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艳 《科教文汇》2007,(4S):178-179
《人之树》是一个具有多重主题的文本,本文就“孤独”主题进行解析,将小说中的斯坦·派克、盖奇先生和塞尔玛三个人物所代表的三类孤独形象进行逐个剖析,从中挖掘出作者帕克里特·怀特试图传达给读者摆脱孤独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2.
陈杰 《科教文汇》2014,(31):118-120
J.D.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文学中最具争议性的一部小说,被美国文学界公认为美国文学中的“现代经典”之一。该小说通过讲述霍尔顿离开潘西中学后在纽约的游荡经历,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心灵的极度孤独。本文着重从美国社会历史背景、塞林格的心路成长历程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其作品孤独主题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J.D.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文学中最具争议性的一部小说,被美国文学界公认为美国文学中的现代经典之一。该小说通过讲述霍尔顿离开潘西中学后在纽约的游荡经历,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心灵的极度孤独。本文着重从美国社会历史背景、塞林格的心路成长历程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其作品孤独主题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吴川 《科教文汇》2009,(13):218-218,220
鲁迅先生的小说《孤独者》和蹇先艾的小说《孤独者》是写于不同时期的同题作品,在艺术上,两篇小说从叙述手法以及作品发展的脉络是相似的。但是两篇小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品主人公的成因及命运等等。通过两篇小说的比较,我们看到了两个作家对于孤独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孤独和爱情是贯穿《百年孤独》这部名著两根交织的绳索,两者因果循环。通过浅析孤独和爱情因果关系,试图解释布恩地亚家族的百年孤独历史,并解释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只有走向团结、复活真爱、建立沟通,才能打破这种孤独,得到真爱。  相似文献   

6.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迷惘的-代"的代言人,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运用在美国文学史上曾引起过"文学革命".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优秀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富有生命力的形象同深刻的寓意融合在-起,谱写出一首感人的英雄主义赞歌.这篇文章通过分析<老人与海>的主要人物塑造来阐述作品深刻的寓意.  相似文献   

7.
田丽红 《今日科苑》2009,(12):194-194
感情丰富而敏感的黛玉,和宝玉青梅竹马,情趣相投,于是把宝玉作为唯一的感情寄托,宝玉引黛玉为平生知己,他对黛玉的感情,也不可谓不真,但是他的感情,远远达不到和黛玉相对等的深度和纯度。在脂砚斋暗示的"情榜"上,宝玉是"情不情",以有情心对待不情无情之人事,在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他选择的是怠慢"情情"的黛玉。当专情遭遇泛爱,感受更多的大概就是委屈和孤独。  相似文献   

8.
按照通常的认识,孤独的人会比合群的人活的更短。然而英国科学家最近的研究却揭示,问题没那么简单。首先,有的人其实不是被迫孤独,而是享受孤独的状态,他们往往延年益寿。他们和所谓的社会孤立是不一样的,后者是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建立正常的社会交往而孤立了。在研究  相似文献   

9.
朱立明  郭英凯 《科教文汇》2009,(35):256-256
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主题丰富,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如:谎言与逃避,死亡与复活,孤独与疏离感,引起人们对社会、对内心、对生活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黄颖 《科教文汇》2010,(29):76-77
《海边的卡夫卡》选择了和以往村上作品完全不一样的主人公——一位15岁的少年,但我们仍能从他的身上散发的气质中寻找到村上的影子——孤独、无奈,但是他又不同于村上以前主人公苍白无力的形象,更多地被作者赋予了积极的、有价值的性质,并在其中去肯定自我。从这种意义上说村上的作品既是忧郁的文学,更是自我治疗,自我肯定的文学。因此,本文将通过《海边的卡夫卡》中主人公的精神特点,进一步走进村上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1.
《百科知识》2005,(10S):F0002-F0002,F0003
螳螂并不积极地去寻找猎物,而是静静地在叶子或枝干上等待。它们有良好的听觉,是惟一能够把头转180度的昆虫,它们的大眼睛可以发现35米远的猎物。  相似文献   

12.
涂慧琴 《科教文汇》2008,(32):250-250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凯瑟琳·安·波特的《被遗弃的威塞奥尔奶奶》与尤朵拉·韦尔蒂的《熟路》这两篇小说中两位奶奶的人物形象,揭示出她们的内心孤独与渴望,并认为她们虽然经受着内心苦闷与困惑,因年事已高而遭受着孤独和死亡的威胁,但仍在爱的寻求和失落中保持着自己的尊严。  相似文献   

13.
夏红梅 《科教文汇》2012,(11):68-69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似乎得到了解脱。可是,人生又怎能得到真正的解脱呢?既然如此,那就排遣孤独,强打精神,强颜欢笑,回到人间温暖中来吧。而这种回归更加重了人生的悲凉,使得苏轼的孤独更彻入骨髓.  相似文献   

14.
对于孤独,有的人认为是自我封闭造成的,有的人则认为是因受到了冷落。那么——  相似文献   

15.
生活重压下的奇迹工作。家庭。紧巴巴的生活。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深切感受到了压在一个年轻丈夫和初为人父者肩上的压力和责任。但在繁重的生活压力下,那一年爱因斯坦却陆续发表了在科学史上最重要的五篇论文,而这些文章都是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里完成的。首先,他证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存在,在此之前,科学界对这个理论总是莫衷一是,半信半疑。他还证明,光是以不可分割的一种小单元形式释做出来——即后来所谓的“光子”,这个理论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此外,  相似文献   

16.
正男式孤独     
英国埃塞克斯的一个设计师设计了一款神奇的抗拒孤独的背心.这款名叫“Squease”的背心乍看上去.跟普通的背心没什么两样。但是。它附带一个手压泵.穿着者只要用手来回按几次手压泵.就能为背心充气。  相似文献   

17.
孤独的黑洞     
绝大多数大型星系,包括我们的银河系在内,都有一个黑洞作为核心,这个黑洞密度极大,质量是太阳的几亿倍。尽管黑洞自身无法被探测到,但是它们所吞噬的物质在涡流中摩擦、发热。产生大量的辐射,可以被人类的射电望远镜捕捉到。那些在黑洞附近因被吞噬而产生强大辐射的星体被称为类星体,其光芒四射,即使是最亮的星系也为之相形见绌。  相似文献   

18.
陈孝荣 《科教文汇》2011,(6):I0001-I0001
某些时刻,沉睡的孤独会突然醒来,一下子占满意识的全部空间,让我体验它的深刻滋味。这些时刻包括:突然停下手里的工作,发现世界万籁俱静。尽管世界还完好无损,书架、电脑、桌椅、门窗等都静静地站在我的身边,但身边没有他人,只有寂静歇满各处。这个时候,沉睡的孤独就醒来,占满意识的全部领域。  相似文献   

19.
提起陶渊明,人们脑海中立即会浮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联想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回响着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空谷跫音。这说明陶渊明只是《陶渊明集》中的表象化,模式化的陶渊明,而非真实的本质的陶渊明。  相似文献   

20.
呆子 《知识窗》2007,(4):51-51
当一些群居的动物遭遇上孤独,往往也就意味着它们弱小生命的终结!有一种生活在杉树林里的毛虫,它们总是排成队伍“进食”和休息,“集体观念”非常强烈,而在这“一字长蛇阵”中假如有一条不幸的毛虫掉队迷了路,这条孤独的“可怜虫”马上就会食欲不振,全身新陈代谢能力严重降低,不日之后,“郁郁而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