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15年11月20日,胡耀邦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中和乡苍坊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苍坊村坐落在一片僻静、封闭的山坳,山青水秀,外人罕至。胡耀邦的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年勤劳,也只能勉强度日。由于家境困难,5岁的胡耀邦就跟着哥哥上山拾柴,早早地咀嚼生活的艰辛。与一般孩子相比,胡耀邦有很强的记忆力,这是当私塾先生的堂叔父首先发现的。  相似文献   

2.
朱寰  石颖  张锐 《兰台内外》2013,(1):24-25
我于1926年1月12日,出生在辽宁省瓦房店市福州湾炮台村。爷爷是一名私塾先生,叔叔是瓦房店福州城小学的校长。三岁时,爷爷回村用家里空余的4间房,办了一所小学,设四个年级,有前后村的七八十个孩子读书,一个孩子一个学期才4、5块钱。这是全家主要生活来源。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人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  相似文献   

3.
上篇:走近私塾偏僻的山村有一座“蒙馆”平江乡村的私塾,隐存在那些偏僻的山村。南江镇五角村朱执中老先生的“蒙馆”,就设在自家的土砖老屋里。去年收的15名弟子,有的初中毕业,有的只念小学,也有高中毕业生。用朱老先生的话说,收学生“没什么标准的”。一名在北京念书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4.
汪金荣(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庄草龙传承人):我叫汪金荣,开化苏庄富户村人,1922年6月出生的,今年86岁了,小时候在村里读了三年私塾,晓得的字也不多。要说舞草龙,话就长了。开化草龙看苏庄,苏庄草龙舞发源地在富户。富户村原来叫责峰村,因为村前有座山叫贵峰山,所以取这个村名,我们村多数人都姓汪.从安徽迁移过来的,族谱上算起来迁来有一千多年了。富户草龙舞起源于什么时间,谱牒没有明确记,我小时候听过一个传说。  相似文献   

5.
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出生于浙江绍兴市越城区。蔡家几代都是书香门第,蔡元培的父亲蔡光晋更是推崇儒学。蔡元培刚4岁时就被父亲送人私塾读书。蔡元培虽年幼,但勤学好问,很受先生喜爱,成为私塾中最少受责罚的学童。  相似文献   

6.
赖晨 《湖北档案》2012,(6):41-42
1835年春,在福建省同安县灌口乡黄巷村一个姓黄的农民家庭,出生了一个男孩。这时,黄家已有两个儿子黄信卓、黄卓丕,父母给他取名黄志信。9岁那年,黄志信上了私塾,曾经在灌口墟凤山书院读书。4年后,13岁的黄志信辍学在家耕田。在闽南这个荒僻的小村落里,人多地少,一家人的生活靠几亩薄田,天天蔬菜、野菜、地瓜充饥,很少有米饭和肉吃。农闲时,读了4年私塾的黄志信,也会舞文弄墨,而且颇有文采,曾在通往村路口的路亭柱上作了一副对联:两头是路,坐一会,不分你我;四面皆空,谈片刻,各赴西东。对仗颇为工整,表述贴切,意境恬适。  相似文献   

7.
某报刊载一篇《标点符号趣谈》。《趣谈》说,古时候有个财主十分吝啬、刻薄,请私塾先生常耍计谋,很多私塾先生不愿给他家执教。但有位秀才自告奋勇上门应聘。财主同秀才签了文约,文中写道:“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全文无有标点符号。财主看后十分欣喜,认为这个傻秀才,既不要鸡鸭,也不要鱼肉,只要蔬菜下饭,一个钱也不要,很合算。于是就签了约,过了几天,秀才提出抗议,说财主不按签约办事,财主便理直气壮地当众亮出文约,秀才面对  相似文献   

8.
张海鹏 《湖北档案》2012,(12):42-44
1905年12月23日,卢志英出生在山东省昌邑县(今昌邑市)望仙埠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13年,卢志英进入私塾学习,1921年考入昌邑乙种蚕桑实业学校。在这里,卢志英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熏陶。  相似文献   

9.
柯云 《档案时空》2006,(1):46-47
(一)孩子王粟裕,学名“多珍”,与粟永年、粟永华等一起在会同县枫木树脚读私塾。永年、永华家境贫寒,每天早晨要放牛,割草,常常迟到,功课不好。有天,先生布置默写生字,永年把“目”字写成了“月”字,严厉的先生挥动楠竹片,狠狠地抽打他的手板心。眼看同学挨打,粟裕也像挨了板子  相似文献   

10.
文学故乡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一位老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相似文献   

11.
<正>张谷若(1903—1994),原名张恩裕,山东烟台人,生前任北京大学教授。张谷若先生幼年在私塾读书,对古典文学颇感兴趣,尤其对古典诗词兴趣浓厚。张谷若先生饱读诗书,对中文和英文都有着扎实的基础;同时,他对英国社会的文化习俗也了若指掌,因此在翻译时游刃有余。张谷若先生一生五十余年笔耕不辍,一直从事英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工作,他的代表译作堪称《德伯家的  相似文献   

12.
乌兰夫,曾用名云泽、陈云章、云时雨,1906年12月23日出生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塔布赛村一个蒙古族农民家庭。他自幼勤劳好学,6岁开始帮助家里放羊、做零活,12岁在私塾馆里读完了《四书》、《五经》。  相似文献   

13.
《档案与建设》2007,(2):30-31
潘汉年1906年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陆平村,他自幼在父亲的私塾里读“四书五经”,后入宜兴县立第三高等小学,和桥彭城中学,武进延陵公学读书。1922年到宜兴县城励进社小学任教,  相似文献   

14.
在《后村先生大全诗集》和《四家四六》两部宋刻典籍中,保存了刘克庄本集《后村居士集》、《后村先生大全集》未收录的诗文,并且《全宋诗》、《全宋文》以及新近点校出版的《后村先生大全集》亦未加以辑佚。我们据此两部宋刻本,可再辑出诗歌12首,文章3篇,这对全面把握刘克庄诗文创作,具有相当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5.
略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私塾改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琴  左松涛 《历史档案》2002,2(2):117-122
私塾教育通常认为从孔子兴私学开始 ,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千百年来 ,中国人在私塾中开始或完成自己受教育的生涯。 19世纪晚期 ,私塾教育开始为日益趋新的知识分子所反对 ,要求代之以仿效西方的学校教育。晚清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国民政府在推广新式学校的同时都对私塾教育进行了干预、改造 ,其终极目的是取消被视为落后的私塾教育方式。不过直到 1949年 ,私塾凭借民间的支持仍在许多地区存在。近年来 ,有关近代私塾教育改良的研究一般既肯定私塾改良 ,将它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又对私塾的存在视为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予以积极评价。笔…  相似文献   

16.
在南京军区南京疗养院工作的邢曼丽,珍藏着一幅字为“美”,那是中国诗书画院名誉院长文怀沙老教授赠给她的,意为美丽的眼珠在转动。她出生在书画之乡陕西长安,年幼时常跟着私塾先生写大字、描红。据说那私塾先生是小说《白鹿原》中原形牛才子的学生。也许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缘故,在墨香飘逸的环境里,她与笔墨结了缘。1979年入伍成了一名白衣天使后,那些“文房四宝”也跟随她步入军旅生涯,有时兴趣一来,深更半夜还从床上爬起铺纸摆砚。她说要是几天不换笔,手就发痒。人如其字,字如其人,她的谦虚好学、诚恳为人赢得了不少书法界名流…  相似文献   

17.
冯玉祥将军弱冠从军,只在私塾读过一年多书.但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周恩来同志曾赞扬冯玉祥:"先生好读书,不仅泰山隐居时如此,即在治军作战之时,亦多手不释卷,在现在,更是好学不倦,永值得我们效法."①  相似文献   

18.
穆衡伯先生(1896—1970年)的遗稿《图书杂谈稿》经其后人精心整理后,以《古籍杂谈》的书名,由凤凰出版社于2010年4月出版。著作者系天津人氏,回族。幼读私塾,后入北洋大学预科、保定军学堂学习。民国时期主要在军界服务,1947年受聘江苏省立扬州中学任教,  相似文献   

19.
正我一直珍藏着一块祖父留下来的银质牌匾,尽管饱经岁月的磨砺,它已经是一块锈迹斑驳的牌匾,但对于我和家人而言弥足珍贵。因为这块银匾记录了我的祖父为捍卫祖国和民族利益,不畏帝国列强,奋不顾身,英勇抗敌的英雄事迹。祖父姓王名僧禄,字密云,系河北省辛集市(原束鹿县)小辛庄乡程王庄村人。他出身贫寒,但从小刻苦耐劳,聪明伶俐,农活样样精通。那时候,家里穷上不起私塾,他就每天早上天不亮徒步走20多里村路,捡拾牲口粪卖钱,攒够钱后读了两年私塾。15岁时,  相似文献   

20.
李文衡先生祖籍天津,其父1897年来重庆,后开设洗制猪鬃厂.1952年,李先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把所藏的四万余册古籍全部赠送给重庆图书馆. 李先生在读私塾期间,对民间文学就有了爱好,同时注意搜集民俗资料和研究民俗,有意把四川全省的地方志收全,并整理汇编有关民俗的记载,从此开始了他由买书而藏书的生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