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古至今,幸福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在现今社会,幸福感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身的生活环境、条件以及生存状态产生的一种持续、稳定的幸福感觉。我国可以通过完善公共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提高社会公平程度、构建和谐社区、提高城市人文建设等方式建设幸福城市,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周红霞  左苗苗 《文教资料》2010,(26):206-208
主观幸福感指个体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自身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评价。随着高校扩招,寒门学子成为关注的群体。尤其是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也成为重要的关注点。目前很多研究主要集中探讨通过净化社会大环境,优化资助体系,以及培养健康人格等外在因素的努力来提升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但对学生作为个体的内在需求探讨得还不够。本文借助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培育和提升寒门学子主观幸福感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通过对河南省城乡小学生的幸福感成分进行调查和比较,能得到一些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及素质教育有帮助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正>1.积极心理学中对主观幸福感的阐述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主张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是帮助人们走向幸福的一门科学.从个体自身的发展来看,积极心理学的价值意义体现在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使个体学会并保持乐观及使个体形成积极人格.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  相似文献   

5.
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评价,是一种个体的主观感受,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有重要影响。作为特殊群体的听觉障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是实现其社会有效融合的途径之一,从培养积极情感体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增加安全感、强化自我效能高、重视感恩教育等方面入手可以有效提升听觉障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教师幸福是什么?教师幸福既是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又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幸福感经常被作为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幸福不仅仅意味着因物质条件的满足而获得的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的完美的体验。幸福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价值感,它从深层次上体现了人们对人生的目的与价值的追问。”  相似文献   

7.
大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追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指教师对职业生活、学术工作的满意程度,其本质特征是教师身心的和谐。生理幸福感缺失、心理幸福感缺失、情绪幸福感缺失和精神幸福感缺失现象正袭扰着当今转型期的大学教师。大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既体现在社会层面,也体现在学校层面和个体层面。追寻大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既要有社会的关注,也要有学校的关爱,更要有教师自身的关心。  相似文献   

8.
职业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工作各个方面的积极评价,本文结合了高职教育的特点,从教师的专业发展,自己能力的实现,教师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及工作环境等论述了影响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它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各种社会心理功能。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矛盾时期,他们较其他年龄段体验到更多的负性情绪。本研究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其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大学人文教育的兴起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个体自身的发展及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迫切要求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加强人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须从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师素质、人文环境、人文活动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是青少年情绪的体验与生活满意度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有效提升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迫在眉睫,它已成为当代青少年积极心理学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从对幸福以及幸福感的涵义分析入手,认为幸福与道德、节制、美德、乐观等积极品质息息相关,积极品质会影响幸福感的体验,而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与生俱来,所缺乏的只是对这种品质的激发,通过分析幸福感缺乏的可能原因,认为学生的幸福感可以通过教育来部分实现,幸福既是一种教育理想,也是一种教育实践;在这种体验与追求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学生对幸福拥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外,还需要激发和唤醒学生的积极品质,使其具备将心智品质与外在信息相联系的能力,从而最终实现学生具有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以及享用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论积极心理学与幸福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它提出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乐观等三种主要的积极人格特质。幸福感是一种与多种人格积极心理有关的变量。教育要培养学生进取向上的态度、体验幸福的能力、提升自我的心灵、快乐达观的情绪和优秀美好的品质等积极心理以达到人生幸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功利主义是19世纪英国激进运动的产物,其创始人是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最大幸福原则”是边沁功利主义理论的最高道德原则。这一体系涉及个人道德、社会功用、法律思想、社会变革等诸多方面。在其伦理范畴下,边沁对个人幸福采用统计的方法进行衡量计算,视社会幸福为全部个人幸福的叠加。在现代,这一思想对于各个系统的测评,如个人测评、城市评定、业务审核、智商、情商的测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人们很容易将这一伦理观和幸福统计法庸俗化,使其演变成贪图私利、虚报邀功的工具,这是我们应竭力避免的。  相似文献   

15.
单志艳 《中国德育》2007,2(7):14-17
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生命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独特性与自主性的合一、创造性与超越性的契合。学校教育应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促进生命成长,引导生命走向自主与自控、和谐与无限,让生命在创造中找到永恒的幸福。具体而言,要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提高教师自我创造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师范院校教师状况不同于普通高校,提高师范院校教师幸福感极其必要。基于幸福指数和幸福感之间的概念差异,应用“幸福感”这一名词更具合理性。提高师范院校教师幸福感的措施主要有:包括加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加强教师团队凝聚力,规范工作制度,改变教师的消极心态,提供和增大教师专业自主权,增强教师的民主权利等。  相似文献   

17.
师范生群体是未来教师的主体,他们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精神面貌和幸福感指数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师范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生承受的学习压力、专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不断增加,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极大地影响了师范生的身心健康。文章选择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师范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探讨和研究。根据对首师大和北师大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了影响当代师范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探讨了提升师范生主观幸福感的途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了解中学生对幸福的认知和体验以及影响他们对幸福认知的主要因素,对其进行幸福观的调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改进教育和教学工作,从而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幸福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看,大多数学生对于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等问题都有明确的认识,从人生观的角度讲都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从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如:对金钱和物质享受的看重,认为个人幸福与他人、与社会无关,对幸福谋取方式的不择手段等,这说明还是有一部分学生陷入了价值观的误区,出现了价值主体的个人主义倾向、价值标准的拜金主义倾向、价值取向的实用主义倾向、价值实现的庸俗主义倾向。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工作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多渠道的幸福观教育。  相似文献   

19.
高校青年教师幸福感培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幸福感是衡量教师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提高青年教师幸福感是当前高校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课题,也将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目前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幸福感最主要的因素包括:自我定位、社会导向和人格因素。高校青年教师幸福感的产生来自于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收获和享受、获得教学成功时得到的成就感和个人荣誉、社会认同等。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幸福感应多管齐下,可通过引导激励青年教师成才、建立跟踪培养机制、倡导爱生乐教的风尚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教师幸福关涉"人"的幸福和教育发展。但对教师幸福的误解,既影响教师幸福的获取又使教师职业道德处于不义之地。教师幸福应是物质幸福、社会幸福和精神幸福的有机统一,是教师德性幸福与非德性幸福的统一。规则意义上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实现教师幸福的社会条件和工具;美德意义上的教师职业道德既是获得教师幸福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又是教师幸福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教师职业道德既不是教师幸福的绊脚石也不是教师幸福的代名词,而是教师幸福的促成者。现实中二者往往相悖,关键原因是不正确的教师幸福观、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和师德对教师幸福构成的非唯一性,等等。这正好为实现二者一致指明了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