么名字?”丁姆问。“佛兰索亚。”“你为什么不和大伙儿一起玩呢?”“我不能。他们都有铁环,我没有。”“要只是这点事,我可以很快地替你想个办法。”丁姆说。丁姆从他的衣袋里取出一颗大扣…  相似文献   

17.
《父母必读》2010,(9):23-23
博主特写:因为孩子,我收获幸福,我懂得感恩因为孩子.我学会坚强,我懂得付出:因为孩子。我走进博客.默默耕耘……一切,皆因孩子!  相似文献   

18.
读书与《红楼梦》只是读与被读的关系。之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是基于这样一种现象:在当前的许多阅读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一说到“有感情地朗读”时便总认为读某段文字读出某种既定的语气,读得有声有色便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这样做恰恰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忽略了学生对某篇(段)文章的自我感受和独立见解。正如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红楼梦”,每个人读某段(篇)文章,都应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19.
在教授《木兰诗》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畅谈你心目中的木兰形象。以下为该问题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20.
在老师和家长的眼中,能够体现出孩子好坏的只有成绩的高低,而对其他方面不会太过重视,会多少题,会写多少字是一个数量标准,在孩子的培养方面,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去考虑,有一个长期的规划,需要大量的阅读,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够使得孩子能够养成优良的性格和优秀的习惯,为以后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