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写议论文有没有什么技巧、方法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本文就来谈一谈议论的行文技法之一——纵擒开合法,这种方法不仅用于议论文,也适用于记叙文中的议论。那么,什么是“纵擒开合”法呢?古人说:“笔之所以妙者,惟在熟于开合,使断续纵擒无不如志而已。盖有断与纵者,以离而远之;有续与擒者,以收而近之,此之谓善于用笔。”(王葆心《古文辞通义》)由此可知,所谓纵擒开合,就是先写要写的对象(事物道理),突然中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材里,有不少文章起笔就点题,但接下来却又远远地与之拉开一段距离,而后才与题相合,这就是文章学中的开合笔法,也叫擒纵手法或收放手法。开合笔法,正如《艺概》所说:“近离者,以离开上句之意为接也。离后复转,而与未离之前相合,即远合也。”《绿》、《...  相似文献   

3.
王金贤 《学语文》2000,(3):37-37
“三十六计”中有“欲擒故纵”之计,写文章也讲究“欲擒故纵”之法——在文章中,本来可以直接叙述主要情节和描写主要对象,而作者却偏偏节外生枝,故意宕开笔墨(先“纵”),最后才出奇制胜地解决矛盾,扣到所写的主要对象上(后“擒”),这种方法就叫“擒纵”,或“欲擒故纵”。  相似文献   

4.
清人刘熙载《艺概·文概》中云:“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明断正取暗续也。”这里所说的“明断暗续”,正是散文写作常用的章法之一。所谓“明断暗续”,就是从表面看,文章叙述中断,舍此言彼,乍看似乎散漫离題;而实际上,一脉贯通,万象归宗,深思无不紧扣中心。这脉,就是叙写的线索,或者蕴含的主旨。它好比绣女的眼光,骑手的缰辔。只因眼光不走,才能抛针掷线;由于缰辔在手,才敢跨坡跃澜。“明断”,有充实内容、开拓新境之功;“暗续”,有引导思路,深入奥堂之效。文章若得这种断续之妙,则(?)阖自如,迭宕有致,丰盈集中,浑然一体。应该说,深得断续三昧,乃是散文佳作历久弥新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5.
清代道光年间书法家周星莲以《临池管见》一文而名播后世。其书论之“笔醒”说颇具创意,堪称妙绝。本文具体阐发了笔醒的含义及其三个基本条件:用敬,擒纵,心空;论述了笔醒是抵达书法自然之境的关键,它不仅揭示了技法的精湛,而且更揭示了一种旷达的襟怀和洒脱的心态。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讲究用笔。五代时期荆浩便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又论曰:“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我们可以通过荆浩对于笔墨的比喻,来体会“石为山之骨,泉又为石之骨”的概念。筋骨者必不能迹断、苟媚,这正是对画溪泉的要求。画泉或从山顶挂下,或向石面垂流,须有悬崖匹练、一泻千仞之势。而画溪水,则是于山脚之下回环缓流伏而复出,石脚穿插,沙汀烟渚,苔草茸茸。可长泉涓涓而下溅起波澜水花,也可苔草遮映含蓄不露。正因水有石之骨的重要性,且姿态各异,变幻莫测,故古人画溪泉甚为审慎,甚至有“十日一水”之说。  相似文献   

7.
明末军事家揭喧所著的《兵经百字》是对《孙子兵法》的阐发和补充,其“顺”字条日:“大凡逆之愈坚者,不如顺之导瑕。敌欲进,赢柔示弱以致之进;敌欲退.解散开生以纵之退;敌倚强,远锋固守以观其骄:敌仗威.虚慕图实以俟其惰。致而掩之,纵而擒之.骄而乘之,惰而收之.”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对“顺佯”之术的诠释。可见“顺佯”之术并非绥靖主义,  相似文献   

8.
所谓“言必中当世之过” ,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腐败现象 ,时有批评见诸报刊 ,多为痛斥其恶劣形状、如何防微杜渐之辞。乐朋的一篇《甄别“糖弹”论》 ,却似一记当头棒喝 ,为我们深入思考腐败现象指出了一个举足轻重的突破口。仔细品读 ,这篇时文有两处颇值玩味借鉴。其一即是构思布局开合有致。文章之道 ,有开有合。纵横笔墨 ,咫尺兴波。在《甄别“糖弹”论》中 ,其实隐含了两个开合之笔 :作者先以毛泽东在解放初期对全党同志的告诫宕开思路 ,之后 ,笔锋一收 ,写道 :“直到如今 ,仍有人以‘糖弹’论来诠释某些公仆的腐败。”引出了“糖弹”论…  相似文献   

9.
学画漫谈     
正怀素自论草书云:"东却西,南又北;倒还起,断复续。"他所谓触遇成形者,并非乱涂乱画,这里面有辩证的道理在:有来有去,相反相成,而驱笔之际,有我的一贯之"气"在。故变而不乱,是作书一法,何尝不是作画一法?运笔费力,未必得力。有使尽了力仍不能入木三分者,有轻轻一笔重于九鼎者。盖力不在于笔,在于腕;不在于腕,而在于丹田  相似文献   

10.
<正> 韩愈诗歌,奇崛险怪,独树一帜,开中唐诗坛“尚奇”一派之先河。正如叶燮所言:“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 既然有变,必然众说纷纭,誉之者认为韩愈“能擒能纵,颠倒奇崛、无施不可。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①毁之者则曰:以文为诗……故不工尔”②或是“适可为洒令而已”③“退之诗押韵之文耳”④等等,争论一直延续至今。 韩愈诗歌现存300余首。或反映民生疾苦,如《龊龊》;或描写个人遭受贬谪的悲愤与忧伤;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或描绘自然风光,如《山石》等等。  相似文献   

11.
纵谈笔墨     
正笔贵有力,力贵有势。怀素自论草书云:"东却西,南又北,倒还起,断复续。"他所谓触遇成形者,并非乱涂乱画,这里面有辩证的道理在:有来有去,相反相成,而驱笔之际,有我的一贯之气在。故变而不乱。是作书一法,何尝不是作画一法。运笔费力,未必得力。有使尽了力仍不能入木三分者,有轻轻一笔重于九鼎者。盖力不在于笔,在于腕;不在于腕,而在于丹田之间。作画时人要  相似文献   

12.
清代道光年间书法家周星莲以《临池管见》一文而名播后世.其书论之"笔醒"说颇具创意,堪称妙绝.本文具体阐发了笔醒的含义及其三个基本条件:用敬,擒纵,心空;论述了笔醒是抵达书法自然之境的关键,它不仅揭示了技法的精湛,而且更揭示了一种旷达的襟怀和洒脱的心态.  相似文献   

13.
话说简洁     
《庄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这段文字,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文章该长要长,该短应短的道理,既合乎辩证法,又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14.
欲擒故纵     
欲擒故纵也作欲擒姑纵。《三十六计》中说,如逼得敌人无路可走,那么它就会拼命反扑过来。如果暂时放松追击,任其逃走,则可以减弱敌人的气势。对于逃走的敌人,要紧紧地跟踪,但不要过于急迫逼近,借以消耗他的体力,瓦解他的斗志。等敌人以为脱离险境、军心涣散之时,再突然擒获他,就可以避免流血牺牲。因而,暂时的放松追击,使敌人心理上疏于防范,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欲擒故纵谋略,指的是为了钳制对手而故意先放对手一马,让其放松戒备,而后伺机图之,一举击败对手。在这里“擒”是目的,“纵”是手段。“纵”的目的是为了“擒”。“纵”绝不是…  相似文献   

15.
<正>可见,气韵在书画作品中的表现,清、虚是"韵"的存生根本。明顾凝远《画引》中谓:"气韵或在境中,也在境外。"清恽格《南田画跋》中谓:"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用笔时须笔笔虚,虚则意灵。灵则无些滞迹。不滞则神气浑然……夫笔尽而意无穷,虚之谓也。"戴醇士《题画偶录》中说:"笔墨在景象之外;气韵又在笔墨之外。然则境象笔墨之  相似文献   

16.
宋诗话(上)     
顾炎武《日知录》云:“三百篇之不能不降而《楚辞》,《楚辞》之不能不降而汉魏,汉魏之不能不降而六朝,六朝之不能不降而唐,势也。”唐诗之不能不降而为宋,亦势也。《沧浪诗话》谓唐诗“透彻玲珑”,“言有尽而意无穷”,宋诗则有“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之病,刘克庄《竹溪诗序》谓宋诗多“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非诗也”,杨慎《升庵诗话》谓“唐人诗主言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言理,去三百篇远”,是轻宋  相似文献   

17.
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译文:孔子  相似文献   

18.
草书的用笔     
正草书的笔法最为丰富,虽点画万千变化,终不离擒纵转折。擒谓收得住,纵谓放得开,转折谓行笔之方圆。而这些都源于提按,即提得笔起,按得笔下。但用笔要自由,还须深刻理解"提按之间"四字。所谓提按之间,其意为"按不为死,提不显虚"。这个道理深通于孔子的"中庸"之意,所谓"不偏不倚,正道而行之"。这是一种很  相似文献   

19.
“以迂为直”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其曰:“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在战场上,远而虚者,易攻易进,费时少,虽远而为近;近而实者,难攻难进,耗时多,虽近而为远。采取“以迂为直”之计,实为明智之举。在教育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以迂为直”战术,亦可出奇制胜,轻而易举地达到既定目的。“以迂为直”在教育语言中的表现形态有以下三种:一、间接式间接式就是借助中间媒介,或者借助对第三者的评价,或者借助褒贬错位的表达方式,间接地把信息传递给教育对象,以达到…  相似文献   

20.
史料拾零     
张杓的上祁宫保书“用兵之策,不外攻守两端。不能攻而徒议守,非策也。守不於远而於近,亦非策也。今有贼欲犯吾庐,不於里门御之,亦於家门御之,岂有聚百十人於室中守卧榻者乎?”——陈醴撰张杓传所引上祁宫保书“……贫民竭肩背之力,仅给饔餐。纵享寿百年,无铢黍之积,遗於妻子。诚能使阵亡者得二佰金卹其家属,是生而困者死而亨,将有乐死恶生捐躯恐後者。东山诗序曰:君子之於人,叙其情而悯其劳,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