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该理论对个体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较高的解释力。本研究引入计划行为理论对教师的融合教育态度和实际的融合教育行为进行分析,从影响融合教育行为的三个关键因素“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出发,提出了改善教师融合教育行为的路径:优化融合体验,提升教师融合教育认可度;利用重要他人的积极影响,增进教师的融合教育主观规范信念;“内外兼修”提高融合教育教师感知行为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师的教育技术态度和行为是决定教育技术能否普及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每一位教师只有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和肯定现代教育技术,并在教育教学行为中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其优势,才能有效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文重点分析探讨了影响教师教育技术态度与行为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促进教师教育技术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教师教育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教育行为作为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察教师教育观念的重要维度与指标,也是教师教育能力、教育态度等的重要表现。本研究在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内涵进行明确界定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访谈、观察、问卷、资料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揭示了教师教育行为具有稳定性,重知识、规则性,控制性以及情境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王斌 《山东教育》2011,(29):52-53
记得有人这样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高一下半年,我班里来了一位暂读生——小许。第一次见面,她的着装打扮和言谈举止就彰显了她的个性。  相似文献   

5.
完美主义教育是指父母和教师对待孩子的成长教育,过分的追求最佳,要求十全十美.这种理念的初衷虽是好的,追求完美、规避不完美能使孩子的行为具有目标性和指向性,但过分追求完美就会适得其反.本文从完美主义教育的危害、根源以及如何改善这种教育观三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越来越多的老师感受到的教育"累",主要是由教育场景中频繁的情绪失控导致的.为什么教师容易失控?与被教育者之间过近的人际距离容易造成对彼此的审美缺失;发脾气的管教方式对于低年龄段孩子具有威慑力,而对于长大后的孩子已失效,教师又没能探索出合适的管理方式;树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快节奏的生活习惯往往致使教师急功近利,忘记了教育的规律;教师太注重学生成绩反馈,而忽视了对孩子成长方向性的引导.STOP技术主张从四个步骤来调节人的情绪,简单易行、值得教师学习.根据STOP技术,教育者在面对情绪失控时,首先要停下来;再深呼吸三次,和孩子保持距离;然后体验和反思自己的情绪来源及后果;最后继续前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7.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个老师,家长的教育态度对幼儿个性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影响。家长应该带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帮助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个性品质。对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幼儿教育的实践经验从家长要切忌过分容忍和溺爱孩子,防止幼儿形成娇惯型的个性;家长不要过于严管和干涉孩子,以免其形成的支配型的个性;家长不要对孩子过分的拒绝和放任,以免孩子形成的忽视型的个性;家长要切忌命令和威吓孩子,以免养成孩子专制型的个性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退缩行为是小学生身上常见的一种孤僻行为,小学生的退缩行为影响到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和身心健康,并且可能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幸福。这种行为的产生,一方面因为学生本身具有抑郁型气质;另一方面客观存在不良家庭关系、不良教育方式等。从小学生退缩行为的成因人手,我们认为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家长要端正态度、多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教育密切配合,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9.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个老师,家长的教育态度对幼儿个性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影响.家长应该带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帮助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个性品质.对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幼儿教育的实践经验从家长要切忌过分容忍和溺爱孩子,防止幼儿形成娇惯型的个性;家长不要过于严管和干涉孩子,以免其形成的支配型的个性;家长不要对孩子过分的拒绝和放任,以免孩子形成的忽视型的个性;家长要切忌命令和威吓孩子,以免养成孩子专制型的个性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王寅娟 《考试周刊》2012,(67):26-26
教育反思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思考。它的存在将推动教师的成长进步.促进教育教学行为不断优化。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其“反思”的态度令人敬佩。教学反思的目的就在于让教师通过反思自主调控自身的教育行为,逐渐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实践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为了让教育反思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在反思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住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这段话告诉教师:在不同观念支配下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同时,也明白无误地警示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氛围中生活。  相似文献   

12.
学校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教师教育行为来实现的,学校教育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教师教育行为是否具有教育性等特征。教育行为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处理、对教育过程的合理组织与学生交往的动态表现。教师教育行为是教师思想、知识、技能、品行、风格、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反映。现代学校教师教育行为具有教育性与思想性、社会性与目的性、科学性与文化性、规范性与合法性、策略性与艺术性等五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只考了91分,他们还好意思当面表扬她,真是太不负责了!"说起儿子、媳妇对孙女的教育态度,南京市民孙奶奶很愤怒。作为父亲的张先生则表示"现在孩子还小,学习才刚起步,我们不需要把眼光都盯在她的哪一次分数上"。(1月24日扬子晚报)奶奶和父母对孩子分数的不同态度,折射出了当下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一种是过分看重分数,认为分数高才是好孩子;一种是淡化分数意识,寻找孩子的兴趣点,使他们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  相似文献   

14.
晏红 《家教指南》2006,(1):27-29
您的孩子将要入幼儿园,或者您的孩子已经入幼儿园,但是您可曾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什么是幼儿园?您为什么要送孩子上幼儿园?本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和顺理成章的行为,被这么冷不丁一问反而说不清楚了。可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很重要,它在背后主导着您的教育观念和态度,或许您的许多疑惑、误会、误解甚至家园冲突,都可以在您对幼儿园的观念中找到根源。我们常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导着人的行为,那么“幼儿园观”怎么主导您的教育行为呢?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关键教育事件开展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关键教育事件开展教学研究,这是我院在新课程背景下追求教师教育有效性的探索性课题。关键教育事件是指发生在教师专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它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态度和专业行为产牛重要影响。它不仅改变了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而且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这里我想用一个案例来介绍我们的做法。  相似文献   

16.
西方课堂行为管理主要理论述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堂管理是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课堂行为管理又是课堂管理的最主要内容。60年代以来,西方在课堂行为管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形成了多彩多姿的课堂行为管理理论,其中最主要的有坎特理论、格拉塞理论、库林理论、高尔顿理论、德雷克斯理论。坎特理论侧重于教师对学生负责行为的坚持和果断的常规训练;格拉塞理论侧重于现实疗法和学生的责任,库林理论侧重于预防性教育常规和团体管理技术,高尔顿理论侧重于教师的民主态度和不迷失策略;德雷克斯理论侧重于学生的需要和自我约束  相似文献   

17.
在组织幼儿开展各种活动时,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问时,如果对前面几个孩子的回答作出了满意的表情,那么后面全班的幼儿都会是相同的答案;幼儿在绘画、拼搭游戏中也是如此,表现出缺乏主见和独特的操作行为。诚然,孩子们的这种从众行为是他们的身心特点所致。因为幼儿的认知水平低,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差,所以,他们在对事物进行判别时通常是依据外界群体的信息而作出决定。针对这种情况,反思我们以往对孩子们的教育,我觉得有些教育方式不利于引导孩子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展其个性,客观上也起到了压抑孩子个性,一味引导孩子从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是从工作对象的角度对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理念和师德进行的规定。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四所幼儿园从六个维度对幼儿态度与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教师是教育孩子的使者,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但是,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却经常发现某些教师对一些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伤害学生的感情。这是对学生人格的侮辱和歧视,是对学生的另一种惩罚行为——心罚。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教育都在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教师和学生家长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在给孩子们提供这空间的同时,也不得不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对象,与学校用以规范学生行为的校规校纪已造成了严重的不协调。特别是一味强调不能“体罚”学生,混淆了对学生正常教育与体罚的概念,使许多教师不敢管。于是形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教师教育心理。多管多错,少管少错,已成为许多教师对待学生违纪违规问题的一个原则。能拖则拖过去,可管可不管的最好不管,这也成为现在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