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欣怡  王为  韩静 《海外英语》2023,(6):199-201
近年来,中国文化融入西方电影成为热潮,Mulan作为此类电影典型代表引发热议。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发现影片之中存在一定的文化误读。而这种文化误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西方对于东方文化的想象,将主人公置于他们的文化背景中。调查结果也表明此种文化误读对本土观影者产生强烈的误导作用。因此,观影者必须保持警惕、理性面对,努力减少文化误读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100年前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西方人有机会发现东方。20世纪后期以来,先后有十几位东方作家获奖,体现了西方人对东方的主动发现和对东方文化的不断接受。东方诺贝尔文学现象具有文化方面的象征意义,获奖的东方作家大多具有民族自信与文化自觉,在创作和演讲中突出自己的民族身份和东方文化元素。同时,东方诺贝尔文学现象是东方文化百年发展历程的缩影,也是东方文化复兴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
文化或文明乃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文化较多的指人类的精神财富。文明更多的强调社会的进步状态。基本上与阶级社会的历史同义。作为历史文化概念,“西方文化”是随着西欧在15、16世纪的兴起而被逐渐强化和固定起来的。“西方文化”是相对于东方文化而言的,主要是指源自于希腊和罗马的欧美文化,是欧美地区的人民长期历史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误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误读是布鲁姆提出的“一切阅读都是误读”,狭义的误读是相对正读而言的,是运用不同的社会文化阐释体系对文本进行的不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误读和正读是客观存在的,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廓清误读与正读的关系,可以有效地避免对误读的概念泛化和消解。  相似文献   

5.
美国电影生态变迁中的中国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同义语,是美国和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最重要媒介,小小的荧屏也随着国际风云的变换而不断变迁。在历史上,好莱坞曾以其强烈的种族主义偏见和冷战政治色彩,扮演过“妖魔化”中国的急先锋。好莱坞银幕上的中国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它们跟两国之间关系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根本原因在于,在全球化的东西文化交流中,东西方文化地位的不平等,东方文化被认为是次等文化。西方经常虚拟出一个东方世界的形象,东方文化被误读。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好莱坞模式宣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及其所大力渲染的美国和西方的种种神话,积极主动地确定真正的现代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6.
误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误读是布鲁姆提出的"一切阅读都是误读",狭义的误读是相对正读而言的,是运用不同的社会文化阐释体系对文本进行的不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误读和正读是客观存在的,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廓清误读与正读的关系,可以有效地避免对误读的概念泛化和消解.  相似文献   

7.
司丽娜 《文教资料》2008,(28):235-237
自古以来,西方人对东方这片神奇的土地就充满好奇.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合作活动的日益频繁,东方文化逐渐对西方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结构形式到内容思想得到他们的接纳和肯定,褒扬与推崇,因此东方文化也开始频频出现在西方的电影中.然而,不同导演对东方文化的诠释存在着不同的方式,同一导演对东方文化不同支脉的理解程度不同也明显地表现在作品中.有的作品内涵与形式兼取,有的取形式而略内涵,有的作品中则同时存在着这两种形式,如影片<杀死比尔>.这些不同的作品形成了一种奇异缤纷的文化景观,因此研究西方电影中的东方文化也就变得意义重大且意味深长.本文以影片<杀死比尔>为例对此现象做一局部的分析.<杀死比尔>是昆汀·塔伦蒂诺继<落水狗>、<低俗小说>等一系列以暴力美学为主要看点作品之后的又一部暴力力作,与以往作品的不同之处是导演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东方文化: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本文着重分析<杀死比尔>中导演对东方文化的运用,以透视美国电影在对东方文化运用方面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8.
东西方批评策略的对比研究和文化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东西方文化中不同阶段不同对象的批评策略不同。对于青壮年,东方文化批评相对间接,“先扬后抑”,西方文化批评相对直接,“先抑后扬”;对于青少年,西方文化比较讲究策略,表扬为主,东方文化不太讲究策略,批评为主。批评策略的这些特征虽然与东西方文化的特质不同有关系,但是其根本的原因和考量于个体独立性:个体独立性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东西方两大文化集团的分水岭,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对于不同阶段不同对象施以不同批评策略的文化支撑;青少年和青壮年是人类身心发展的不同时期和群体,东西方文化对于这两个社会阶段看重的分别是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培养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关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长期以来无论在思想界还是在学术界,都是一个引起广泛争论且至今尚无定论的话题。有学者认为,东方文化是落后文化,应该向西方乞灵;有学者认为西方文化已完成它的使命,现在是东方文化发挥其作用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交流既是打破本土文化封闭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发文化形象误读的重要途径。回顾西方文化视野内中国形象镜像变形和意义重构的轨迹有助于我们考察关于中国形象的误读现象问题。这种误读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三个原因:(1)西方按照自身社会演变和发展需要来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2)中国文化信息传播者因其客观条件和主体需要而造成报导与著述方面的某些误差;(3)为了建立各自思想理论体系的需要而对中国文化形象任意取舍。我们只有把西方对中国形象的误读放在其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客观分析,才能找到问题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裔作家黄哲伦的《蝴蝶君》以现实中真实发生的案件为创作背景,结合作曲家普契尼的著名歌剧《蝴蝶夫人》,用细腻的笔触和繁杂的叙述将现实与虚构、事实与想象杂糅,讲述了法国外交官伽里玛和中国京剧演员宋丽玲爱恨交织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以茶开始,背后却反映了西方男性对东方文化的幻想和自身所惯有的后殖民傲慢而导致的文化移情及文化误读。  相似文献   

12.
西方对中国的观察报道,经历过"克里姆林官学"到猎奇阶段后,以日本、美国、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媒体,今日对中国社会的观察记录,往往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国内同行。今天的世界对中国有多少误读,或误读有多深,也许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误读。  相似文献   

13.
西方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后现代艺术新的形式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流派 ,近一个世纪来广泛流行。表现主义自身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它对东方文化禅宗思想的钟情 ,对中国书法的崇敬 ,以及对中国书画传统形式的运用 ,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它是一种极好的创新。也使我们认知 ,反传统对本民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创新。继承传统对异国他乡而言 ,则必然也是一种创新。以下笔者就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表现主义绘画中的影响与运用作一个简述。进入 2 0世纪后 ,中国的禅宗在西方艺术家中流行 ,画家们开始直觉地探讨与东方智慧所结合的某些观念。西方国家开始模糊地…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中国、印度、日本文化在 2 0世纪复兴成就的描述 ,证明亚洲的崛起是 2 0世纪国际政治史、世界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显示了古老东方文化在回应西方文化挑战时实现创造性演变的力量 ,也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现实的范例  相似文献   

15.
文化传播中因文化过滤的原因往往会造成文化误读,它是因为发送者文化损耗和接受者文化渗透所造成的。文学在文化传播中的误读就更为明显,既有“见仁见智”的积极性误读,又有理解偏差而造成的消极性误读。但从本质而言,都应是阅读者的积极主动阅读所致,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批评的主体性,具有再创造和文化过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东西方文化对话和交流的广度、深度上,都取得了空前的进步。既没有了纯粹的西方文化,也没有了纯正的东方文化;西方是世界的西方。东方也是世界的东方。既有东方文化的西方化,也有西方文化的东方化,东西方文化在碰撞、冲突中寻求着对话、融合,在引进、借鉴中进行着批判、排斥。在共同性中寻找着差异性,在差异性中寻找着共同性。  相似文献   

17.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从发展历程上看,巴特"作者之死"理论扫清了"作者权威"的障碍,向合法误读迈出了第一步;布鲁姆首先提出"误读"术语,把它作为作家克服"影响的焦虑"的策略,而后扩大到阅读领域,提出"一切阅读皆误读";德里达、德·曼、米勒等人则从语言修辞的角度深化了误读理论,把误读作为解构式的修辞阅读来加以倡导;德里达文学批评中的泛文化色彩、米勒把解构批评运用于文化研究的自觉努力,共同推动着误读理论向文化批评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5,(59):21-22
无论是在东方文化里还是在西方文化中,"理智"与"情感"都是被赋予生命化的概念与符号,都会不断被人们探讨与诠释。著名导演李安将简·奥斯汀的著作《理智与情感》搬上大银幕,并将这两个生命元素"理性"与"感性"阐释普世性与全球性,并成功融合东西方两种文化,将其的碰撞化解成最绚丽的花火。同时又一次向西方世界诠释他的华人身份,以独有的"中国式"文化赢得西方对东方文化的回流与认同。  相似文献   

19.
西晋一郎是近代日本思想史上力图将儒学与西方近代思想相互融通且归宗于儒的典型,他运用西方思想来解释中国儒学所作出的努力,对思考儒学的现代意义也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但是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终究是为日本近代的国民道德建设服务的,从整体上而言,不能不说最终沦为了近代日本天皇制意识形态的一个注脚。  相似文献   

20.
杨生龙 《文教资料》2013,(20):64-65
东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文章从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入手,提出东方重整体,西方重个体的观点,并对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代表文化中国文化作比较,针对东西方文化差异下的儒家文化展开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