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趋向动词“起来”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语法化过程,从一个实词逐渐虚化为现代汉语中表示动词或形容词时体的重要标记。“起来”的语法化既是实词虚化的过程,也是“起来”与其它语言单位组合不断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汉语实词虚化、语法化研究对现代语法化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为汉语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走到了国际语言学界学术研究的前沿.  相似文献   

3.
汉语实词虚化、语法化研究对现代语法化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为汉语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走到了国际语言学界学术研究的前沿.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众多学者对汉语介词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试图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进行浅析,从四个方面了解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研究历程:(一)实词虚化的过程;(二)介词语法化的句法环境;(三)介词语法化的语义条件;(四)介词语法化的宾语扩充。  相似文献   

5.
副词“白”的语法化及动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是自主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一种语言现象,主要包括实词虚化、句法化和词汇化三种现象。文章把现代汉语中具有否定性和情态性副词"白"作为研究对象,从汉语史的角度在历时平面上描述"白"由实词虚化成否定副词"白"和情态性副词"白"的整个语法化过程,并从语义、语用方面分析了它语法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中的“了”“着”和“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1 “了”和“着”是现代汉语中用得非常广泛的两个词尾,是现代汉语动词的形态标志之一。从汉语语法史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是由动河虚化而来的,符合汉语实词虚化的规律。关于它的虚化过程,前人作过很多研究,  相似文献   

7.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意义虚化,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这一过程或现象.汉语语言学界将它称为"实词虚化".因为几乎所有的介词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所以本文着重分析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英汉介词的语法化及其进一步语法化过程,并指出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汉语语法化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而对某一地域内或某一方言的词汇的语法化研究则较少。毕节方言中部分词语的虚化,反映了毕节方言与中古汉语之间的联系,也是汉语实词虚化这一总体趋势的佐证。毕节方言词语法化的倾向,既是词义和语法变化,也是人们认知方式变化的过程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语法化问题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问题。本文从语法化中最普遍的实词虚化的角度对"在"何时从实词转变为介词并开始普遍使用作了大致的描述。研究实词是如何转变为虚词对于我们了解古代词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附着化是一个实词演化为附着形式的过程,英语的助动缩略形式"ll"和汉语复数标记"们"都是由实词逐渐虚化为附着成分的.论文尝试运用语法化的理论,解释 "'ll"在句法形态层面上引起的"不一致"现象和"们"的"语法词缀"说所遇到的困难 ,通过对比影响二者附着化的相关因素来分析各自的语法化特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从"儿"语素的发展历史来看,"儿"最初为实词,是词根语素,后来衍化出附加语素(后缀)"儿"。文章结合对河南光山方言儿化现象的分析,认为汉语儿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非是受了北方阿尔泰语系诸语言卷舌音的影响,而是汉语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儿"由实词虚化为意义宽泛空灵的后缀,后缀"儿"语义的虚化伴随着语法功能的泛化,带来了语音的弱化,甚而黏附于前一音节并与之融合,汉语儿化现象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12.
语法化主要指一个普通实词逐渐失去独立性演变为语法标记的过程,其中词义和句法结构的演变是汉语实词语法化的两个基本条件.“得”在词义演变上经历了由具体动作义到抽象的实现、得逞义,再到表可能义,直至意义完全虚化等一系列过程;在句法上经历了由作谓语中心的核心动词或次要动词,到作状语的助动词,以及演化为一个结构助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词汇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汉语词汇语法化的演变使汉语中产生了一批在语言表达中不可或缺的虚词。“不成”是近代汉语中新兴的一个语言成分,其最初由偏正词组演变为表反诘的副词,又进一步演变为语气助词。①本文拟就其由词汇成分演变为语法成分这一语法化现象作一些考察和探讨。一、第一次语法化——由偏正词组到反诘副词  虚词一般是由实词转变来的,复音虚词的形成也多与实词的虚化有密切的关系。从汉语典籍记载的语言事实来看,“不成”在唐代以前尚是一个松散的偏正结构,表示各种否定的动作和状态。如:…  相似文献   

14.
汉语虚词往往由实词虚化而来,复音词往往由词组转化而来。双音节副词"时常"的形成是一个涉及到词义的虚化,也涉及词组虚化为词的语法化过程。"时""常"在各自的语义发展中分别获得了"经常"义,在汉语复音化的推动下,"时"与"常"在频繁的语境共现中发生了重新分析。在唐代,"时常"开始作为一个表"经常"义的同义联合复音词出现,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5.
汉语助动词语法化的特点与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助动词的语法化不同于一般的实词虚化,它只是语义由具体变得抽象,既没有失去独立运用的能力也没有造成语音形式的弱化,但在语法化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助动词语法化的原因从认知的角度看是认知域的转移.同时也与语法结构的重新组合和类推有关。  相似文献   

16.
关中方言的副词体系呈现出个性鲜明的语法特色。关中方言中存在一些共同语所没有的副词,它们有特殊的语法功能和独特的表达效果。分析其来源,可以发现它们是汉语实词词义虚化的结果,其词义在演变的过程中留下不同于共同语的历史轨迹。这些方言中频频使用、特色鲜明的副词是构成关中方言地域性特征和独特魅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人称代词“你”、“他”的虚化可按其虚化程度分为三类:“你”、“他”的活用;“你”、“他”的虚指和“他”成为指称标记。这实际上是一个由实词到虚词再到只有语用功能的附着形式的语法化过程。它遵循语法化的渐变性、单向性、并存性原则,体现了现代汉语口语中人称代词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18.
附着化是一个实词演化为附着形式的过程,英语的助动缩略形式“Ⅱ”和汉语复数标记“们”都是由实词逐渐虚化为附着成分的。论文尝试运用语法化的理论,解释“'Ⅱ”在句法形态层面上引起的“不一致”现象和“们”的“语法词缀”说所遇到的困难,通过对比影响二者附着化的相关因素来分析各自的语法化特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语法化是现代汉语中实词演化为虚词的一种重要途径。给作为语法化的典型代表,从动词向介词、助词发展,处于未完成且同时具有几种词性的状态,我们试从各个共时平面对其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20.
“即”的语义分化及语法功能历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是伴随着词义分化的渐变过程,每个实词的虚化都有它们各自的历程.通过对"即"的词汇语义和句法环境的历时考察,证实"即"字在历史的发展中其词义和用法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其虚化的过程为由最早的表示靠近之义发展引申,逐步演变为现在主要用来表示解释,还形成"即使……也"这一重要的关联词语,这是一个语义分化和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