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深受人们的喜爱。其诗歌文艺观以尚俗诗学观为主,表现为“尚实、尚俗、务浅”。这种诗学观受到儒家功利主义文艺观的影响,白居易希望诗歌对于人民有所教化;当然,白居易追求的尚俗诗学观与中唐发达的城市经济与世俗文化密不可分,这种环境是其诗学观形成的现实土壤;与尚俗诗学观相适应的,则是白居易追求诗歌思想、语言的浅近,这种务浅的特点也是白居易诗歌较为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诗学观的核心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因此,他的诗为时为事而写,崇尚写实,通俗,讲民本,讲功利,追求情采的统一,主张根情说,这对今天有积极意义。今天,我们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这与白居易的诗学观是一致的。然而,白居易的诗学观又是特定历史的产物,有不科学和尚待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去扬弃。  相似文献   

3.
宋代对白居易的诗学批评,以“元和体”(“白体”)为突破口,复兴了白居易诗歌及理论的现实主义主张,重新体认了元和体“自适旷达”风貌的矛盾性。对白居易的批评视野的开拓,也加快了宋人梳理白诗题材的脚步。正是在对白居易的诗学批评中,宋人开启了建构“宋调”的大门。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对女性命运的同情和关注,超过了此前任何一位诗人。但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白居易也狎妓成趣,并且在诗歌中有所体现,这也反映了他女性观腐朽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早年悲剧性的爱情经历使其领悟到美好教育的珍贵,也因其关注民生,写了很多同情悲苦女子的诗篇。其中有对普通妇女的同情,也有对历史上被认为是亡国祸水的杨贵妃的同情。这些都体现了作女性观的进步性。但同时,由于诗人肩负维护封建统治的大任,并把实现政治理论的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所以,对与政治发生关系的美女又大加讽刺。“政客”与“骚各”的双重人格导致了白居易女性观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学批评白居易论的轨迹表现为:中唐至宋初,诗论家们对其诗作各方面基本持称扬态度;大致从北宋中期开始,出现不小规模的对其诗作审美表现的批评之声;进入明代,诗学批评的意气化色彩明显增强,白居易及其诗作基本处于被否定的境局;清代,白居易论最终进入到较为全面深入的辨析之中。  相似文献   

7.
8.
反映妇女生活,提出妇女问题是白居易诗作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妇女问题上,由于受时代意识的影响,以及所处阶级的限制,白诗表现出了进步与保守并存的特点。本文从分析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男性权利话语入手,通过个人诗作分析来揭示白居易的妇女观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9.
邓肃是宋南渡时期著名的谏官和爱国诗人,其《诗评》一文集中阐述了他的诗学观。他师法多家,尤其受李白、杜甫沾溉最多。其诗克服了白体的率易平熟、西昆体的藻饰雕琢及江西诗派的奇谲瘦硬之弊,既有白居易的平易、杜甫的骨力、李白的豪放,又有宋人的健朗,表现出雄浑俊逸、自然天真的主体风格。而由于题材、思想情感、历史背景等的不同,风格又呈现出多样性。南渡之前的诗作更多地追踪李白,充溢着难以抑制的狂情豪气;南渡之后的作品则侧重学习杜甫,显得沉郁顿挫,而对陶、谢的推崇又使其诗时时呈现清远平淡、天真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魏禧主要以散文名世,他的诗学观和诗歌创作长期被人忽视。作为清初遗民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学观和诗歌创作都具有鲜明的遗民特色,影响较大。深入探讨魏禧的诗学观和诗歌创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清初遗民诗歌的审美特质和意义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白居易对自己诗歌的分类方法,提出了在他前期诗学思想中存在着讽喻诗学思想、闲适诗学思想与“元和体”诗学思想三种诗学思想的观点,认为这三种诗学思想来源不同,彼此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并分析了白居易诗学矛盾具体呈现方式和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2.
庞德对诗歌的伟大贡献是他对意象主义的倡导和实践.透过庞德对意象的描述,我们发现他提出了一种模糊认知方式的诗学主张:那就是主客的含混性存在.他的"直接处理‘事物'"显示了主体意识祛中心化的诗学观,是对意义、理念、本质等这些以否定具体事物为鹄的的否定思维模式的扬弃.结合现象学哲学家梅洛-庞蒂的思想,从"意义在境域之中生成"、"非主题化的世界与非主体化的诗学","意义、语言和物的统一"、"理性与世界交织共舞"以及"一种存在-历史-世界的诗学"等五个方面可以进一步揭示庞德诗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一生有多次敬神活动;白居易的敬神活动都发生在释褐之后,所敬神多,祈福消灾是敬神原因,敬神活动种类多样,敬神活动对神不是绝对崇拜;白居易认为敬神的先决条件是神“有知”,原则是“存正”、“抑邪”、“着诚”、“谨物”,敬神是和抚民一样重要的安邦定国的举措,敬神的目的是“万人顺、百神和”,意义在于“厚生利人”.  相似文献   

14.
黄巧铃 《贺州学院学报》2023,(4):119-123+132
白居易的涉商诗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书写涉商人物;二是记录商业面貌,涉及唐代商品、店家及市场等。白居易转变传统涉商诗的书写视角,关注个人日常商业行为,反映出中唐诗歌求新求变的趋势,其诗成为诗歌日常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面对中唐时期“贾雄伤农”的社会现状,大部分涉商诗重在现象批判,而白居易则是将涉商诗作为工具,向民众宣扬其“农本商末”观,以起教化之用。  相似文献   

15.
论宋荦的诗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荦为清初“雪苑六子”之一,康熙中开府江南,与王士禛主持南北风雅,声名卓著。宋荦的诗学观较集中地反映在《漫堂说诗》中,其论诗追源溯流,与明末清初反思复古的思潮相一致。历来论者多认为宋荦为宗宋一派,事实上宋荦兼采唐宋,而以唐人为旨归,“宋诗派”之说未为笃论。宋荦上承严羽“妙悟”说,昌言“悟诗”说,与王士禛之“神韵”说同出一源,对清初诗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白居易所编《白氏六帖》及其有关作品对“神思”、“风骨”等概念的运用情况看,他对刘勰《文心雕龙》是比较熟悉的。这为我们探讨白居易文学思想与《文心雕龙》的关系奠定了比较可靠的基础。通过具体梳理、分析有关资料可以看出:第一,白居易的尚俗审美观念,跟《文心雕龙》比较接近,形成了一种以新变为创作旨归、以酌取新声为具体途径的文艺思想传统;第二,白居易诗文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推崇文艺创作才能的思想倾向,跟刘勰的观点也有不谋而合之处,比如,二者都将创作主体的才能与天地灵之秀气联系起来,都注意到特定地域的江山风物对作家内在才能的激发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17.
祝允明在诗歌创作中,以"主情尚真"的创作观为核心,以自信自遂的精神,坚持取法乎上的原则,构建了以平览通达的诗法现,并以"执中持正"为批评标准,折中古今,体现了渊雅中正的审美取向.在学诗门径上,他贯彻"务求自得,化通出新"的精神,将师古与师心结合起来,力求"不倚门傍户",体现出独具一格的诗学观念.  相似文献   

18.
实体是海子诗学观中的重要概念。海子早期的诗歌以实体的眼光看待一切,把土地、水和东方精神看作永恒不变的实体,麦地诗歌带来了诗人独一无二的神性抒情。实体的涵义是为信仰者许诺另一个世界,当海子在现实中伤痕累累,超越性的精神诉求又面临困境时,诗人对实体的拯救性质绝望了,主体开始觉醒。通过对原始生命力量的呼唤,诗人将最后的希望寄托于太阳史诗的幻象化生存之中。  相似文献   

19.
高玉芳 《文教资料》2006,(28):31-32
鲁迅一生从没有抛弃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因素,反映在诗学观上,是他重视“超脱古范,直抒所信”、“率真等诚,无所讳掩”,强调精神主体的真诚袒露、自然流溢和自由表现。  相似文献   

20.
刘勰的诗学观念中隐藏着若干矛盾。在诗歌的性质问题上,刘勰公开标举言志说的大旗,但在实际的审美欣赏中却不在意诗歌是否是言志的,实际上他已变成了一位缘情论者。在诗歌的语言风格上,刘勰主张藻采与风骨并重,沿袭的是文质彬彬的思想;但他在实际上又是秉承重风骨轻藻采的标准,从而与并重说法发生矛盾。一方面,刘勰将风骨提到很高的位置,作为评判作品的核心标准,另一方面,这一标准又难以涵盖他的审美实践的全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