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贡献不仅仅限于认识论的范围,他是从哲学的各个领域来探讨实践问题的.毛泽东对实践的涵义、内容、类型、主体以及基本原则都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使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得到了全面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真善美的统一为指导原则确立的实践观,不仅能全面地体现出人类生产(实践)与动物生产的区别所在,使我们对马克思的“种的尺度”、“内在尺度”、“美的规律”的论断作出不同于以前传统看法的全新理解,同时,在生产实践、交往实践和人对自身的实践这三个实践层面,以真善美的统一为指导原则确立的实践观,也有利于我们对传统实践观的突破和超越,能够更好地发挥它对人类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实践是不断地促使世界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所在,是推动人类不断地走向文明的源泉和动力。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有效工具,通过双方的能动关系来实现最基本的改造过程,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有机统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随之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断地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对于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脚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只有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产生了误差,我们必须加以纠正。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决议中,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指导思想很大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契合。本论文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内涵及现实意义作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6.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之一,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置于实践视域考察,才能准确把握其内涵。实践视域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其主体特征体现着人的中心地位的无法动摇,其本质属性体现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其路径体现着社会制度与科学技术变革的统一,其目标体现着自然与历史的相互生成。  相似文献   

7.
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实践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范畴。正是因为实践的这种独特地位,使其成为人们长期研究与探索的课题。本文将着重从社会本体论、认识论及价值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实践问题历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的领导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他们对于实践问题的论述来理解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借以找到他们对于实践问题认识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实践问题历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的领导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他们对于实践问题的论述来理解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借以找到他们对于实践问题认识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有一个一脉相承的历史过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贡献、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与创新。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开拓也体现在它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认识上。  相似文献   

11.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主要标志。只有立足实践的观点,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此篇通过对科学实践观内涵的重新理解,进一步认识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进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确立是一场伟大的哲学变革.为了让大学生透彻理解它,教师需要从正确运用辩证分析方法、阐发马克思实践观的产生及其实现的哲学革命、立足哲学史来分析实践观的丰富内涵等方面开展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哲学“主体—客体”关系强调自我主体化与对象客体化,但容易陷入自我中心主义的窠臼,主体间性哲学“主体—主体”关系克服了主客二元对立的问题,但是主体间性也面临着无客体底板的困境。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视域下教育的“主体—客体—主体”关系,克服了主体性哲学“主体—客体”关系的单一主体性、“主—客”二分的局限,同时也克服了主体间性哲学“主体—主体”关系交往无客体底板的局限,实现了对“主体—客体”关系和“主体—主体”关系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建设。"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建设的前提,"人的需要"是实践主体建设的动力,"人的发展"是实践主体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其唯物主义存在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准确地理解这种关系对科学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继承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理论中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思想和观点 ,并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把实践的观点进一步发展 ,在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 ,找到了实践的方法、手段、目的和具体途径。他赋予毛泽东实事求是论更为丰富的内容 ,使实事求是立足于现代科学的实践哲学中 ,成为实践哲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哲学实现传统哲学变革的关键在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围绕社会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内在逻辑,阐明了认知、认同、选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基本过程,从认知到认同、到选择,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伴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全过程,而社会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为其提供来源、动力和检验,推动着每一次的认知、认同和选择达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最终从量变到质变,由内化到外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9.
实践范畴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有特定的内涵。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把实践排除掉宇宙学和生物学意义而确立为人类学范畴,“动物……没有实践”…㈣㈣,“实践就是幸福,义人和执礼的人所以能够实现其善德,主要就是在于他们的行为”,显然,实践作为Eupragia(正确的行为)主要是指与生产劳动相区别的人的道德行为和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基础,是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深化改革的推动器,是激发创新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