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利指主体出于过一种“好生活”的动机而为自己谋取利益,这是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不同于利己主义。自利存在三种形式,即生存性自利、价值性自利和道德性自利。生存性自利是保证主体满足其本能性的需求,同时,它也是价值性自利和道德性自利的前提;价值性自利是人们在具体行为中所追求的目标,无论这一目标是满足了自身的价值性自利还是他人的价值性自利;道德性自利是价值性自利在道德关系中的延伸,它是在主体无法独立实现价值性自利、并身处某种现实或可能的道德关系时才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德育本义应指道德教育。在我国古代,德、育二字是分开的。《说文解字》释德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外得于人’说的是要正直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内得于己’,讲的是内心修养,也就是无愧于心。[1]可见德即道德。育在《说文》中的释义为养子使作善也,即熏陶涵育子弟使其为善,育同道德教育。事实上,德育这一概念的出现,从教育史上看,是起始于中国近代教育,多半是作为道德教育的简称和同义语。[2]  相似文献   

3.
1传统中国德育传统何在?1.1“德”、‘”得”相通的机制何谓“德”?我国经典的解释是:“德者,得也。”这种解释的基本特点是:以‘”得”说“德”,““德”“得”相通。在这种解释中,“德”有两层含义。L】.】“内得于己,外施于人”。这里,‘”得”的对象与内容是“道”,‘“道”就是社会秩序或社会的伦常规范(即道德规范)。人们得到了“道”,转化为内在的情感信念,就是“内得于己”;然后再从这种情感信念出发,产生对别人的道德行为,便是“外施于人”。“德”就是“得”。“德”或“得”的过程是;先认同后分享、获得“…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道德 ?一般都这样回答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笔者认为这个概念不够严密 ,漏洞出在它的内涵不太准确。试想 ,法律、宗教教规、纪律等不都是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吗 ?这样一来 ,法律、宗教教规、纪律等就都可以装进道德这个范畴中了 ,这显然是不对的。那么 ,道德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 ,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 ,“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或规范 ;“德”即得 ,人们认识“道” ,遵循“道” ,内得于己 ,外施于人 ,使自己…  相似文献   

5.
关于教师德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教师德性是什么 (一)道与德、道德与伦理的涵义 在研究教师德性之前,有必要首先对道与德、道德与伦理的涵义及关系作一分析。 “道”原指人行走之路,后引申为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人们一旦把握了它,就有可能恰如其分地待人接物。这也就是上升到了哲学高度来理解的,指“天人之道”。在伦理学意义上,“道”通常指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德”与“得”相通,“德者,得也”,有获得、拥有之意,指主体的人对“道”的获得和把握,从而化成个人的品质和品德;也包含了获得他人的信任与内心的满足。所谓“外得于人”,即指正直地处理与…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通过形成特殊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伦理观念,是人们修身、养性、做人的学问。“道”,是指人们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规则、道理;“德”,是指道的表现,即一个人思想上的道在行动上的具体表现。实施以德治国,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着重抓好道德规范、道德教育、道德实践和道德监督四个环节。就学校教育、学科教学而言,要着重以明确道德规范为前提,以开展道德教育为基础。英语是文化的载体,中学英…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传统道德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的环道德思维与西方的线性道德思维、中国的保守性道德思维与西方的批判性道德思维、中国的直觉道德思维与西方的理性道德思维三个方面。中西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差异则主要表现在“天人、群己、义利、德力”这四对范畴上。要使中国的传统德育发扬光大.就必须使其思维方式培养出道德创新能力,使其价值观形成整合。  相似文献   

8.
古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此语道出了“行”的源头,即人之身、心之性。虽说掣肘“行”的外物繁多,但决定其走向的,仍是心性和心能,德者德行,卑者卑为。可如今,竟现身一套戏法:给德颁了一个大红折子,以德换币,以币彰德,繁殖出了一大堆“道德银行”和“道德富翁”来。  相似文献   

9.
一、《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所居地位 《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应该说是居于首要的地位。《论语》中有不少孔子的言德之语。他常叹“知德者鲜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最忧虑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因此,他在教学中最重“德教”。并以“君子”的标准要求学生。孔子最称赞子产的君子之道四大品德,这就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些都体现了论语中孔子主张的为人道德至上,育人道德第一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奉”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人就是孔子所说的“成人”,即“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培其智,修其德,养其勇,习于艺,再加上礼乐之文,就可以成为一个完备的人了。孔子还指出:“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孔子强调“成人”主要是德.德是“成人”的起码条件。  相似文献   

10.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知止,即知道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亲民”就是使天卞的人革旧更新,“亲”即“新”;“止于至善”就是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语文教学亦有其当止之境,这当止之境就是语文教学的“本”。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本位,以人伦道德融摄一切的“道德型”文化。这种文化形态形成原因尽管复杂多样,但有两个方面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即“以德配天”的观念和宗法制度,它们同时构成传统“道德型”文化的“形上”根源和“形下”基础。从这两个维度入手,是深刻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之基本精神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构建我国的教学设计或教学评价的目标系统时,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而应使之“中国化”,亦即科学化、现代化、本土化。在我国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智育目标系统和体育目标系统,而对德盲目标系统的研究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德盲目标进行分类尝试,以形成科学而可行的德育目标分类系统。首先尝试将德育目标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三个教育目标类别,然后再在各目标下进一步建立具有“层次性”、“累积性”和“普遍性”的层级目标类别,体现了德育过程是以形成道德信念为核心,促进学生知、情、行多方面发展并使它们达到统一的教育过程这一认识。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重要论断具有丰富的内涵。我认为这里所说的“德”是广义的,指一种广泛的道义力量和精神力量,其中除了道德外,还包括理想信念即信仰。因此,“以德治国”包含有以共同的理想信念来团结人民、建设国家的意思在内。  首先,“德”本身就具有广泛的含义,比如“德才兼备”中的“德”就不仅是指道德品质,而且包括政治立场、理想信念。   其次,道德与信仰有密切关系。一方面,道德需要信仰的支撑。西方国家的道德往往由基督教信仰提供依据和支撑。我们共产党人的一些道德观念是靠我们的政治信仰支撑。比如…  相似文献   

14.
一、德,直也 从“德”的词源演变历史来看,道德有两个核心要素,即直和得,“直”是行为者的真情实感、真心实意,“得”是行为者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有所收获。孔子也是从“直”上来理解德性的,孔子以主体自己的真情实感作为判别是否“直”的主要标准,反映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浓厚的人文关怀。道德的“直”与科学中的“直”有所区别。科学精神的“直”是看它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对象的属性.  相似文献   

15.
一、德为师之本   中国是一个尚德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德向善的民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道德人格价值,高度崇尚人格精神。道德理想和道德观念一直在传统思想中占据着优先的地位。道德不但体现在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及行为标准和规范上,而且渗透到国家、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既有社会全体成员所必须遵守的公共道德和伦理道德,也有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成员所应遵守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即所谓的“文有文德,武有武德”。教师,作为一种行业,其从业者在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其思想和行为也…  相似文献   

16.
现代高校德育育人效果不理想有着诸多外因,但“知识化”倾向则是使其自身面临困境的更为根本的诱因。重道德认知、轻情感培育,重灌输说教、轻主体自觉,重德育“专修”、轻课堂延伸,“知识化”德育导致的严重后果是大学生“知德”与“行德”的割裂。  相似文献   

17.
德育即育“德”,何以为“德”?答案不一而足。笔者在十年前曾撰文《德育论之基本范畴“道德”辨义》,试图在概念上予以澄清,但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近来翻阅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先生著《“教育学视界”辨析》,见其“德育辨”一段文字,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德育之“德”为何?这是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问题。对“德”如何认识,理论与实践也就如何展开。当前德育实践上的某些困惑,不能不说与理论的不足相关。这其中也包括“德”的概念不明。本文即尝试进一步辨析之。  相似文献   

18.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条重要德目。它的本来涵义就是诚实不欺,真实无妄。作为一种道德活动,诚信之德在原始社会中就已经存在了。作为一种道德概念,它是在殷周之际出现的。“诚”、“信”二者相互依存,它们既可以互释,又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9.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构成了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但是,一个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自利和利他应当是兼容的,而不是势不两立的,即自利必须以互利为前提,利己必须以利他为前提。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我们必须重视法律建设和道德建设,坚决遏制极端利已主义行为,创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20.
“君子比德于玉”,“玉”与“德”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人们人为地赋予了玉石丰富多样的文化含义,其中就包括人们把玉的品质和人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相结合,使玉有了德的内涵,而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征理想人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君子比德以玉”说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阐述君子人格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