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张羽 《文教资料》2012,(14):45-46
副词"就"是现代汉语中一个灵活多变的词语,其语义确定有很高的复杂度,语义的双指决定了语用上的歧义。通过具体分析"就"的语义指向,对其造成的语用歧义可通过焦点重音原则、句式变换原则即替换、添加的方法及话题语境原则来消除,解决日常交际中的语用矛盾。  相似文献   

2.
限定副词“就”的语义指向及语句的语义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限定副词“就”在句法平面和语义平面上对限制对象的取向不一:在句法平面上只能后指;在语义平面上既可前指,也能后指。由于在不同的语境中“就”的语义指向会有偏移,就形成了语句的不同语义蕴含  相似文献   

3.
4.
限定副词“只”、“就”语义指向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和“就”是现代汉语中较活跃的两个限定副词,有时可以通用,但并非对等。二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只”的语义指向是单向的,只能后指不能前指;“就”的语义指向是双向的,既能前指也能后指。二、“只”的语义指向范围宽,“就”的语义指向范围窄  相似文献   

5.
"全"是汉语中一个常见的范围副词,主要从语义分析的角度出发,对范围副词"全"的语义指向以及被指对象的语义角色进行了分析,指出范围副词"全"的语义功能与语法功能并不一致,对方位副词"全"的语义指向进行了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也”的语言根据是“异中求同”,即表示两事相同,在句中没相同项的时候,句中某些句法成分必须能够附上或概括出“相同”义,得到相同项,“也”的语义指向是指“也”字句中其他成份有可能成为它的语义联系的对象以及指定并取用某个或某些个词的语义的指向的对象,语义指向主要表现为前指,反指,双指,全指,单向,双向等。  相似文献   

7.
“就”是现代汉语中较活跃的一个副词。本文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就”进行了分析。在句法平面上,限定副词“就”的主要功能是对其后的动词性成分起限制作用,有时也用在形容词性成分、体词性成分、分句前起限制作用。在语义平面上,限定副词“就”的语义既可前指,也可后指,且有时指向并不唯一,情况复杂。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中,“才”与“就”是使用频率很高,而又具有着复杂意义和用法的副词。有关副词“才”与“就”的研究很多,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才”与“就”在句法应用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其表义类型及结合功能两个方面去探讨、分析“才”与“就”在句法中的用法。“才”与“就”都属于主观性相当强的副词,具有基本相同的表义类型,但在具体的用法中,所表达的语义,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以时与量两种表义类型中存在着的差异最大。副词“才”与“就”都具有很强结合功能,但副词“才”在结合功能上更要优于副词“就”。  相似文献   

9.
常志伟 《天中学刊》2013,28(5):76-79
不过本是一个在线性序列上相连却不在同一句法层级上的跨层结构,不是一个否定副词,过是一个及物动词。不与过固化成副词的过程,是在后跟表示确定数量的词语中萌生、发展,在后跟约数短语中宣告完成的。语言表达者主观感情的不断凸显在不过固化成副词的过程中起着最根本的决定性作用,前后句法环境、韵律节奏的影响对副词不过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对作语气副词的“都”从语义、语用等方面进行探讨,指出:“都”强调的是某种情况的非寻常性,在句中有一定的强调范围和强调重心,其中强调重心总是在特定的语用层级中处于高层级上。“都”句带有预设,并使之常常有另一层隐含义。“都”作强调副词的语义是由作范围副词的意义逐渐虚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1.
英语国家学生副词"就"的偏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虚词是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的难点,副词“就”是其中的难点之一。本文拟在汉语本体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偏误分析等理论为依据,探究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学习副词“就”时的表现,以及学习策略一母语迁移、过度泛化等对学习者偏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7,(77):162-164
副词"就"作为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且义项繁多的一个副词,成为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难点。但在一些汉语教材中,对于副词"就"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且安排不够合理,以至于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和掌握。本文通过对副词"就"的习得及习得顺序调查,了解韩国留学生对副词"就"的习得情况,以及教材编排对学生习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存在两类表达语气义的副词:一类是“完全语气副词”,即语气义是副词本身表达出来的;另一类是“准语气副词”,语气义是副词与某一语义背景中的其他因素共同作用表达出来的。“还”是一个典型的准语气副词,本文分析并探究了它的语气义的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14.
李蒙 《考试周刊》2013,(29):89-89
汉语副词"再"和韩语副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频繁。由于两者都可以表示比较、持续、重复、添加等意义,两者的区别成为两种语言学习的一个难点。对两者的对比分析,将使学习者明确两者的区别,同时对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孙瑞 《语文知识》2012,(4):44-46
副词在和助词着在语法意义上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通之处表现为,它们拥有共同的语义特征——[+延续性]。相异之处表现为,它们存在两组对立的语义特征——[+事件判断]/[状态性质];[+存续性]/[+持续性]。副词在的语法意义可以界定为事件处于存续状态中;助词着的语法意义可以界定为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16.
“复(復)”本为动词“返还、返回”,受语义和句法的双重影响,它由动词虚化为累加副词。然而,它的语法化过程并未就此停止,两汉之际,受疑问代词“谁”“何”的组合影响,加之副词“又”的类推同化,“复”由累加副词再度虚化为一个语气副词。作为一个新兴的语气副词,“复”不仅用于疑问句中,表示反诘或疑问,同时也用于否定句或肯定句中,表示强调。不过,自从产生以后,语气副词“复”的虚化程度和使用频率并不太高,受同一形式的词尾“复”的冲击和制约,以及同一意义范畴内副词“又”“还”的排挤与压制,唐宋时期,“复”的使用已呈明显衰落趋势;元明时期,在语言文字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语气副词“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7.
语义指向分析理论可以对语法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陈书》中的范围副词数量庞大,研究《陈书》的范围副词的语义指向,可以更好地了解副词在句中和谓语以外的其它语法成分之间存在的语义联系,探讨其中存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兼语式、处置式中,"指宾"副词主要有两种排列方式:1.V1之前;2.V1之后、V2之前。从上古汉语至近代汉语,"指宾"副词序位变化的趋势是:从V1之前向V1之后、V2之前移动;引起这种变化的内因是V1的虚化,不担任句中主要谓语。这是汉语"事理常规语序"原则及副词"语义接近原则"的双重体现。"指宾"副词序位的调整与处置式的发展也有一定关联。副词的"隐性"位置研究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19.
当一个范围副词指向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成分时,歧义就有可能出现。论文讨论歧义出现的情况,认为可以利用语境、重音、变换分析、语义指向分析帮助消除歧义,同时认为范围副词的语义指向的倾向性有利于消除歧义。  相似文献   

20.
语气副词"可"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使用的高频词之一.本文运用语义指向分析的方法对语气副词"可"的义项在句子中的语义指向进行了多维模式的考察,找出了其义项之间的一些区别和联系,从而对"可"义项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最后,我们尝试对"可"的义项进行了合并整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