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诗人很重视炼字,往往“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他们主要是锤炼诗句中最关键的一个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使之句中有“眼”,称之为“诗眼”。诗眼好比人的眼睛,顾恺之画人物时就非常注意画眼睛,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就是要在眼睛里传达出人物的神情来。诗眼也这样,如果句中  相似文献   

2.
谈“喻眼”     
诗有诗服,文有文眼,比喻也该有“喻眼”吧。所渭“喻眼”,是比喻中最富有表现力,最能揭示比喻的主旨和意蕴的关键性词语。它往往是描摹的中心点。透过它,可以透视整个比喻的内在神韵,把握精神实质。如果说“文眼”是篇中之警策,“喻眼”就是句中之精华。假如把“文眼”比作  相似文献   

3.
棋有棋眼,诗有诗眼。棋有眼则活起来,诗有眼则更具有艺术表现力,使诗歌意象染上诗人的情感色彩。在书法作品中,我认为也存在“眼”,它包含两个方面:对单字结构则存在字之“眼”;对于整篇章法则存在书之“眼”。以下试作一些初步探讨。象“诗眼”是最能显示诗歌内涵真谛的最关键之字句的意义那样,“字眼”可以认为是一个字中最能反映书家艺术个性的最神彩的一笔,“书眼”则为一幅字中意境、神采最佳的部分。先就字眼而论。在书法创作过程中,书家都力图使每个字都能写出反映自己的笔画特  相似文献   

4.
感悟散文的“神”是阅读散文的关键。如何感悟散文的“神”呢?一、整体感知,捕捉“文眼”“文眼”是作者的立意之所在,也是构思布篇的关键。晋人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眼”是文章中最精彩、最传神、能体现文章主旨在语句,它往往是...  相似文献   

5.
眼睛是人最为灵活,最能表现生命力的器官之一,是人类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以窥视人们各种深微隐秘的精神世界,正所谓:有“眼”则生,无“眼”则死。鲁迅先生也说过:“忘记了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其简省地划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1]。在中国文学创作中,文学家则从人之眼派生出一系列文学的“眼”,如“诗眼”、“词眼”、“文眼”、“曲眼”等。  相似文献   

6.
在教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时,常常被作者所创造的审美境界和艺术技巧吸引.于是想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大家.一、立片言以居要,乃通篇之警策.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文章中最能传神的语言,人们通常称之为“文眼”.“文眼”是作者感情的凝聚点,也是文章内容的精髓.理解与掌握“文眼”,好象开门找到了钥匙,能帮助读者理清文章的脉络与构思,把握文章的内容.而这种“立片言以居要,乃通篇之警策”的手法,朱自清是常用的.  相似文献   

7.
诗有“诗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散文贵有“文眼”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何谓文眼,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散文中的文眼,就是一篇散文中用含义深刻的关键性的词语,贯串全文,成为照见全文的窗户;也是作者在艺术构思中所进行的艺术思维的凝聚点。  相似文献   

8.
沈永红 《成才之路》2010,(24):44-44
诗眼,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关键的一个字。它是一诗之神,足以使全篇生姿添色。刘坡公在《学诗百首》中说:“作诗点眼,犹之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眼则神彩皆失。”诗眼在诗中的作用可谓大矣。诗词的教学,要特别注意抓住“诗眼”。“诗眼”既得,便势如破竹,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9.
作品的突破口往往由读者的鉴赏角度、鉴赏水平、鉴赏心理和作品本身共同决定。一篇作品的突破口因读者的鉴赏水平、个性、爱好的不同而有差异。教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抓准突破口”鉴赏作品的意识和方法,逐步掌握阅读鉴赏技巧。1.分析题目,以题眼为突破口。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的文眼,而题目中最关键的词通常又是题眼。从题目中找出最关键的词句作为突破口,有助于我们准确理清思路,鉴赏作品。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可抓住“怒”“沉”思考:①既然有百宝,为何要沉?由此可见杜十娘被迫害之深,伤心绝望之极,也可见其敢爱敢恨、果敢刚烈…  相似文献   

10.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一篇文章的文眼,是映照全文,把思想和艺术融为一体的聚光点。文眼设得好,文章就能中心突出,脉络分明,有画龙点睛之功,收精妙传神之效。《桂林山水》(九册)的文眼何在?我以为在一个“甲”字。“甲”者,第一也。  相似文献   

11.
<正>“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杨仲弘),“唐人五言,工在一字,谓之句眼。”(赵汸)所谓诗的眼睛,就是一诗或一句中最精辟最关键的一个字(有的并不局限于一个字)。这个字运用得如何,关系到一句诗甚至一首诗的好坏。所以古人说:“眼乃神光所聚”,“诗眼贵亮”。 “诗眼”也就是“句眼”。眼有传神的作用。据说,从前顾恺之画人物很有名气,他之所以十分注意描画人物的眼睛,是因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诗眼如同人的  相似文献   

12.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睛里,可以窥见他的内心世界。所以在艺术创作中作家都十分重视对眼睛的描写。创作中的这一画眼睛的手法,也被借用来阅读、品评诗文。古代文论中就有诗眼、文眼的说法,还有“有全集之眼,有一篇之眼,有数句之眼,有一句之眼”的探讨。王安石说:“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万绿丛中一点红,透露出春天的消息。这一点红,犹如诗文中的“眼”。它能使全篇生辉,其色鲜,其味浓,其情深,其旨远。优美的散文非常讲究艺术构思,十分注重和讲究“眼睛”的设置。透过这一灵魂的窗户,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的思想、感情、修…  相似文献   

13.
吴蓓 《语文天地》2012,(10):13-14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睛中,往往可以透视这个人的灵魂。我们也知道“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文有文眼”,“眼”即是诗词、文章的关键处之所在,理解了“眼”,就理解了诗词或文章。下面结合笔者的一些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置“课眼”。  相似文献   

14.
《学子》2003,(1)
密芒,俗称藏棋。在藏文中,“密”是“眼腈”的意思,“芒”是“众多”的意思,所以密芒也被人们称为“多眼棋”或“多目之戏”。藏棋和围棋有许多相似之处:围棋是纵横十九道线路,而藏棋是纵横各十七道路线;计算胜负,同样是计算双  相似文献   

15.
为文之道,贵有文眼,这是我国散文创作中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俗话说:“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文眼”就是那个“领”,它制约着一篇散文的全局,抓住了它,构思的路子就会豁然通畅。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可谓文眼者也。”此处的“指”即主旨,也就是一篇散文写作的宗旨;顾注则讲的是文气的贯通、呼应、内在联系。文章有了“眼”,题旨才会有隐现,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前注后顾才能浑然一体。是否可以这样说:人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中散文占有一定的分量 ,因此教师如何教好散文 ,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对学生“阅读”方面的要求 ,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课题。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有三十载 ,对散文教学有自己的体会。我认为中学生初读散文 ,难于把握其要领 ,教学中关键在于教师要教会学生“文中寻眼” ,即让学生抓住“文眼” ,找准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历来 ,优秀的散文中大多设有“文眼”。所谓“文眼” ,晋人陆机在《文赋》中作如下解释 :“立片言而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 ,必待之而效绩。”“文眼”就是作者“立片言而居要”的语句 ,它以…  相似文献   

17.
有一定阅读经验的人会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一部(或一篇)作品中常常会出现某些关键性的语句,它们往往统摄着全局的构思或关涉着全篇的主题,因而一般也成为了作品中最响亮的名言或警句。我们不妨借用诗歌中有“诗眼”、散文中有“文眼”的说法,将这些一般由作品中人物之口说出的关键性语句称之为“书眼”。  相似文献   

18.
我家之最     
世界有世界之最,学校有学校之最,班级有班级之最。我家之最又是谁呢?请听我慢慢道来。唠叨之最———奶奶说起奶奶的唠叨,大概无人能敌。比如起床,奶奶就会说:“手脚麻利点,扣子不要扣错了,裤子别穿反了,被子叠整齐点。”开始刷牙,奶奶也不忘唠叨几句:“不要用冷水,也不能太热。牙膏不要挤太多,牙齿要刷干净。”吃饭时,奶奶又开始“播音”了:“手扶着碗,饭粒要吃干净,吃快点。”这些生活小常识,我早就知道了,而奶奶还要时时提醒,日日提醒。瞌睡之最——爸爸“呼噜,呼噜”,听这声音,你们也该猜到七八成了吧?对,我们家的瞌睡虫的“高音喇叭”…  相似文献   

19.
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在周汝昌先生的《千秋一寸心》里谈到古典诗词的鉴赏重在“熏出一颗诗心”。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怎样才能深入浅出,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地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呢?关键在于一个“熏”。要通过鉴赏、品味、感悟,熏出一颗诗心:一、抓住文眼,一语中的多思量。二、由人及词,品他(它)千遍不厌倦。三、咀嚼回味,一字一句总关情。一、抓住文眼。一语中的多思量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文有文眼,诗词亦有诗眼、词眼。这是诗词的精神凝聚点,找出诗眼、词眼,就是读懂诗词的一个标志。古典诗词教学中,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钥匙。“文眼”是作品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且能笼罩全篇的词语。它是作者“临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结果,可以使伞篇更为生动,更为出色,更有意味。我们在教学时,要引领学生找“文眼”,抓“文眼”,品“文眼”。  相似文献   

20.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在其专著《艺概》中强调指出 :文有文眼 ,题有题眼。眼乃神光所聚 ,观照全篇。《倔强的小红军》的题眼是“倔强” ,抓住这一题眼 ,引导学生理解全篇 ,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一、解“倔强”的内涵课文从以下几方面描写了小红军的“倔强” :一是不肯骑马。在长征途中 ,小红军掉队了 ,两只脚穿着破草鞋 ,冻得又青又红。陈赓看在眼里 ,让他上马骑一会儿 ,可他硬是不肯 ,还装出要与陈赓赛跑的样子 ,多么倔强 !二是推辞同行。小鬼不肯骑马 ,“命令”他也不行 ,陈赓只好提出与之结伴同行。但对于陈赓的提议 ,小鬼仍然不肯接受 ,他借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