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怀着愉快而又不无激动的心情,读完了梁丽娟同志写的《从内部看英国》一书,掩卷遐思,心潮久久不能平息。在梁丽娟逗留英国期间,我恰巧也在伦敦。她是人民日报记者,我在新华分社工作。我只比她早回国三个月,却比她早去了三年零七个月。对她书中所描绘的英伦情景,我是比较熟悉的,因之读来倍感亲切。当时伦敦新华分社有十多个同志在工作,而梁丽娟是单身一人,孤军作战。我曾去过她的办公室兼宿舍,看去显得有些凌乱,到处都堆放着书报和资料。她  相似文献   

2.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成熟负责任的记者似乎天生就不会对任何事消极应对,不会对耳闻目睹的新鲜事"不了了之". 读了新星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新华社记者马建国<看不透的英国>一书,我突然对依稀记着的上面这幅充满了禅机的对联有了另外的感悟,也对记者的职业有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石璟 《当代传播》2005,(6):93-95
19世纪末,调查性报道作为一种新兴的特殊报道形式开始在美国报纸上运用,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其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则属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60分钟》。《60分钟》因其对社会问题的细致调查和深入分析,成为美国闻名遐迩的名牌栏目,自此彻底打破了电视媒介不能做调查性报道的观点,赋予调查性报道以新的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民主政治的推进,我国新闻事业的话语空间进一步拓展,一批有责任感、使命感、富于探索和创新精神的电视节目创作者经过《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几年来的成功实践和历练打造, 在1996年5月推出了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作为一块试验田,《新闻调查》不负众望,高质量地完成了发端于西方的调查性报道的本土化栽培,使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在中国以鲜活的方式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有词赞扬王勃的《腾王阁序》,他在所写的《贺新郎》中说: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作为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写下的佳句,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连大诗人辛弃疾也称其为翘楚,可见分量之重了。在我国的新闻史上,也有一批记者群中之翘  相似文献   

5.
《西行漫记》是埃德加·斯诺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不仅在当时风靡世界,现如今还有许多各行各业的忠实读者。在《西行漫记》中,一个真实的中国得以昭告于天下,斯诺通过对陕北红区根据地全景式的描绘,通过对红军领导人生动的刻画,通过对中央红军的革命纲领、政策通俗易懂的阐释,有力驳斥了蒋介石对中共"赤匪"的污蔑。探讨《西行漫记》的地位和意义,必须以其内容为蓝本,本研究在此仅从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所体现的记者素质为角度切入,浅谈一些笔者的拙见。  相似文献   

6.
王永伦 《新闻窗》2009,(6):35-37
埃德加·斯诺(1905--1972)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1925年秋天,斯诺进入密苏里州大学著名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学习,同时兼职于《堪萨斯城明星报》驻校通讯记者,这为他后来的职业打下了基础。1928年,斯诺帮助J·B·鲍威尔编辑出版《新中国》特刊,并担任《密勒式评论报》助理编辑,后又任该报代主编,同时兼任美国《芝加哥论坛报》驻远东记者。  相似文献   

7.
埃德加·斯诺(1905—1972)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1925年秋天,斯诺进入密苏里州大学著名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学习,同时兼职于《堪萨斯城明星报》驻校通讯  相似文献   

8.
从《北京工作》看内部印行党刊的若干侧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内部印行的党刊--中共北京市委主办主管的<北京工作>为个案,深入分析整个内部印行党刊的特性、根本任务、基本经验和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为党刊今后如何进一步出思想、出精品、出人才,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晓凝的支教日记》之所以与众不同,除了云南的异域风情、孩子们的纯真可爱、村民们的质朴好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一次,作为记者的我们不仅仅是旁观者记录者.也是一个体验者和参与者,记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让这组报道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不少新闻理论将这种报道归类为体验式报道。这种报道形式在报道内容上注重过程胜过结论,强调展示一个场景、记录一段经历,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了解报道的全过程后自己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0.
1854年,英国《泰晤士报》著名记者威廉·拉塞尔爵士成为第一个职业战地记者。此后,战地记者,一个令人敬畏的职业,一群令人敬仰的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他们有着英雄般的经历,  相似文献   

11.
“全心全意做一个记者”。这一句话,写在张煦棠新近出版的作品集《一个记者的足迹》里。每次读到,总是怦然心动。 张煦棠是新中国成立后投身新闻事业的第一代人。从随军记者到政法、文教、科技、经济,几乎所有的“记者行当”都做了一遍。他的这一本作品集,收入120余篇代表作,以写作年份排序,让我这个年轻记者,得以追寻一位素来敬慕的前辈长者的成功足迹。 我曾在他手下当一名兵,当时他已年过花甲,从文汇报副总编岗位上下来后受命主持新闻报,做总编辑,在我的印象中.很有些与众不同。他始终不改记者本色。近10多年,他当“新闻官”,虽分  相似文献   

12.
《太阳报》是英国最有名的小报之一,经常因刊登耸人听闻的“内幕”、“秘史”和“丑闻”而大出风头。最近,该报又一次引起了轰动,但这一回是因为它自己的行为构成了一桩丑闻。从这起丑闻中,人们可以看到英国发达的通俗小报的缩影。 《太阳报》:“赔了夫人又折兵” 10月8日,《太阳报》在头版刊登“世界独家报道”说,有人向该报提供了一段80秒长的电视录像,摄  相似文献   

13.
王荣 《青年记者》2007,(13):29-29
对《青年记者》的感觉: 每每看到《青年记者》,只觉一股新凤扑面而来:《青年记者》的“脸”——封面设计极富创意和视觉冲击力,封面主题图示大胆泼辣,寓意深刻,整个期刊的视觉形象包装和选题策划设计也比较犀利前卫,每期的专题抓得也很好,极有针对性和现实性。《青年记者》“先进传媒文化倡导者”的办刊理念也非常新锐。  相似文献   

14.
本刊陆续收到大批读者来信,广大读者在来信中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或鼓励,或批评,或建议,对本刊寄予厚望,我们深为感谢。今后本刊将继续选登读者来信,期望更多的读者来信指导、批评和帮助我们办好刊物。本期发表的几封读者来信,对本刊出现的错别字、病句等错误提出了批评,我们诚恳接受,努力改正,逐步消灭各种错误。有的读者来信批评刊物发行太慢,我们将同邮局联系,努力提高发行时效。有些读者来信建议增设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基础知识、回答读者问题等栏目,建议聘请特约读者,我们将尽量做到。有的读者在来信中提出《作品评析》应当附上所评作品的原文,我们考虑,凡介绍篇幅较短的作品均可附原文,但几千字的长文就难于做到。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将在评析文章中适当摘引一些原文,同时注明出处,以便利读者查阅。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县级广播站编采人员,是《中国记者》的长年订户和忠实读者,从中获益甚多。据我所知,我们萍乡市所有的新闻单位都订有这个刊物,有的单位还做到了人手一册。每逢同行们在一起探讨新闻业务问题,无不提及《中国记者》上的有关文章或观点。有的老新闻工作者甚至将《中国记者》上的文章摘录选编,作为对通讯员进行业务辅导的教材。  相似文献   

16.
在新形势下,面对基层部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抓好部队管理工作,成为各级领导和干部战士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充分发挥报纸对推动和加强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人民武警报》于2000年8月,开辟了《盯紧十个点、拉紧安全线》“记一线看管理”专栏。专栏开辟后,由于指导思想明确,切中问题要害。表现形式新颖,监督指导有力,在部队引起了强烈反响。编辑部除了收到大量的读来信外,机关和部队也打来不少电话,除了有他们改进工作的反馈,还有对办好专栏的意见和建议。品尝着这些成功的喜悦,我们进行了思索和研究,认为部队报纸要办出让干部战士喜爱、对工作指导有力的专栏,必须要把握这样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武氏南俸族谱>是我所见的很值得一读的谱书之一.它不仅外观清秀、版式新颖,而且内容丰深,颇有考究之卓见. 该书执行主修、编修武立光同志是山西省档案战线上一名老档案工作者,副研究馆员,曾相继在太原市档案局(馆)多个职能部门担任过主要领导职务,又两次接受国家档案局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举办的有关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培训以及长达八年之久从事档案编研工作的经历,使其养成了一种认真、严谨的做事风格.  相似文献   

18.
英国卫报2015年1月底推出的新版网站,体现了开放、用户中心、整合的互联网思维,值得其他媒体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正如新华社女名记者周建英在序言中所说的<脚印>真实生动地反映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新变化、新成就、新经验."看看他一望无际的脚印,才知道每个脚印中的含义是多么深重".你如果读一读这本新闻作品,就会真切地感受记者侯嘉荫在三秦大地和祖国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那豪迈而矫健的一只只脚印.  相似文献   

20.
历史学,也许算得上是一门最古老的学科了。作为客观物质社会的观念反映,史学构成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无不十分重视历史的借鉴、教育作用,毛泽东同志便是这方面的典范。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