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虽正式确立了科举制,选用官吏包含着学校育才、科举选才、铨选用才三个完整的环节,但荐举制仍盛行不衰,且又发扬光大,承前启后,形成了具有唐代特色的荐举制度。唐代荐举制形式多样,对象广泛,体现了“进贤受赏,为官择人”的宗旨,着重强调以求人才为主要目的,使大批有识之士、有实践经验之才循用荐举之途,迅速跻身于官僚集团的上层,根据不同时期的荐举对象,唐代主要有以下几种荇举形式。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哲学史上,各个哲学学派都从各自的阶级利益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性论。它既是各社会集团、派别政治主张的理论根据,也是其政策的所谓人性依据。应如何为政,如何施教,须先看人的本来状态如何,于是对人性的研究颇为重视。作为明清之际的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所提供的哲学体系,以其多方面的理论创造,对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都有所发展,而其中关于性和习的论述,也确有发前人之未发的独到之见。本文试图从其“性日生日成”、“习与性成”和“继善成性”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希期得到同好者的指正。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视角主要集中在唐代女性对科举的影响。唐代女性对于科举的干预是多方面的:出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考量,女性积极鼓励夫、子参加科举考试;女性直接干预放榜;代作进士时文;利用女性的家族势力取得进士及第。除此之外,妓女这一特殊女性群体对于进士也给予了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的历史观主要由“理势相成”、“唯道是从”、“以政而治民”等几部分组成。这些历史观点,在继承中国古代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以政而治民”的观点。不仅抛弃了法家所主张的以刑治国的观点,而且一反宋明陋儒的“德治”,主张“治统”和“道统”同时并重,要求统治者廉以洁己,慈以爱民,在礼治的前提下辅之以刑,这在中国封建社会是有进步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对佛学的基本态度是否定的。他视佛学为邪说,其为害绝不在经济上的损失,而在于它坏人心,丧天理、乱天下。要(产刂)除佛学,既要用仁义道德战胜它的谋私利的报应论,又要用强制的行政措施迫僧尼为平民百姓,征收赋税徭役,使之不得其利而逐渐归于消灭。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的文艺理论 ,主要是建筑在孔子儒家“诗论”的基础上 ,他从文艺作品的“情感”表现和交流方面重新解释了“兴观群怨” ,并把它们理解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再创作的过程。王夫之十分重视“情景”在文艺作品中的作用 ,认为“诗源情” ,“景以情合 ,情以景生” ,而这样的“情”又必然是自然纯真之情 ,所以他反对任何由于只追求字句、词藻的表现形式而损害“情感”自然流露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不朽的存在与价值两重意蕴的分析入手,探讨和论评了王夫之的不朽观,认为王夫之一方面从存在论的角度坚决批驳了肉身不死和灵魂不灭的观念,另一方面又从价值论的角度创立了“立德、立教、立功、立名”的“四不朽”学说。王夫之的“四不朽”学说,立德是基础亦是核心,立教是立德的内在要求,亦是使立德完善的条件,立功是立德的结晶亦是进至立德的环节,立名是立德的表征亦需受立德的规约,四者因德而互贯兼通,构成一个涵蘊丰厚且颇有新意的思想体系。王夫之的“四不朽”学说是中华民族伦理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诗道性情"是王夫之全部诗学理论的起点与核心,它植根于深厚的人性论基础当中。人性论中的"善/不善"、"诚/不诚"、"性之情/物之情"、"隐/显"等二分对立视角,成为王夫之辨析诗中之"情"的主要依据。在这一过程中,王夫之将诗情之辨又细化为"白/匿"、"贞/淫"、"诚/袭"、"裕/遽"、"道/私"等多种维度,分别从显现性、节制性、真实性、从容性、调节性等方面廓清了诗中"性之情"的确切内涵。"性之情"实际上是王夫之对于"诗情"的一种理想化确立,这一范畴的标举及其含义的明确,使王夫之诗学中的情本体有了清晰具体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民族的志论系统中,王夫之的志论占有重要的地位。王夫之博大精深的志论体系,立基于元气本体的生化学说和阴阳变合的辩证法思想,通过志与气、志与道等关系的论证,全面而深刻地阐释了“人为什么要有志,”“立什么样的志”、“怎样立志、守志”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王夫之的志论,对于我们弘扬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在继承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分析了人性问题,并为人在义与利、理与欲的追求上指出了正确的方向。王夫之的伦理思想及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滁州学院学报》2015,(4):51-54
婚姻伦理是个人生活的基础,是规范人伦关系的根本。作为明清之际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之一,王夫之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对婚姻伦理的理解:婚姻,人道之大者也。他据此进一步具体说明了婚姻伦理的基本内容:"族类必辨"的民族性要求;"才质必堪"的相称性要求;"年齿必当"的婚龄要求。他的婚姻伦理思想对现代人的婚恋观、择偶观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有古诗、唐诗、明诗三部评选。三部评选是船山精心构思的著作,是深入了解其诗学思想的不可或缺的材料。三部评选的比重安排,显示出船山尊古抑唐的思想倾向。用选本表达独特的诗体观是船山特色。船山选本及相关评点与《古诗归》、《唐诗归》有明显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14.
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伟大教育家,他提出系统而全面的教师观,其教师观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现、教师的职业素质观、教师的职业任务观、教师的教育教学观.我们应全方位审视王夫之的教师观,吸取其精华,用以指导今天的教师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5.
科举学是一门古老而全新的专门学问,也是一门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论分析科举人物、事件、思想、活动、制度及其要素运行规律的交叉科学.在科举学原理和跨学科研究方法论指导下,运用科举计量史学和科举叙事研究等方法和CiteSpace、NVivo等工具,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返照大变局中的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科举学与科举学家演进中断裂与传承"双循环"的时代分期轨迹,在科举史、科举人物史、科举活动史、科举思想史、科举器物史、科举制度史、科举学发展史等中透视千年科举学研究图谱和百家科举学家群像,赋能当代科举学人在弥合科举学学科史断裂的基础上传承创新,继续秉持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新发展理念,构建科举学总论及其分支学科领域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科举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科举史、科举史学、科举学史等分支学科领域为新时代科举学总学增值的现代学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的荐举     
朱元璋统一全国以后,急需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官僚机构来统治国家。但是,在王朝刚建立时,全国上下,自中央六部,至地方府、州、县,层层官僚机构尚须重新充实大量官吏。因此,明朝政府通过多种途径来选用官吏。荐举就是其中的一种。朱元璋十分注意荐举取士。洪武元年,他下令访求贤才。为了能够得到有真才实学  相似文献   

17.
唐代贡举体系中的荐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荐举的一般形式,即在政府行为规范下乡贡和馆监举送科举人才的形式。“公荐”作为荐举的另一种形式,是官员(也包括少数布衣名士)个人推荐举子的行为方式。对唐代贡举中“荐举”的评价,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从“荐举”各类形式的运作过程和举荐标准来看,唐代贡举仍是一种以考为主,以举为辅的选才制度,仍未脱离科举制时代取士的规范要求,考试并非徒具形式。取士不公和不实只能从局部和阶段的角度去理解,并不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8.
科举是中国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自隋至清,科举历1300年之久,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地方文化,就不能不考察科举状况。文章通过对无锡科举的简要介绍和初步分析,以期加深对无锡历史乃至江南区域文化的体认。  相似文献   

19.
科举政治是指以考试选拔为官员主要录用方式的官僚政治.科举时代多数中高层官员由进士出身,而科举牢笼天下英才,不仅能消弭反叛力量,所选拔者尤多报效国家的志士.科举与古代地缘政治、吏治、朋党等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科举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从隋唐到明清1300年间,大部分政治精英从科举选拔出来,科举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产生的影响利大于弊.科举政治研究从一个侧面有力地支撑着科举学,促使科举学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科举观(念)体现为主体对于科举制度的价值认识与价值评价,它通过科举评价活动完成。科举观念的形成,既以科举考试基本职能及其社会功能的实现程度为基础,更与科举制度满足其需要、实现其利益的状况相契合。同时,还受到评价主体个人因素和社会时空因素的影响。本文从价值观念形成机制入手,分析了科举观念的形成过程,并指出,有关科举观念形成机制的研究可为当代考试制度的社会评价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