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正>借景抒情是古诗词中的一种常见表达方式。它主要是指寓情于景,借助客观环境中的景物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的情感。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通过移情于物、融情于景的方式来把自己的情感通过周围的环境和情景来表达,使这些景物带着感情色彩[1]。诗人在对景物的观察中通常包含情感,带着有情之眼去看事物,以有情之笔去进行诗歌创作,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中,使景物浸染上情感,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相似文献   

2.
王芳 《考试》2001,(11)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知识讲得太死,太绝对化,甚至把不是规律的东西当成规律来讲。尤其是阅读鉴赏,既要讲一般性,又要讲特殊性。如诗歌,有抒情诗和叙事诗之分,两种诗歌有共同的艺术特征,又各有其表达主题的方式。仅就抒情诗而言,又分为写景抒情诗、即事抒情诗、咏物抒情诗等。不同的抒情诗表达主题的方式又各不相同。写景抒情诗中,有的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融情写景,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如北朝民歌《敕勒川》;有的不以描写景物为主,而重在表现诗人因景而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的又把景物描写当作  相似文献   

3.
<正>融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融入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的一种写作手法。著名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是指描写的所有景物都会寄托情思,强调感情要通过写景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作家丰富多彩的表现技法中,景物描写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借鉴古代作家的写景技法,对于开拓景物描写的艺术空间,大有裨益。 古人自然神妙处 一切景语皆情语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就告诉我们,“昔人”把写景的文字同抒情的文字割裂开来,当作互不相干的两张皮的看法是肤浅的。描写感情,倾诉感情,这是文学的重要特征,是作品扣人心弦的力量的源泉。不饱含感情的文字,决不会有生命力。在景物描写中,人的感情情态应蕴含于景物状貌的描绘中,使人的情态和景的状貌和谐一致。刘勰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景物描写的最高境界,乃是以景启情,又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闪耀出情采之美。  相似文献   

5.
缘情写景,指作者带着自己的主观感情去观察和描写景物,客观景物的描写完全取决于作者主观的心情,作者描写的客观景物无不染上其主观感情的色彩。杜甫的《春望》中有这样的两句诗:“感时花溅  相似文献   

6.
文章写景多为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将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之中,景物描写就具有了灵性,能够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表明作者的心境。写景抒情,应追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即,要把不容易描写的景象,写得使读者像亲眼见到一般,而作者所要表达的不尽之情则表现在言词之外,由读者通过形象的描写自己去体味。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因情选物写作时,笔下的自然景物应融入作者独特的情思,让"山水有情,草木知意",而不是简单客观的描写。  相似文献   

7.
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含蓄、形象,富有音乐美。诗歌取材广泛,形式多样,按内容性质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类。抒情诗以抒发感情为主,不讲求叙事的完整。抒情诗,最易于展示诗人的内心世界,表现诗人对外界的感受,借景(物)抒情,是抒情诗最常用的方法。叙事诗是一种叙事性诗体。它是借叙事来抒情的,表现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叙事诗必须以一定的故事情节为基础,以反映社会生活和描写人物事件为主要内容,但要保持明显的抒情性。如《石壕吏》《木兰诗》,几乎每行诗中都渗透着作者的感情。  相似文献   

8.
在抒情诗文中,最常见的写法要数借景抒情了。自然景物绚烂多姿,在不同情况下又千变万化,这就为人们抒发不同的感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刘勰说:“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很多抒情诗文的作者就是常常借助于某一景物来抒发某种思想感受,把景物描写和作者抒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深邃的意境,使内情与外景高度融合,达到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9.
史秀荣 《辅导员》2014,(8):17-18
正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基本贯穿小学的中高年级写作训练当中,到了高年级,对写景类的文章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写景物不仅要有观察、描写的方法,更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作者的感受、体会、心得、情感等融入文章当中,因此我们要学会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景方法。清代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带着情感去看一切景物,那种滋味一定会让你忍不住落笔成文。景中如果有情,那么文中也一定有情,有情的文章自然便是好文章。  相似文献   

10.
<正>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情与景的关系有三类: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所以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情与景的关系,我  相似文献   

11.
史秀荣 《辅导员》2014,(5):17-18
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基本贯穿小学的中高年级写作训练当中,到了高年级,对写景类的文章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写景物不仅要有观察、描写的方法,更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作者的感受、体会、心得、情感等融入文章当中,因此我们要学会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景力‘法。清代王㈦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带着情感去看一切景物,那种滋味一定会让你忍不住落笔成文。景中如果有情,那么文中也一定有情,有情的文章自然便是好文章。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表达,是诗人灵魂的宣泄。但是东方人细腻的情感表达习惯于借助各种景色来表达,不会直接喷薄而出,这也是与西方诗歌最大的不同之处。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诗词中的"写景抒情",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相似文献   

13.
在何逊诗中,山水景物的描写完全服从于诗人主观感情抒发的需要,并与诗人特定时刻的情绪融为一体。何逊作诗不受时俗影响,能超拔于当时颓废的文风。他的山水诗绝少纯粹写景,景物描写总是包裹、浸润在浓浓的相思惜别的愁绪之中,寓情于景,景中有情,以景托情,情景交融,景物进一步和心灵结合,景物心灵化的特征十分明显。何逊尤擅长于状物传神,他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体物细腻,意态横生,画面鲜丽。何逊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现存的九十五首诗均为五言诗。在语言、声律及意象选择与抒情的配合方面,比同时代的任何诗人都更接近唐诗的风格。何逊在诗歌艺术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并且对唐诗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散文被人誉为“美文”,很多人喜欢用散文抒发感情。而描写景物是传达和烘托感情的有力手段,作家在描写人物心情或抒发自己的感情时,总要选取适当的景物来渲染衬托。因此,一篇散文既要有“景”,又要有“情”。景物是客观存在的,但作者描写景物时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写景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而且景物描写往往要与人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那么怎样在写景中具体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呢?常用的方法是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与借景抒情两者都要力求达到物我相谐,主观感情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境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一方面,“感情是散文内在线索之一,支配着人、事、  相似文献   

15.
漆朝晖 《学语文》2003,(1):15-15
《冬天之美》这篇优美的散文最大成功之处可以说是景物描写。作者从“心境”入手,以自然景物为背景、为依托,打造出温馨可人,安祥静谧的氛围,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6.
卜凡军 《成才之路》2009,(21):97-98
杭州西湖,是镶嵌在我们伟大祖国东南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绮丽的风采和灿烂的文物胜迹驰名中外。历代诗人描绘西湖美景的诗篇美不胜收。有的诗总写湖光山色之美,有的诗分赞湖上景物之秀,有的诗借景抒发爱国之情,有的诗借景歌颂劳动和指责不平之事等等。今采撷几首有代表性的与大家共赏。  相似文献   

17.
<正>范仲淹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景之丰富不足以动人,唯情之变幻乃能感染。诗人笔端的人物活动,自然景物,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模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诗人个性的事物,如王国维所言:"以我观物,则万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家表情寄意的载体,或是自然景物牵动他们的情思,促其有感而发付诸文字;或是他们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接触外界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所以,我们聚精会神地观照审美对象时,就会产生把我们的生命和情趣移就到对象中、使对象显示出情感色彩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李月玲 《成才之路》2009,(15):42-42
写景,如同叙事和议论一样,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最基本的写作基本功。景物描写是作文中最华彩的一笔。“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景物描写如锦缎之绣花,画龙之点睛,在使文章活色生香的同时,亦能使文章感情浓郁,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从而能更深刻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文章的主旨要义。那么,作文如何写好景呢?  相似文献   

19.
思与境     
<正>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物的统一。 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是情与景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的生动表现。 抒情诗必须畅抒胸臆,但主观的情必须借客观的景而展示,才能使读者历历如见,感同身受。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步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它阐明了景生情,情入景的艺术辩证法,揭示了写景就是为了抒情的奥妙。陆机《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情随景迁,这就是讲心与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景物描写是指对山川平原、日月星辰、花鸟虫鱼等自然景象的描写。写景要为抒情服务,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景中情,情中景。"这和近代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完全一致。怎样做到情景交融?下面介绍三种方法。(一)先写景后抒情。所写景物已经含有感情,但作者为了使感情表达更充分、更强烈,常在景物描写结束后,把感情抒写出来。《北戴河观日出》写道:清晨,海水轻轻地拍打着金色的沙滩,东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