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隐学习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学习观”,它具有无意识性,并且与外显学习密切相关,对学校德育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传统学校德育的负影响。在此基础上,试图通过德育之“德性”的解读,探讨有效内隐学习经验形成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胡伟  王丽红 《文教资料》2011,(16):131-132
内隐学习是不同于外显学习的另一种学习模型,它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一种自动的、近乎无意识的学习过程。内隐学习具有无意识性、概括性、稳定性等特点。本文探讨了内隐学习理论对学校教育的启示问题。  相似文献   

3.
郭秀艳  章悬  朱磊 《教育科学》2005,21(6):27-29
思想教育的难题是生硬说教容易使被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内隐学习的研究成果启示“润物无声”的无意识习得模式可能可以解决思想教育的这一难题。因此,为了考察思想教育的“润物无声”模式是否有效,本研究采用文学作品作为学习材料,探究在无意识状态下,被试对文学作品中的积极行为模式和处事态度的习得情况。结果显示被试的确可以无意识而泛化地习得文学作品中积极处事态度和行为模式,即思想教育的“润物无声”模式的确有效。这一结论将为教育实践提供宝贵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4.
"内隐学习"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指个体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获得知识经验。以内隐学习的研究成果为视角,分析高职德育学习的特质,进一步探究内隐学习在高职德育各要素"知、情、意、行"中的运行机制,并从高职德育对象、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充分发挥德育的"内隐效果",提高高职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也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给学校德育工作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从转变德育工作方式、建立网络道德、师生角色转换、德育网站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以使学校教育、网络和德育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水平和实效,培养诚信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6.
自2010年第一届“徐斌与无痕教育”特色研讨会在福州成功举办以来,近+年间,无痕教育研究团队不断壮大:苏州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专门成立了无痕教育研究所,无痕教育全国实验学校联盟初步形成,无痕教育研究成果被评为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如何使无痕教育研究走向整体建构,如何让无痕教育与简约教学、结构化学习之间建立内在关联等问题驱动我们继续开展深入研究。为此,我们将于2019年暑假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全国第五届“无痕教育”深度研修活动,为您带来一场思想与创意的教育盛宴。  相似文献   

7.
《广西教育》2011,(20):29-29
梅珍兰在《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年第7期上撰文认为,所谓“内隐学习”,是一种无意识认知加工的过程,它与外显学习——传统意义上的有目的、有意识、需要付出努力的学习相对。内隐学习在“情境多变、紧张应激、事物结构高度复杂、关键信息不明确、个体生理条件差”的学习情境中,比外显学习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网络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认识、情感、思想与心理。一个新的课题“网络德育”正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因势利导,在“网络德育”阵地上筑起一道百毒不侵的长城,让学生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9.
张标 《教育探索》2001,(11):80-81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是拓展德育空间,获取德育实效的重要措施。构建校外德育网络,努力完成德育任务,对于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建立校外德育网络是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来自学校,而且来自家庭和社会。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不能只把学校教育当作德育的惟一渠道,而应该运用系统论的原理,把各种教育途径合理地组合,形成德育网络。德育网…  相似文献   

10.
董良 《江西教育》2014,(3):16-17
有幸参加由特级教师徐斌主持的省级课题“数学无痕教育的实践研究”的探索与追求,参与课题的研讨和资料搜集工作,可谓一次难得的学习机遇,值得珍惜。在“数学无痕教育”课题的引领下,除了近距离地欣赏和领悟徐老师“追寻数学无痕教育”的教学主张之外,更让我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数学无痕教育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课题的实施,使得“无痕”从德育领域延伸拓展至学科领域,让数学教育在理性、严谨之余,更赋予其诗意灵动和一份浓郁的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11.
郑洁珠 《教育导刊》2001,(13):29-30
德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光靠学校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形成“合力”,从微观上说,校内各种力量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从宏观上说,学校、家庭、社会三股教育力量有机联系,形成方向相同、力量相聚、目标一致的立体式的“合力”,建立“三大网络”系统(即家庭网络、基地网络、保护网络),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整合一致,建立充满活力的教育整体。我们不断研究探索新的德育方式,突出德育的时代性、开放性、实践性、实效性,使之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社会,增强德育实效,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主要是变“封闭式”为“开放式”教育;变“说教式”为“践行式”教育;变“外显式”为“隐潜式”教育;变“临管式”为自主式”教育。  相似文献   

12.
“内隐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人们的学习可以按照两种模式来进行:一种是人们所熟悉的外显学习模式,另一种是“内隐学习”模式。从知识获得过程和特点来看:内隐知识能自动地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的外显规则;内隐学习具有概括性,很容易概括到不同的符号集合;内隐学习具有无意识性,且内隐地获得的知识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只能在无意识之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3.
内隐学习理论对大学教育教学的主要启示,一是要重视无意识对教育教学的作用,二是要注重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结合,三是要强调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迁移,四是在教育教学中应恰当地运用暗示教学法,五是加强人文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4.
概念是思维的工具,对概念的厘清是理论研究最基础性的工作.网络德育作为德育理论的核心概念,在网络德育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是网络德育理论体系的支撑点,是学科中重要的基础性概念.当前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网络德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德’教育”之模糊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因此,有必要对“网络德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德’教育”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5.
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的主导渠道,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师们所关注的问题,“无痕教育”就是一条重要的教学策略,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平等交流、走进学生生活、捕捉和处理好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等方式来实践“无痕教育”,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党在新时期对我国教育工作提出的重要教育理念,网络的迅猛发展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利用网络的优势是高校落实“德育为先”的诉求,要切实把“德育为先”与网络有力地结合起来,探索有效的路径,更好的推进“德育为先”科学理念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17.
李季 《教育导刊》2002,(10):8-9,31
网络文化的影响给青少年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与青少年德育之间存在着多种矛盾。面对和解决这些矛盾,开展网络教育,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建设网络道德文化,培养青少年道德自我完善能力,是“E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一方面为人类展现了一种美好的“数字化生存”前景,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各种非秩序化的网络行动和网络社会现象的出现。对德育来说.计算机网络既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资源,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与困惑。  相似文献   

19.
内隐学习是主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学到的某些规则,更加接近人们的心灵的底层,品德形成过程与内隐学习密切相关。对高校德育隐性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应有的重视是高校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的重要原因,注重品德形成的内隐学习,开发利用德育隐性资源应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自60年代中期以来,经过30多年的实验研究,内隐学习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证据,揭示了无意识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和特点,极大地冲击了以理性思维为中心的“学习观”,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和突破日,激起了教育工作者浓厚的兴趣。因此,回顾和总结内隐学习的研究,促进该理论在教育中的移植和内化,对于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是大有裨益的。一翻开中外教育史,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