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是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本质思想的经典论断,它不仅科学回答了人的存在方式是实践、劳动,而且揭示出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它揭示了人具有社会性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后期关于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进一步阐释了人的本质的最普遍的表现形式,以及人的本质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原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种经典表述,体现了其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发展并不断深化的逻辑过程。我们在认识人的本质这一问题时,应该从以上三方面把握。只有这样,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理解才能全面而且深刻。  相似文献   

2.
人性问题究其实质是关于人的本质之本源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认为实践是决定人的本质之本源,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为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全面深化,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则为人的本质的全面深化提供了必备之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人们就人性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有益的见解,并在一些问题上有所突破。但是,人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究竟如何认识它,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就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中关于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人的“异化”和“人性复归”等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思想,包括人是类存在物因而具有类本质、人的类本质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及其特点。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对于教育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启示,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和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性、自由自主性和能动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在他的整个思想中占有核心的地位。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摆脱了传统的实体论思维方式的束缚,是从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双重维度来理解人的本质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这双重维度是对立统一的,不能单独从任何一方的逻辑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是西方极具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对“人的本质”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和回答。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是以抨击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为起点、将感性直观作为自己的原则而建立的。由于费尔巴哈未能吸收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容,从而使其深陷难以克服的矛盾中。针对费尔巴哈存在的问题,马克思深入考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并把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及其实践作为人的本质思想的出发点,关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了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这一科学的人的本质观的提出又有其自身的演变和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跟马克思整个思想形成过程是一致的,本文就试图探讨分析马克思有关科学的人的本质观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劳动类本质”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思想并不冲突,两者同是马克思走进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留下的理论足迹,同是共产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辩证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才能真正全面和深入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对人之本质的研究贯穿于马克思学术生涯始终。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对人之本质的理解也在不断发生这变化。文章通过对马克思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本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人类学笔记》中关于人本质的比较,对马克思在人之本质上的认识之变化进行了梳理,并指出这种变化是与马克思的研究旨趣的转向存在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思想实现了三个转变:在对待费尔巴哈的态度上,由赞同、肯定费尔巴哈哲学到批判、否定费尔巴哈哲学的转变;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由对抽象的、共同的"类"的认识到揭示出人的社会本质的转变;在对实践的理解上,由把实践等同于劳动的理想性、抽象性到认识到实践具有能动性、主体性、感性、现实性、社会性和对象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每个哲学家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理解了人与自然理论及其二者的关系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的理论。在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今时代,重新思考他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所提出的解题方式和基本结论,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教育人性观的发展经历了前教育学时期:哲学人性观和教育人性观相结合;教育科学时期:科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教育哲学成为教育人性观演进的基本条件;现代民主主义教育时期:教育人性观成为教育理论中基本的核心命题;后现代教育时期:多学科、反科学的开放的教育人性观。对于教育而言,后现代主义提出的新的价值观作为其人性观的基础本身就展示了一种新的方向。这种新思想的影响也已经在中国教育领域播下了理论的种子和实践的果实。  相似文献   

13.
关于"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将成为 2 0 0 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鲜明主题。绿色奥运强调人和自然高度和谐、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人文奥运的内涵是以人为本、东西方多元文化进行交流 ;科技奥运将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科技最高水平的大舞台。  相似文献   

14.
基因能揭示出部分影响人类运动能力的本质原因,是新兴的对运动训练影响较大的科学门类。目前基因研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主要是基因选材、健康筛查,但同时基因兴奋剂也在无孔不入地影响着运动训练实践。建议通过及时宣传、普及科学知识,严格管理,力争让基因研究合理合法地为运动训练服务。  相似文献   

15.
由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唯物辩证法认为,作为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任何重大和科学的理论创新,都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吸取时代精华回答时代课题,我们研究和学习科学发展观应着力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的内在联系,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融关系,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确立科学发展观对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导地位,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训练理念的滞后折射出运动训练对科学性的探寻,训练的科学化是提高训练质量的唯一有效途径,创新意识是运动训练科学性的凸显,表明当前运动训练科学性的现实需要。系统性、综合性和实效性是现代科学训练的主要特征;贯彻以专项为核心的训练理念是运动训练科学性的重要要求。运动训练科学性不仅注重对运动“过程”的控制,而且重新审视“比赛与训练”和“比赛与恢复”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7.
发展是当代中国、也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面对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新一届中央政府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本文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思想是以人为本;基本内容是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现实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大众体育对和谐社会需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大众体育在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应做到:构建和谐社会大众体育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和完善大众体育的法规及其运作机制、快速建立全民健身预警机制、高度重视弱势群体健身活动。  相似文献   

19.
生存权是人权之中最基本的权利 ,国与国之间在生存权问题上的分歧源于哲学基本观点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 ,生存权是天赋的 ,是完满的 ,是没有变化的 ;另一种观点则主张没有天赋的生存权 ,所谓的生存权 ,是人们在实践中奋争得来的 ,因而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只有后一种观点才是现实的、科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扬弃;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现实的具体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为立足点;它的世界观是把现实感性世界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它的社会历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的认识论、价值观是关于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力量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是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今天,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伟大事业中从根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