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庸"思想作为孔子以及儒家的核心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中庸"思想不仅是我们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最高原则,更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的修身境界。本文从"中庸"思想一系列的具体表现中去发掘"中庸"思想的最高价值和现实意义,为当今的我们继续坚守"中庸之道"提供一些重要的思想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轩 《宜宾学院学报》2014,(1):45-48,89
《中庸》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不仅包含着关于天人之际的玄思义理,还有丰富的修身思想。《中庸》开篇关于天命、性、道、教的阐述可以视作修身教化的指向,也体现了"修身"在《中庸》中的重要地位。《中庸》的修身思想以"诚与中庸"为修身之总纲,以"礼"与"和"为修身之关键,同时又有着三达德、五达道的具体德目要求。《中庸》的修身思想专注于"切中伦常",并注重道德主体之自觉,这对于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3.
中庸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但仅从"执两用中"、"过犹不及"的角度来认识孔子的这一思想是不够的。它容易使"中庸"从原则蜕变为方法,影响对孔子中庸思想的全面理解。中庸被孔子看作是至德,中庸之道是孔子的正义论。礼是正义的规范,和谐是正义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中庸"是儒家核心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理解中庸的深刻内涵,分析中庸之道的具体体现,研究中庸重要思想的践行,在现代社会仍有重要价值。中庸之道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仍秉承了"中和"的思想;提倡不偏不倚、合理适度的处事原则;倡导治国安邦需为政以德。践行中庸,首先要从自身做起,通过好学来提升自己,并能坚守仁爱,具备慎独品质,追求至诚精神。  相似文献   

5.
今本<中庸>原为"中庸"、"诚明"两个独立的部分,两个部分思想上存在差异,荀子主要接受了"中庸"的思想,而对"诚明"进行了改造.荀子对"中庸"、"诚明"两个部分的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学内部相互影响、借鉴、改造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6.
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是培育"君子人格",终极目标是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在各种儒学要素的修炼过程中,"和"与"中庸"构成了儒家德育目标的"质"与"度"的标准,本文旨在通过研读《论语》《中庸》来领会"中庸"与"和"的思想在儒家德育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中庸"思想在朝代的更迭和历史文化的变迁中遭遇到了褒贬两极的命运.在古代,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它的"中庸之道"曾被统治者改造,为其政治统治服务,而历代儒学大师将其推崇为"至德";近现代"中庸"思想作为封建主义的东西遭到唾弃,而且还增加了"折中主义"、"阶级调和"等内容,"中庸"的所谓明哲保身的处世原则更遭批判.  相似文献   

8.
"中庸适度"不仅是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方面所崇尚的中庸美德,更是他在政治学上认为政体上"最好的".中产阶级作为国家"中庸"化身的思想对当前贫富分化日益悬殊的中国社会发展危机是一剂良药.本人为是否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适度"即:让中产阶级--哒个富人和穷人的"仲裁者"执政的思想来解决当前中国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有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首先是"仁","仁"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一生都在实践着"仁",并且提出了实现"仁"的两种方式,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次是"礼","礼"是《论语》一书中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而"仁"是"礼"的思想内容。再次是"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一般人是无法企及的;而"子见南子"正是"中庸之德"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0.
"中庸"是孔子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道德范畴与方法论原则."中和"是子思对孔子"中庸"思想所作的进一步提升,最终形成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一种审美价值取向.中国画亦蕴含着意义深刻的"中和之美".本文通过对"中"、"和"的内涵分析,以及儒道文化对中国画创作及审美的规约的研究,得出了"'中'即是'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孔子在《论语》中仅一次提到"中庸"一词:但"中庸"作为一种教人成德达仁方法论原则,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始终,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性格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中庸"释义出发,总结了"过犹不及"、"执两用中"和"和而不同"三层涵义,挖掘中庸思想积极因素,为当代社会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庸"作为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有不少人对它有着一定的误解,甚至对它进行贬损、排斥。实际上,"中庸"思想在个人修养、交际处事、为政治国等方面不但深刻、实用,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人的主题是永恒的,"中庸"作为方法论在当代社会当然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庸》既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体现我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著作。《中庸》所体现的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有相通之处,学习《中庸》中的教育思想,对发展当代语文教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庸"是孔子始终追求着的理想,也是他美学思想的基本原则.作者通过对<论语>的分析,认为孔子的"中庸"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文与质的统一,审美作用与教化作用的统一,社会美和个体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中庸"是孔子始终追求着的理想,也是他美学思想的基本原则.作者通过对<论语>的分析,认为孔子的"中庸"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文与质的统一,审美作用与教化作用的统一,社会美和个体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黄英 《文教资料》2013,(17):53-56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儒家的思想,中庸之道是儒家倡导的重要主张之一。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主张安分守己、提倡积极入世、倡导政治伦理及推崇明哲保身等方面都与中庸精神的深刻影响息息相关。因此,通过对《中庸》思想的诠释,探讨《中庸》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庸》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不仅包含着关于天人之际的玄思义理,还有丰富的修身思想.《中庸》开篇关于天命、性、道、教的阐述可以视作修身教化的指向,也体现了“修身”在《中庸》中的重要地位.《中庸》的修身思想以“诚与中庸”为修身之总纲,以“礼”与“和”为修身之关键,同时又有着三达德、五达道的具体德目要求.《中庸》的修身思想专注于“切中伦常”,并注重道德主体之自觉,这对于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8.
与"四书"之《论语》、《孟子》和《大学》相比,《中庸》中的"中庸"字义,自古至今都是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在对前人的研究作出总结的基础上,分别对前人对"中"、"庸"二字的解释做出辨析,采用了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以期析出《中庸》的字义。  相似文献   

19.
《中庸》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修齐治平"经典原文。在选修教材讲解上,应该结合学生情况,自主整合教材进行讲解。教师先围绕"中庸"二字,通过对比、分析经典语段等方式,引领学生品读"中庸"内涵,即自然平和、不偏不倚、义之与比,而在为人处世上尽量做到执两用中、和而不流、中立不倚等;再结合现实,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谈谈"中庸"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庸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其核心是要求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度",做到无过无不及。中庸思想贯穿于孔子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之中,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这种思想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应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