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H学院通过多年探索,初步构建了“四项机制、三大平台、三大活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该体系以精准认定、规范管理、科学引导、系统帮扶四项工作机制为保障,以勤工助学、成长辅导、资助服务三大工作平台为基础,以“淬励”育人行动、社会实践、素质拓展三大特色活动为载体,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新发展阶段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高校资助育人应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工作导向,以“精准育人”思维促进资助育人工作,以“三全育人”理念引领资助育人工作,以“劳动教育”途径提升资助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2.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精准资助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高校党组织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统领高校工作开展。落实资助育人需要遵循党建引领方向,良好的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为党建工作打开了思路。如何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资助育人双向促进的兼容性,对于落实精准资助、深化资助育人内涵和创新党建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有效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问题,使其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并不乐观,其资助理念、资助认定、资助对象教育方面均存在问题。对此,应通过转变资助育人理念、建设资助育人机制和丰富资助育人活动等路径,全面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于斌  周熙 《教育评论》2022,(1):23-28
资助育人工作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断发展,资助体系建设不完善、资助队伍配备不健全、学生思想引领不充分等问题逐渐凸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助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以"三全育人"理念构建资助育人体系,能够保障高层次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创新经济资助工作内涵。高校应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等"全员"协同参与的资助育人新格局,形成资助育人工作与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融合新路径,践行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等相结合的"全方位"资助育人新理念,以切实促进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校资助育人仍存在重资助轻教育、脱离资助只讲教育、缺乏资助育人常态化教育等问题。在资助中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制度,为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驾护航;转变资助育人思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育人目的相统一;创新资助育人方法与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  相似文献   

6.
资助育人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和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资助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表明,必须要重新审视资助育人的内涵,加强资助育人的平台建设,全力搭建资助育人的组织平台、宣传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促进资助育人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德育工程,在资助工作中发挥其育人功能十分重要。当前,受诸多因素影响,高校资助工作中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缺失,资助育人功能减弱。坚持"育人为本",将心理预警与经济资助相结合,勤工助学与公益劳动相结合,家庭走访与学生体验相结合,才能创新资助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关乎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现有的资助政策体系保障了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公平受教育权利,履行了党和政府"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辍学"的庄严承诺。同时,面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高校人才培养以及当前日益增长的学生多元成长的需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需要从理念、出发点、内容构成、发挥效能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把传统的学生资助工作升级为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将资助工作的效能更多体现在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将育人目标贯穿到资助工作每一环节中,推进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黄光华 《广西教育》2023,(17):36-39
本文分析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资助育人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资助育人体系下影响思政育人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论述在资助育人体系下开展农村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政教育的策略,提出创新资助育人管理模式、开展多元资助育人主题活动、加强受助学生自我教育等思政育人路径,形成“解困—育人—成长”的资助育人机制,促进农村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深入挖掘育人内涵,促进高校资助体系向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实现大学培养目标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清华大学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育人方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并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提供各种成长发展资源。  相似文献   

11.
当前,高职资助育人需要强有力的育人队伍、明确的价值引领、有感染力的交互模式和全员参与的育人环境.而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资助育人,能够奠定资助育人的文化根基,丰富资助育人的教育内容,拓展资助育人的教育形式,形成资助育人的工作合力.为此,应通过强化供给主体工作认同、丰富供给内容、灵活供给方式、夯实供给保障等,探索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可以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困难学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高校的管理与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也应紧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资助育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精准性,将资助和育人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提升资助育人成效,借助现代手段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从而不断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的整体水平,切实解决困难学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存在于普通高校的特殊群体,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的受教育权,不仅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党和国家历来重视资助工作,高校也把帮困工作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在国家不断加大财政补助的同时,社会、学校对于帮困工作中的育人环节、有效性有了更多的关注,如何优化资助手段,深化资助育人的内涵建设,构建合理的多元资助体系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4.
立德树人视角下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是推动高校受资助学生改善生活条件以及顺利完成学业的有效方式,对学生成长发展和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部分高校资助工作队伍建设不完善,育人工作理念和工作平台建设存在不足,育人工作信息化程度还有待提升,这也影响了高校受资助学生的成长发展。所以,高校需要加强资助工作队伍建设,提升资助信息化水平,更新育人理念,完善育人评价机制,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和收费制度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也取得了快速发展,为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境,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稳定校园及社会和谐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经济资助这个平台,达到教育育人的最终目的,如何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教育工作中需要探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由于高校连年扩招,高等教育受多方影响,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形势、不能满足经济市场需求、不能满足人才成长需要。从高等教育文化环境建设弱化造成育人文化危机、高等教育培养质量下降造成教学质量危机,来评价高校教育育人危机,并提出相应的育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高校受资助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能够强化受资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满足受资助学生群体在价值和思想层面的内在需求,并全面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针对目前高校受资助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过程中存在的手段过于单一、实践育人效果不佳等问题,从重视顶层设计、更新资助理念、创新培育载体、健全保障机制、开展义工服务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8.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新时代背景下,资助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它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德育价值,也是推进脱贫攻坚、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三全育人”理念紧扣“谁来育人、怎样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教育的基本问题,不仅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也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发展提供新的路径支撑。将“三全育人”理念与高校资助工作有效结合,构建“三全育人”资助模式,有利于增强新时代资助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9.
高校资助要实现受资助的大学生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资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资助育人教育,正视资助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民主、文明、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机结合资助工作,创新资助诚信育人途径。  相似文献   

20.
韩金玲  袁利 《文教资料》2016,(4):103-104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学校为资助主体、社会资助为补充的较完善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体现了教育公平,有利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而就教育的本质而言,资助只是手段和途径,育人才是根本,如何充分利用资助资源,在帮助学生摆脱物质困境的同时学会感恩、自强不息,达到育人的目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从高校资助政策的育人功能出发,分析总结了资助工作中体现的育人功能在江汉大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