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卢晓  李文波  余瑾 《考试周刊》2011,(58):40-43
“不”和“没(有)”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否定副词,也是留学生在使用出错最多的否定副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对“不”的7种偏误类型和“没(有)”的3种偏误类型分析,作者发现在这些偏误类型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不”和“没(有)”的混用偏误.以及在动补短语中否定副词的位置偏误.这些偏误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据此,分析偏误的3种主要原因,并提出简化归类教学、分步教学、日常交际教学和对比分析教学等教学策略.以减少否定副词语用中的偏误现象。  相似文献   

2.
介词“在”在汉语中属高频词且其用法灵活,致使维吾尔族学生在使用时,偏误颇多,实践中可从遗漏、误加及由“在”组成的介词结构错序等方面分析其偏误类型,并从语言迁移角度、认知角度、环境角度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并适时采用“偏误预治”策略,减少偏误发生。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约37万字的习作中提取出现代汉语“把”字句,对偏误的句子进行整理、分类和统计。并从偏误的一般性质出发,将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习得“把”字句的偏误分为遗漏、误加、误代和错序,在偏误类型的内部又进行详细分类,对每类偏误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同时,阐述个人见解,以期提高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把”字句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4.
程度副词“很”是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时使用频率较高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类偏误。首先对简要阐述程度副词“很”的本体用法,然后归纳维吾尔族学生汉语程度副词“很”习得的偏误类型,并从用法上分析偏误,得出偏误原因,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新疆部分高校维吾尔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为例,归纳并统计了汉族学生维吾尔语学习中“宾格”的偏误类型,分析了产生“宾格”偏误的原因,针对偏误成因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付”和“负”同时兼有两种词性,本文主要探讨二字作动词时的用法。“付”和“负”作动词时,许多留学生很难区分。通过对留学生使用“付”和“负”时出现的偏误现象的分析,揭示其偏误规律,并对“负”和“付”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和“从”作介词表示时间、处所。本文将此与英语介词进行对比分析,以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负迁移造成的偏误为切入点,在语义功能、句法功能两个平面上对时空介词“在”、“从”的偏误进行分析。语义功能上,对汉语介词“在、从”和英语相应介词进行认知分析;句法形式上,则观察时空类介词宾语的位置关系、共现关系,对搭配错序和介词框架偏误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韩国留学生在习得汉语体标记词“了”时常会产生偏误.本文基于HSK动态语料库讨论韩国留学生习得“了”所出现的偏误,分析了学生产生的偏误类型及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9.
时间词“刚”和“刚才”是留学生容易发生偏误的一对易混淆词。在考察“刚”和“刚才”的句法语义功能的基础上,可以发现韩国留学生习得“刚”和“刚才”时,主要有“误用、错序、误加、遗漏”四种偏误。本文在归纳偏误类型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适当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不”和“没有”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不管是日常用语还是进行学术科学研究,无疑是表达否定意义的首选。在对外汉语中“,不”和“没有”造成的偏误不在少数。本文试图从词性方面来梳理两者之间的语用差异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两者之间的偏误分析。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东亚文化圈中的韩国,在学习汉语中具有文化传统和地域优势。但是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把”字句是一个难点。通过对韩国留学生出现的“把”字句的偏误类型进行归纳,利用偏误分析理论,从分析留学生学习和使用“把”字句的偏误,可以总结出韩国留学生学习、使用“把”字句的习得特点和规律,由此可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2.
留学生“会”与“能”的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会”与“能”是留学生极易用错的两个能愿动词。本文考察了留学生对这两个能愿动词的学习,主要对学习中出现的相关偏误进行了分类考察和分析,并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最后提出促进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考察中亚留学生使用副词“才”和“就”的偏误,总结出偏误主要表现为遗漏、误加、错用和错序,然后指出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策略的干扰及教材和教学是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使副词“才”和“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给”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兼类词,有动词、介词、助词三种用法。日语中没有介词,与汉语介词语法功能相似的是日语中的格助词,汉语介词“给”的用法很复杂,在日语中难以找到与之对应的词语,使得日本留学生在习得介词标记“给”时经常出现偏误现象。运用中介语理论,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日本留学生作文出现的“给”字句偏误进行分析,首先把偏误归类,然后分析“给”字句偏误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中,“向”是初级阶段的学习内容,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虚词已是一个难题,再加上“向”在语义及功能方面与“对、朝、从、往”等介词有相似之处,加深了留学生学习的难度。通过留学生学习“向”的偏误类型分析,指出产生偏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把”字句是留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此语法点时存在着各种困难.论文的偏误语料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新疆师范大学中级汉语学习者的作业与日常交际用语,对中亚留学生的“把”字句偏误形式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像”作动词时,主要表比喻和比较。它在汉语中的实际用法较为复杂,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偏误。基于配价理论,本文具体辨析“像”的用法,试图归纳不同语义类型“像”的配价类型和格式,参照格语法理论探讨其深层语义的表达模式。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对留学生使用“像”字句时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总结其偏误类型和偏误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希望能够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像”字句。  相似文献   

18.
李姝 《成人教育》2007,(3):83-84
该文首先从汉语本体研究的角度全面考察了同义词“常常”“常”的分布情况,并找到了区别这组同义词的形式标记;接着对不同年级越南留学生“常常”“常”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归纳了偏误的类型。文章认为:从习得顺序的角度来看,“常常”的习得早于“常”,造成偏误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不当和教材编写太过简单。  相似文献   

19.
日本学生学习汉语介词“对”、“给”的偏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介词“对”、“给”使用条件的区别以及日语格助词“に”与介词对、给的关系两方面对日本学生学习介词“对”、“给”时的偏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对中亚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中亚留学生在学习与使用汉语常用否定结构时常常会出现“不”和“没有”的混用、否定句语序不当、否定句中成分多余或残缺等一系列的偏误。通过结合中介语理论分析,母语的负迁移和学生所掌握的目的语知识的限制是造成偏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