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鸣鸿 《军事记者》2006,(12):21-22
配发式评论是指为新闻报道配发的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个人署名评论、短论、编者按、编后等,本文只谈其中的本报评论员文章,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评论员文章我们用得较多但又比较难把握。配发式评论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依托报道。评论选题要源于新闻,应以所依附的新闻报道为主要依据,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提炼报道思想,并合乎逻辑地引申、生发出自己的中心论点,避免误读或误解新闻;二是“跳出来”超脱报道。评论立意要高于新闻,不能拘泥于新闻事实或报道思想,就事论事地表态、评价,而应该深化、升华或补充新闻主题。依托报道相对简单,比较容易做…  相似文献   

2.
“评论价值”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闻和评论是报纸上不可缺少的两大文体。但是,新闻和评论在报纸版面上并不是平分秋色。一般来说,总是新闻多,评论少。打开一份报纸,可以看到几十条新闻,而配有评论的不过屈指可数的几条。这种现象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主要的就是“评论价值”。二经常写评论的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给有些新闻配评论,不要费多大力气,就能写出一篇相当不错的东西,而给另一些新闻配评论,  相似文献   

3.
日前看到两篇报道,一篇是《青岛晚报》关于倪萍的,倪萍对记者说,每期连轴转,已使她艰于补充自己。另一篇是《新闻出版报》关于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于宁的,于宁“觉得某些知识严重滞后,想做一些补救工作,但受时间精力诸方面的限制,力不从心”。的确,如今新闻界的朋友见面,常有的一种感叹就是“忙”。有的说,成天连轴转,想抽出点时间看点书也不成,一年没看一本书了。这也不怪,新闻是一种讲“时效”的工作,原本就忙,更重要的是现在搞市场经济,搞竞争,整个社会的工作生活节奏都在加快,新闻界自然是要忙上加忙了。  相似文献   

4.
有同行曾问我:"跟写消息、通讯相比,评论不太好写,可你为什么愿意写呢?"在我看来,新闻评论源于新闻,而又高于新闻。这说明,评论要有新闻性,而新闻事件经过评论这一形式反映出来后,其新闻的思想内涵就丰富多了,也就是高于一般的新闻了。有些时候,一篇新闻若想挖掘透,让新闻有深度、有力度、有厚度,就得需要新闻评论这个品种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新闻学角度来说,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  相似文献   

5.
评论的成败决定于选题一篇新闻评论的成功或失败,首先决定于选题。有经验的评论员,拿到一个题目,大体就可以看出这篇评论好写不好写,发表之后社会反应好不好。这里,评论员个人的政治素质和文字修养固然是起很大作用的——优秀的评论员能够把很难写出新意的题目写出新意来。但是,从根本上说,起决定作用的,毕竟还是选题本身。题目选得不当,再高明的写手也会  相似文献   

6.
评论的成败决定于选题一篇新闻评论的成功或失败,首先决定于选题。有经验的评论员,拿到一个题目,大体就可以看出这篇评论好写不好写。发表之后社会反应好不好。这里,评论员个人的政治素质和文字修养固然是起很大作用的——优秀的评论员能够把很难写出新意的题目写出新意来。但是,从根本上说,起决定作用的,毕竟还是选题本身。题目选得不当,再高明的写手也会  相似文献   

7.
高明勇的新作《新闻的逻辑》是他投身新闻业和职业评论写作十年来报刊文章的合集,全书52篇文章分为“新闻生产”、“职业训练”和“媒介素养”三辑,反映了一位媒体评论员和评论编辑对于当代新闻业和新闻评论运作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配评”顾名思义,就是为配合当刊的新闻报道发表的新闻评论。这是既有新闻又有评论的组合式报道。在这组合报道中,读者既从新闻中得知了新近发生的事实,又从评论中领会了编辑部明确的指导性意见。这显然比单独一篇新闻或单独一篇评论更有舆论强势,读者也往往受益更多。按“事实是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1993年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新闻战线》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也让评论员露露面》的小论文,讲了评论员署上作者姓名有这几方面的好处:一、可以互相竞争,提高写评论的积极性和文章的质量;二、不但不会降低评论员文章的“身份”,反而因评论员的知名度的提高而让人爱看,可以提高评论员文章的“身份”;三、可以给人以新鲜感,增强亲切感。近来,《工人日报》第三版“新闻评论”专栏.既让评论员署了名露了面,又使版面出了彩。  相似文献   

10.
2月4日新华社播发的《李洪志做贼心虚了》,是一篇体现了通讯社评论特色的新闻作品。肯定这篇评论,并不是因为这篇评论写得多么精彩,而是因为这篇评论针对性强,有点像匕首和投枪,一针见血,击中了李洪志及其追随者的要害。 在新闻报道领域,评论历来受到各种媒体的高度重视,被视为编辑部的灵魂与旗帜,通讯社也不例外。近年来,新华社接连不断地播发评论员文章。仅去年一年,就播发了各种评论性稿件150多篇,其中评论员文章21篇,特约评论员文章35篇。在“迎接新世纪、新千年”报道中,还播发了题为《开创民  相似文献   

11.
王毅 《今传媒》2004,(6):54
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如果有两篇言论呈现在你眼前:一篇是“本报评论员”文章,一篇是署名评论,你会首先选择哪一篇阅读?答案可能是:署名评论。为什么呢?因为署名评论一般来说具有鲜明的个性,可读性强;而评论员文章往往是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也许,这篇评论员文章非常重要,写得也很好,但就是因为有可读性不强的惯性印象,所以放到一边了,评论员文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实际效果也就打了折扣。这就引出一个话题:改进评论员文章的写作。怎样改进?“嫁接”是一个好方法,就是使署名评论与评论员文章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评论形式——署名评论员文章,既能保持评论员文章原有的指导性,又能保持署名评论原有的可读性。其实,早在1998年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就提出,“评论员文章要向署名方向发展”。有的党报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但从全国来看,还处在“初级阶段”。现在,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三贴近”,大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这为评论员文章向署名方向盘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生态环境”,写署名的评论员文章不仅是可以积极探索而且是大有可为的。署名的评论员文章,既不同于一般的署名评论,也有别于传统的评论员文章,它兼有“本报评论员”和署...  相似文献   

12.
赵振字  徐宁 《青年记者》2017,(24):29-31
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我国报纸普遍更加重视发挥新闻评论的作用.一些报纸开始尝试“评论记者”工作机制.评论员首先是记者,评论文章要在采访中进行.读者在阅读评论文章时,不仅可以获取观点信息,还可以获取有附加值的新闻事实.本文以嘉兴日报10年来的探索为例,对“评论记者”工作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善于议“理”即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好党报的新闻评论工作十分重要。对评论员而言,善于议“理”又是写好评论、赢得读者的重中之重。 文贵议“理” “理”是什么?“理”首先是新闻评论所发表的看法、态度及观点,表现为思想观念形态的东西。其次,“理”是通过党报宣传的党委及政府所要付诸实践的大政方略。宣传党委和政府的大政方略,是党报新闻评论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新形势下党报新闻评论工作的重点。这方面的宣传要具有创造性,决不仅仅限于简单地论证。从某种程度上讲,党报新闻评论的宣传是根据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基调对一个时期本地某方面工作政策的研究,评论员应当…  相似文献   

14.
丁建庭 《青年记者》2016,(16):52-53
去年8月21日,一则《人民日报首发地方党报评论员文章纵论改革“问题导向”》的帖子传遍互联网.前一天的《南方日报》评论员文章《改革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被《人民日报》转载,被媒体观察人士敏锐发现,并被记录为党报评论近23年来的“又一个第一次”.实际上,这只是去年《人民日报》转载《南方日报》7篇评论中的一篇.除了《人民日报》,新华网和新华社客户端还全文转载了《南方日报》50多篇评论,并13次发消息推介《南方日报》重要评论.如此高频率的转载引起了舆论热议,极大增强了《南方日报》评论的“二次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关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署名问题,首都有几家报纸曾分别在内部酝酿过。前几年,中国青年报曾用过署名评论员文章,去年福建日报也曾用过。可惜,这种做法没有能坚持下去,也没有引起新闻评论界的广泛注意。对“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般认为,它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评论文章,又不代表编辑部,只标明是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其实,这类文章既然不代表编辑部,只是说明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莫如署上评论员的名字,以表明这篇文章是编辑部某位评论员写的。当然,文章的观点,见解也是属于他个人的。所以,我以为凡“本报评论员文章”皆应署名。报纸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读者发言,使读者能经常地、及时地听到报纸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种是代表编辑部的;一种是编辑部内某个评论员的,一种是读者或社外某个人的。代表编辑部的可以以社论,评论、短评等形式出现,代表编辑部某个评论员的可以用署名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代表某个读者或作者的也可以用个人署名文章的形式出现。既然代表读者或作者意见的文章都署名,那么代表评论员个人意见的评论文章也应署名。现在,评论员文章一律不署名,使读者很难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意见是代表编辑部的,还是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而且同报纸的社论、评论,短评等也难以区分,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给新闻评论的分类也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16.
丁建庭 《青年记者》2017,(24):15-16
在去年和今年的广东新闻奖评选中,南方日报的两篇长篇评论连续摘得“特别奖”.“特别”二字意味深长.以《论五大发展理念》为例,这篇评论确有诸多“特别”之处:不仅是南方日报也是全国媒体中第一篇万字评论员文章;不仅是南方日报也是全国媒体中第一篇全面系统阐释五大发展理念的文章.因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诚如新华社发布的消息《南方日报刊发万字评论员文章〈论五大发展理念〉》所说:“推出一个整版篇幅的重磅评论员文章,在南方日报历史上还是首次,在全国省委机关报中亦属罕见.”  相似文献   

17.
一、新闻评论应该大众化(一)新闻评论大众化的内涵.什么叫新闻评论的大众化,或者说,新闻评论的大众化的内涵、要求是什么呢?我以为,新闻评论的大众化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在主题上,应该贴近生活,是大众关心的问题;在表达方式、方法上,要为大众所接受.半个世纪前,毛泽东同志曾要求文学艺术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大众性.新闻评论与文学艺术一样,肩负有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责任.中央宣传会议强调,新闻宣传要“改进方法,讲究艺术,进一步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要求新闻宣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新闻评论大众化正是向这个方向努力.事实上,任何一篇新闻评论,都是要让人看的,而且总是读者越多、影响范围越广越好.而阅读的主动权不在评论员、宣传媒体手中,而在读者手中.因此,新闻评论能不能影响读者,取决于读者对新闻评论的“满意度”.直言之,取决于新闻评论是不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是不是大家一看就想看,并接受评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我们执笔撰写的新闻评论《“香花风波”说明了什么》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广播奖一等奖。这篇评论在去年12月间播发时,就在全省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听众来信称道它是“有胆有识之论,振聋发聩之评”。这篇评论的成功,除了“机遇”因素之外,作者的写作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敢于抓“难点”,二是善于选取“类型”。  相似文献   

19.
前年以来,我在20多家市级以上的新闻单位发表了100余篇评论稿件,有的还获了奖。有明友问我:“你的这些评沦是怎么‘论’得起来的?”我的回答是,评论稿件和其它新闻稿一样,总得先找个“由头”。这样才可能“说原由,讲道理”,写出一篇评论来。那么,评论  相似文献   

20.
地市县报要繁荣新闻评论,我认为关键的措施,就是总编辑要“扛大旗”。在笔者的案头,有两本地市报总编辑撰写出版的新闻评论集。一本书名《言路》,作者是鹤岗日报总编辑傅玺政(笔名于是乎);一本书名《梁溪杂谈》,作者是无锡日报副总编辑陈玉。拜读这数百篇的新闻评论,一种崇敬心情油然而生:他们不愧是地市报总编辑中勇“扛大旗”的佼佼者。不可否认,目前地市县报的新闻评论很不景气。在一些地市县报上,社论几乎绝迹,而本报编辑部、本报评论员、署名评论文章,也是“屈指可数”。而质量呢?据1988年度、1989年度江苏省两次好新闻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