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八月情炽     
对热衷上网的教师而言,这个暑假注定是难忘的。“新教育实验室第三次研讨会”和“《教师之友》第一期高级研修班”——新教育在线的这“两会”,使江苏扬州的翔宇教育集团成为全国网友向往之圣地。思想的收获一时看不分明,仅“李镇西之家”和“教师之友论坛”上有关“两会”的图片,就足以让没有参加的教师既大饱眼福,又惋惜不已。  相似文献   

2.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网络上也是爆竹不断。在教育网站最热闹的去处——李镇西之家,网友晴天一鹤向天歌引爆了年底最响的一根爆竹。题目也起得骇人——《石破天惊“那一代”》,是就《教师之友》第一期关于于漪、魏书生、钱梦龙那个专题而言的。对  相似文献   

3.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网络上好是爆竹不断。在教育网站最热闹的去处——李镇西之家,网友晴天一鹤向天歌引爆了年底最响的一根爆竹。题目也起得骇人——《石破天惊“那一代”》,是就《教师之友》第一期关于于漪、魏书生、钱梦龙那个专题而言的。对这三个恐龙级人物的评头论足很快就引来了一场包  相似文献   

4.
2008年6月5日,王益民老师在班主任之友论坛发帖“写说明书就不是体罚了?”,一时间众说纷纭,许多班主任包括著名的班主任李镇西老师也参与了这场讨论,王益民老师对众网友的观点一一批驳后,集结成文,在《班主任之友》上发表,通观全文后,我也想说说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不适合上公开课”,并“下决心以后不上公开课了”。我想这一态度和他在书中回忆的两次公开课有密切关系。在第十一章《心灵的选择》中他回忆了这两次印象深刻的公开课: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李老师执教的《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却在后来写给他的信中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而他…  相似文献   

6.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上,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  相似文献   

7.
肖中 《现代教学》2007,(1):76-76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上,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却在后来写信给他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则被评课者质疑“不像语文课”“老师的主导作用何在”,然而学生则感觉“我们从来没上过这么真实自然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8.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意上公开课,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他所执教的一次公开课《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在写给他的信中却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相反,他所执教的另一次公开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被评课者质疑:“不像语文课”“这堂课老师的主导作用何在”;学生则感觉“我们从来没上过这么真实自然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9.
十几年前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从此就成了李镇西老师最忠实的粉丝,逢李必读,但都是“以神遇而不是以目视”。真正走近李镇西,聆听一个智者的声音,是在2010年4月24日由《班主任之友》杂志社主办、宜昌市深圳路小学承办的全国班主任春季研修班上。  相似文献   

10.
据说,在一些语文老师中流传着一句话:“听课要听李镇西。”我没有听过镇西的课,是一大憾事;但是从这些教学实录里,我仍然不难感受到镇西在课堂上那份挥洒自如的从容,那些灵光一闪的机智和幽默。听这样的课,确实是一种艺术享受!我想,很多语文教师都把能够听到镇西的课视为幸事,不是没有原因的。——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有一种别样的感觉,李镇西的课与李镇西的文字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似乎很难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我的直感是,李镇西的课是他自己的课,是他的心灵、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对课文的理解、他对生活的认…  相似文献   

11.
2009年,网友“叶老师”在“人教论坛”针对江苏名师诸向阳执教的《特殊的葬礼》一课,真诚的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质疑,同时抛出了“辩课”的提法,一时间“辩课”成为了教研界的热词。所谓辩课,其实是针对评课而言的,一个“辩”字展示了这种研课模式的精髓,必然有思维的交锋,必然有观点的碰撞。这跟传统的和风细雨、一团和气式的评课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2007年3月至6月,上海市宜川中学以862节课为载体,结合学校多年探索的“主体研究式”教学,举办了全员跨学科评课系列教师论坛。教师论坛分三个主题:“课堂的主人·主体性——评语文课《百代法书》”“灵动的课堂·多元——评数学课《直线与平面所成角》”“开阔的课堂·拓展——评物理课《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这一系列教师论坛是宜川中学“十一五”师训活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听完何金钟老师执教的《大江保卫战》,脑海里立刻显现出一个词语:从容不迫。面对“挑剔”的《教师之友》编辑、“教育在线”网友,面对完全陌生的学生,何老师的课依然上得如此从容。这从容来自平时的干锤百炼,这从容来自自身的丰厚底蕴。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师报》编辑部主任李炳亭在《李镇西大战“李镇西”——简答关于“语文味”》一文中说:1.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首先要看学生是否发现和找到了对语文的兴趣;2.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要看学生有着怎样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教育》2008,(10):8-8
《班主任之友》2008年第6期刊载刘良华的文章《班主任群体中的“民间英雄”》提到,到目前为止,班级管理领域至少推出了三个“民间英雄”:一个是魏书生,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工作漫谈》,他的管理经验关键词是“自我管理”与“制度管理”,其本人称之为“民主”和“科学”;一个是李镇西,他的代表作是《爱心与教育》,李镇西的关键词是“爱心”;一个是万玮,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兵法》,其关键词足“计谋”,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像“搞阴谋诡计”,但万玮本人称之为“与学生斗智斗勇”。  相似文献   

16.
李镇西老师在《大街上的语课》一中回忆了自己让学生到大街上“捉”错别字的语实践活动,认为这种“创造性”的“开到大街上去”的“语课”“深受学生欢迎”,比那种每个字抄10遍的“低效甚至无效而又枯燥无味的作业”更有趣。其实,不少语教师(包括我)都曾搞过类似的活动。李老师的章引发了我这样的反思:这种“大街上的语课”效率到底怎么样?  相似文献   

17.
近读《中国教师报》论坛网友lishuangfeng《说课——是否是教育科研的歧途?》文章,对作者因“有的说课选拔引进了一些‘不太满意’的老师”等现象而否定说课,攻击说课,认定说课是教研的歧途的片面看法,笔者有话不得不说。其实,真正的说课是教师教科研活动的主要形式,我们反对那种用“说课”来代替上课的评课方式,但是不要工具用错了地方,不要为说课的人为操作偏误,就诋毁说课的教科研价值,甚至对说课“封杀”。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我们知道,说课是指说课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述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教育教学理…  相似文献   

18.
题记:2010年10月15日,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受邀为参加教育部国培计划(2010)中小学骨干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小学、初中骨干班主任教师培训子项目全体学员做专题报告。报告在学员中引起轰动,并产生强烈共鸣。很多学员想就相关问题与李镇西老师作进一步沟通和交流。《班主任之友》杂志社积极搭建平台,李镇西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学员们所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回应。本期我们特精选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沟通     
每期我们都会收到大量的读者评刊表,“教育在线”网站也有很多网友一直在热切关注《教师之友》。这既是对编辑工作的直接促进,也包含着对《教师之友》的殷殷期望。从今年第7期开始,我们将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推出新版《教师之友》。在这样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里,重温读者的建议和批评,对我们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功课。本期“读者来信”我们选发部分读者的反馈意见,同时也想借此机会向这些深情关注《教师之友》的读者致谢!我们更期待有更多的读者参与到对《教师之友》批评的队伍中来,因为把《教师之友》办成一份优秀的教育媒体,不仅是我们,也是大家的共同心愿。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20.
表演性质的公开课在实际教学交流活动中并不鲜见。那么,“借班上课”是不是就一定能够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水平呢?面对素不相识的学生,教师如何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情况的有效教学?李镇西老师只选择作文课做公开课,因为可以预先通过学生作文了解学生,那么别的课、别的学科呢?为什么公开课会落到这样尴尬的境地?请看《话说“借班上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