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洁 《文学教育(上)》2011,(16):132-133
当下儿童读经热潮席卷全国上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倡导儿童读经者普遍认为儿童读经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益于儿童人格的养成,是一种能够开发儿童智力的较佳的早期教育。并且王财贵等人认为儿童阶段所读的经典将会自发的对其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对于儿童读经的文化传承及人格影响的意义笔者并不轻易否定,但对于经典的所谓自发影响笔者有所质疑,本文将对此从当下儿童所处的教育及语言文化的角度进行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兴起的儿童读经热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赞同和反对的双方基于各自的理论和文化立场各抒己见,但双方在争辩过程中都忽视了作为读经主角的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应享有的参与权。  相似文献   

3.
对当前儿童读经运动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儿童读经运动就其本质而言应该是一个经典教育运动。从中国传统教育来看,读经仅仅是众多学习方法之一,四书五经也仅仅是传统基础教育内容之一,在不同教育阶段教学应该采用不同的讲解方式。在教育哲学中。儿童读经的理念最接近于要素主义教育和永恒主义教育。相对于当前强调知识技能的应试教育,儿童读经就其在道德教育与文化教育方面的价值而言,的确有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儿童读经运动会破坏儿童的生活,阻碍儿童的成长。这一运动是与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和现代立场相悖的。遗憾的是,中国的教育学总体上来说不是建立在儿童研究的基础上的,这与中国的儿童研究的贫瘠是相关的。没有对儿童的深入研究和了解,也就难怪中国的教育往往会将蛮力使在教材、双基、记诵、训练、应试等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读经一直是私塾教育上演的重头戏。近代新式小学之所以出现,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教学内容上突破传统经典的限制,把社会与自然学科的基础知识补充进来,使读经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1912年,  相似文献   

6.
廖军和 《今日教育》2007,(2S):16-18
从1994年王财贵先生在台湾发起“儿童读经”运动时起,儿童“读经”教育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逐渐推广。2004年.儒学崇拜者蒋庆先生花两年时间编撰的一套12册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通本》正式出版.但遭到耶鲁大学历史系薛涌博土的撰文批评,由此引发了“我们要不要读经”的大讨论。整个讨论形成了旗帜鲜明的支持和反对两大阵营。  相似文献   

7.
李静 《文教资料》2008,(17):152-153
本文剖析了当前社会上倡导"儿童读经"运动的三大主要理由,即文化传承、开发潜能、提高道德.认为儿童读经弊多利少,而把读经教育纳入幼儿园、中小学课程范畴或让儿童上所谓的现代私塾则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慎之又慎.童年是极其宝贵的,我们的教育有比读经更重要的事要做.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读经活动"的展开颇有"星火燎原"的势头,对儿童读经一事,提倡甚至热情赞赏者有之,反对甚至严厉批评者有之。从时间、内容、方法和效果等四个维度认真剖析儿童读经现象,探讨儿童"读经"是否是稳妥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读经一直是私塾教育上演的重头戏。近代新式小学之所以出现,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教学内容上突破传统经典的限制,把社会与自然学科的基础知识补充进来。使读经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1912年,教育部明令废止小学读经课程,不再硬性要求小学生读经。1922年,小学国文改为国语,传统经典在小学教材中所占的分量继续下降。读经与现代初等教育的关系基本上可以用“渐行渐远”四个字来概括。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读经运动方兴未艾,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巨大争议。反对者认为读经运动是一种复古运动,是向古代社会的倒退;提倡者认为如果存在一种亘古亘今、直古直今的典训范式,这便不是复古,而是理想的道德模式。两派学者各执一词,更有主张走中间道路、调和模式的理性务实一派。随着学者争论的持续和读经运动的急流勇进,已经出现大量的学术论著,对这些论著进行综述研究,有利于对儿童读经运动的现状做到更好的把握和梳理。  相似文献   

11.
儿童"读经"问题引发的争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国内兴起的儿童“读经”热引发了学界广泛的讨论,支持和反对的双方基于自己坚持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立场各抒己见。这体现了我国当前学术界和教育界具有较为宽松自由的舆论和学术环境;整个讨论客观上有助于人们理性对待儿童“读经”现象本身,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儿童读经与历史上的读经具有不同的性质,不能用过去的批判言论来批评今天的儿童读经,更不能因为读经已经废除,今天就不能再读。经书承载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的读经教育中蕴含着重要的教育方法。对于今天的儿童读经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应结合时代特点,科学理性地思考传统文化教育,从传统中汲取合理的因素。儿童读经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也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要在读经实践中加强科学研究,使读经活动能够健康、有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13.
儿童读经及其讨论的多维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4文化保守主义年"以来,对于儿童读经一事,在中国形成了"两极化"的态度,力倡甚至热情赞赏者有之,反对甚至严厉批评者也有之.事实上,儿童读经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就目前而言,读经应因需而设、因材施教,更要讲究方法,体现文化的价值取向.对当今儿童是否需要读经所引发的争论,我们应倡导多元平衡和超越精神.在社会各方面还没有达成足够共识的时候,争论双方似应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而政府也不应当过多干预,"执其两端"而竭,还是顺其自然为好.  相似文献   

14.
经典是对于某个文化传统而言最具权威性的著作,它们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自上世纪90年代,台湾王财贵教授率先倡导儿童读经之后,大陆也有许多家庭和机构开展了儿童读经教育.儿童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可以从中汲取思想养料和精华,为其奠定受益终身的精神财富,同时也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道德得以传承延续.因此可以选择那些体现对生命关注和民族文化精神的经典,并采取恰当的诵读形式,借助优秀文化典籍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修养.  相似文献   

15.
《小单》是朱熹所编的一部传统蒙学读本,在过去虽然影响极大,但它的内容不易为儿童所理解,形式又不适合儿童诵读,使得它难以应用于启蒙的课堂。《小学》这种尴尬的命运,对我们今天的读经倡导具有启示意义:学习的内容应该切合儿童生活的实际,学习应该顺应儿童的兴趣和爱好。  相似文献   

16.
传统教育理论不适合经典教育 近代的教育观念,大体是以美国二十世纪初年的实用主义为主导,也可以说是以“儿童中心本位”为主。其施教理论的大要是:第一,教材的选编要按照类化原则,也就是教材要依儿童的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他能懂的才教给他。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兴起的儿童读经热,是近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失落、人文教育薄弱、学校教育不够和谐等问题在新形势下的“反弹”。从读经的名实内涵、历史变迁和思想分野维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为读经“正名”,旨在减少“技术性阻障”,为消解儿童读经及其讨论中之无谓“论争”提供某种依据和条件。  相似文献   

18.
全盘否定儿童读经和一概去小学化的做法是偏激和错误的,其背后的儿童教育观值得深省,学界需要就此展开讨论与争鸣,以拨乱反正。学前教育工作者应慎重评价儿童读经的理论基础,正确认识和辩证看待儿童本位观,确立一定的标准以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儿童教育观:摒除简单的二元对立的线性思维,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树立辩证的以儿童为本的教育观,充分发扬我国传统蒙学教育思想中的有益成分,以期实现我国学前教育有质量的普及。  相似文献   

19.
赵子俊 《中国教师》2008,(15):27-30
<正>西汉以降,诵读儒家经典的教育一直都是历代政府实施教化、培养人才的不二主题。清末之时,西学东渐,新式教育对读经传经的传统带来强劲的冲击。但至蔡元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了从1904年至1949年间,旧中国旧社会发生的数次关于读经的争议,当时产生了"读经立国论"、"读经修身论"、"读经救国论"、"读经存文论"等.由于其牵涉到朝代的变更,教育目的的变动,课程设置的变迁,新旧文化的冲突,各方势力的角逐,故而显得既丰富多彩,又有点纷繁复杂.不过最终结果,读经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在中小学课程表里是不复存在了,而且上述这些论调基本上都没能够立得住脚.如此,再回过头来,依据这些历史事实,对近年来颇具声势的"儿童诵读经典"活动作一简评,供方家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