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TAM扩展模型的用户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利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户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利用,指的是用户对自己所需要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获取.文章根据用户使用网络学术信息系统的具体特点,通过整合技术采纳模型(TAM)和任务-技术适配模型以及系统使用经验、信任等其他变量,而构建了一个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利用理论模型.TAM是国外学者在办公自动化软件、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系统)使用研究中广泛采用的一个模型,将其用于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利用问题的研究还是一个新的尝试.文章对理论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简要说明和初步分析,并讨论了理论模型在网络学术信息系统设计、评价和诊断中的社会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于网络链接的化学化工经济信息资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Internet中,站点(网页)及其相互指引的链接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络,网络链接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网站(网页)的影响度。本文通过网站之间在链接数量、质量上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基于链接分析的网络信息资源筛选的比较方法。  相似文献   

3.
于杨 《新闻界》2013,(3):50-52
网络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界面作为信息的载体和视觉传达方式,逐渐承担起人与媒介之间信息传递与情感沟通的任务。本文探讨了现代网络信息界面及"视觉情感"的定义,对比了视觉情感与人性化的区别,通过分析网络信息界面视觉情感的营造及设计原则,提出视觉情感对于现代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3,(3)
网络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界面作为信息的载体和视觉传达方式,逐渐承担起人与媒介之间信息传递与情感沟通的任务。本文探讨了现代网络信息界面及"视觉情感"的定义,对比了视觉情感与人性化的区别,通过分析网络信息界面视觉情感的营造及设计原则,提出视觉情感对于现代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王晶 《东南传播》2011,(6):47-49
"去时间化"的概念是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dGeertz)在阐释巴厘人的文化经验时明确提出来的.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JamesW.Carey,1934-2006)汲取了格尔茨的"去时间化"观念,并把它引介到传播学研究中.本文尝试阐释"去时间化"概念的内涵,分析其在不同媒介传播中的具体体现,并指...  相似文献   

6.
从人际网络关系角度分析了社会信息交流的基本特征,指出图书情报机构联盟是具有相对完善双重关系的"信息组织"网络,以地区图书情报机构联盟"信息组织"网络构建实例及其嵌入社会人际网络的实践,实证了地区图书情报机构联盟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最后指出参与基于"结构洞"的人际网络社会资本运营,是深化图书情报机构联盟服务改革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近来,网络直播备受关注,有人称2016年是"中国网络直播元年",国家、各互联网巨头、社会及其个人纷纷置身于网络直播中,秀场、体育、电竞、电商等各类直播形态层出不穷。因此,让人不禁要问,为什么网络直播会这么火爆呢?本文试图从社会环境、网络直播特点和观众心理等方面去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大数据时代的初级阶段,大数据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许多社会伦理问题,而这些伦理问题已日益严重.愈来愈多的人不可避免地卷入与大数据背后那股"操纵力量"博弈的洪流,人们的"数据权益"、自由发展等,令人担忧.本文从分析大数据伦理困境背后的生成机制入手,提出重构伦理观,实现网络治理转向,以真正形成一个和谐共存的网络新秩序.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6,(24):65-72
互联网阅读早已成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常态。从阅读史的视角看,研究一个时代"谁在阅读"、"阅读什么"、"怎样阅读"等问题可反映社会的深刻变革。网络超链接文本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体验,并由此重塑人的思维模式,进而改变人类社会的传播形态和组织样貌。互联网技术通过传播"赋权"使人人都成为"读写者",在消弭了时间逻辑的多维网络空间里,网络阅读与网络意见表达呈现出再加工、碎片化和浅思考的特征。本文从阅读史的视角去探讨我国网络意见表达的生态演变,并探析在当前社会化媒体构筑的社会图景下,网络意见表达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的社会,计算机网络已经从高新科技领域延伸到平常百姓家。网络的普及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企业间的经济往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但在网络普遍化的今天,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同样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如何保护网络信息安全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发展需要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以基于Web2.0的社会网络用户“社会联系”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仿生学”意义上群体行为的社会特征,并呈逻辑关联地分析从“人机交互”到“人信息交互”、“社会交互”发展历程中的动力因素及本质特征,社会网络信息资源生成模式的“自组织”现象及其弊端,指出从语义关联角度集成社会网络资源的“社会语义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在以基于“社会提示”的社会导航及Bradford分布对社会网络的信息资源所产生的过度离散现象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处于"平面化"传播方式,从媒体传播角度,处于"水平面"上的信息,传播方向是发散而无序的,传播保真度和传播范围也是"平面无序"的,对于正处于或刚刚经过青年叛逆心理及社会适应心理,同时正处于网络主流使用者和接受者的青年网民来说,更加需要有效的甄别和引导,本文探讨在网络信息中能够获得认可并能够被有效接受而形成的"信息美学",以求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网民中把握主要信息导向,辅以深化和主题延展工作,力求将网络思想政治的效果与分析分门别类地结合到"信息美学"中去,在新的网络信息形式下,荻得更多的"关学认可"并取得信息导向的先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媒科技》2012,(21):56-57
<正>2012年来,信息安全在全球范围内都遭到严重挑战,年初的Gmail信息泄露事件,年中的Mat Honan(连线杂志资深科技记者)个人信息盗窃事件,以及前不久的美日韩黑客攻击中国网络调查事件,15岁少年黑客在美判刑等等。网络信息安全已经深入生活,关切到每一个人的基本利益。今天本文与您一同回顾本年度的信息安全事件,综合专家以及国内外"受害者"建议,为您增加在互联网时代的"防御值"。  相似文献   

14.
网络人的形成及其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是新兴开放式的话语平台和虚拟社会,依附在这个平台和社会的数以亿计的网民在此经营自己的家园,表达自己的意愿,获得自己的身份认同,由此诞生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网络人.网络人生活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之间,他们有两重的价值观、现实自我和网络自我反差极大、群体性很强等特征.本文对网络人的产生环境、产生特征、行为表现等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共选取我国29所高校与公共图书馆的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这些图书馆之间的"关注"关系建立社会网络结构,分别从宏观上、内部结构以及微观上进行了分析,得出国内图书馆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影响力的大小,并以此呼吁图书馆加入到微博建设中来。  相似文献   

16.
信息生态视角下社会网络伦理规约模型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岩  马捷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4):56-66
[目的/意义]社会网络伦理作为社会网络信息活动中产生的新型伦理,其规约模型的构建较为清晰地描述如何规约信息人、信息技术、社会网络环境,从而为处理社会网络伦理缺失行为提供指导。[方法/过程]明确网络伦理的主体关系和研究范畴,基于信息生态的构成要素,阐释社会网络伦理的概念内涵。在对社会网络伦理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网络伦理缺失行为的主体根源即信息人的责任意识,以责任伦理为理论切入点,构建社会网络伦理规约模型。以“魏则西事件”为例,阐释社会网络伦理规约模型与该事件监管思想的契合度,最后提出基于社会协同的网络伦理规约实施策略。[结果/结论]建构社会网络伦理规约的理论框架,提出基于社会协同的网络伦理规约实施策略,对于引导和规范网络信息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网络引文的可追溯性角度研究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规律.具体分析CSSCI(1998~2009年)的183 986条P(Print)-W(Web)网络引文,发现各年网络引文量呈逻辑增长,篇均引文量也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近一半(48%)的P-W引文不可追溯.在不可追溯的引文类型中,404所占比例最大;通过引入传统文献老化规律模型--负指数增长曲线分析,P-W网络引文的平均可追溯半衰期为7 13年.P-W网络引文可追溯性与其URL域名类型、URL网页类型、URL层数和年代等的关系方面,P-W引文不可追溯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URL层数与URL字符数之间具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档案馆(室)建设,网络及档案信息安全是一个较为突出并难以完全解决的问题。但安全只是相对的,不安全则是绝对的。我们必须用100%的努力去防止和克服1%的安全漏洞,不能因为1%不安全的可能性的存在,而不搞数字化档案信息建设。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已逐渐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测算,截至2011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约为5.13亿人.①网络社会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模式,具有不同于传统社会的道德体系,但基于网络特殊传播方式的道德规范至今仍未建立.本文试图以互联网的典型形态——网络社区为主要对象,对网络传播的特点、伦理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概括性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和各类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儿童越来越多、越来越早地接触到网络信息。本文结合3—8岁低龄儿童的认知发展特征,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行为、对网络信息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网络信息可信度评估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分析并发现这一年龄段儿童的网络信息行为及认知上的诸多特点:儿童网络信息行为在频率和多样性上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可联网设备在交互方式(如触屏、语音命令)上的革新;尽管儿童有网络信息接触经验,但他们缺乏对网络信息本质来源、传播方式和内容范围的理解,儿童倾向于利用已有的、基于真人和电子设备的认知图式去理解网络信息的特征;儿童能够将网络视为媒介,比较网络信息与其他来源信息在可信度上的差异,但儿童能否认识到不同网络信息存在可信度的差异,以及能否运用一些启发式去评估网络信息的可信度还有待探讨。未来研究应将低龄儿童群体纳入图情领域网络信息行为与信息素养研究的视野,弥补对该年龄段群体研究的缺失,并在研究内容上深化、在方法上创新,加强对儿童网络信息行为与认知的基础研究,加强对少儿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儿童信息素养教育等应用对策的研究,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儿童的“数字化”成长。表1。参考文献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