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以2009-2019年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高管海外经历多元化程度是否会影响企业研发投入决策,并进一步分析企业不同研发强度和股权集中度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在国籍维度上,高管团队海外经历多元化与企业研发投入呈倒"U"形关系,高管团队在一定范围的海外经历多元化有利于企业研发投入的提高;研发强度高的企业,高管团队海外经历多元化对研发投入的正向和负向影响都被强化;而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高管团队海外经历多元化对研发投入的正向和负向影响都被弱化.建议政府继续加强制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完善体制机制,企业搭建合理而具有多元化海外经历的高管团队结构、形成持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海外子公司实施逆向知识转移,对母公司获取知识资源,提升竞争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中国跨国公司的132家海外子公司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检验假设模型,以探究海外子公司自主权,对其逆向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海外子公司自主权与逆向知识转移、逆向市场知识转移、逆向技术知识转移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自主权与逆向管理知识转移之间的倒U型关系不显著;母公司吸收能力能够负向显著调节自主权与逆向管理知识转移间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赋予海外子公司适度的自主权,有助于实现逆向知识转移,但自主权过多会出现“过犹不及”现象。  相似文献   

3.
研发国际化是企业实现国际化扩张和全球创新网络布局的重要战略决策。作为新兴经济体,中国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研发国际化获取东道国先进的技术经验和知识,进而实现东道国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的逆向知识转移。通过区分研发国际化广度和研发国际化深度两个战略维度,基于组织学习视角,利用2009—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分析了研发国际化对母公司绿色创新的影响,进一步检验了东道国制度环境和企业知识搜索节奏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发现:(1)随着研发国际化广度和深度进程的强化,企业在母公司表现出更积极的绿色创新;(2)东道国制度环境削弱了研发国际化广度和母公司绿色创新的正向关系,而对研发国际化深度和母公司绿色创新的正向关系具有强化作用;(3)知识搜索节奏对于研发国际化深度和母公司绿色创新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知识距离作为制度距离一个新近被关注的维度,是影响企业海外并购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于试图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战略性资产以提升创新能力的中国企业而言。但已有研究却并未就知识距离与企业海外并购创新绩效的关系达成一致结论。基于知识距离的产生源头—国家制度中的国家创新系统这一视角,结合中国企业实践的新特征,采用制度理论视角,以2008—2017年中国A股上市制造企业为样本,使用PSM-DID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国家间知识距离对并购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进一步地,考察了企业技术知识结构(即技术多元化和技术专业化程度)和知识存量(即吸收能力)对该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并购企业的技术多元化程度会加深该负向影响,而其技术专业化程度和吸收能力则能减弱该影响。同时,知识距离与并购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在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内存在异质性:相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知识距离对国有企业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更强。  相似文献   

5.
本文指出技术多元化影响企业绩效的两种作用机制:范围经济视角和协调成本视角,而技术多元化如何影响企业绩效取决于何种机制起了决定性作用,并且检验了内部可投入资源、外部经济环境动态性及中国特色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采用创业板286家上市公司2009—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论表明,可投入资源限制负向调节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经济环境动态性负向调节而制度环境正向调节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环境动态性负向调节而制度环境正向调节可投入资源限制对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负向影响;企业在实施技术多元化战略、获取竞争优势时必须注重内部资源投入和外部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4-2014年中国企业有海外研发投资项目的 79个国家为样本,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东道国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对中国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区位选择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而研发人员成本有着显著的消极影响。而东道国的制度质量在其中起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随着东道国制度质量的上升,市场需求、技术水平与区位选择之间的正向关系在加强,研发人员成本与区位选择之间负向关系在减弱。最后对中国企业在海外研发投资进行区位选择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企业不断加大国际化力度的背景下,探索中国企业海外研发投资的进入模式与海外子公司研发强度的关系,并通过四个中国海外投资公司的跨案例进行探索性分析。研究表明:中国企业不同的海外进入模式、母公司和海外子公司的研发能力差异性对海外研发强度有着不同的影响。基于此论文提出了相关的基本命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管制制度落差与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之间的关系,着重对比了管制制度顺差与逆差对企业进入模式决策的不同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东道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与制度落差的交互作用对企业海外进入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东道国管制制度水平低于中国时,随着制度距离的增大,企业更倾向于采取合资进入模式;当东道国管制制度水平高于中国时,随着制度距离的增大,企业更倾向于采取独资进入模式。研究同时表明,东道国市场开放程度对以上两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海外研发主要包括“开发利用型”和“探索学习型”这两种类型,并且已有的研究多关注于发达经济体研发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对于新兴经济体研发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关注较少。本文利用2002-2014年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35个国家参与研发活动企业的数据,基于负二项回归面板模型,考察了国家距离对我国企业“开发利用型”海外研发区位选择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制度距离、经济距离与海外研发区位存在倒U型关系,而文化距离、地理距离分别与海外研发区位呈负向和正向关系;2002-2008年之前,文化距离、地理距离与海外研发投资区位呈正U型关系,制度距离与海外研发区位呈正向关系;2008年以后,文化距离、制度距离、经济距离均与海外研发区位存在倒U型关系,地理距离与海外研发区位呈负向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以中国上市公司在2007-2016年间进行的跨国并购为样本,研究了CEO过度自信这一特征对股权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此外,由于公司规模的异质性会影响管理者在公司中的话语权,因此又进一步分析了公司规模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显示,CEO过度自信与跨国公司的股权进入模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在跨国并购活动中,相对于非过度自信的CEO,过度自信的CEO更倾向于选择具有较高风险性的多数股权进入模式进入海外市场;公司规模与股权进入模式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正,但这种正相关性并不显著,表明公司规模这一变量本身对跨国公司在跨国并购中的股权进入模式选择的正向影响并不明显;然而,研究发现,公司规模与CEO过度自信的交互项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与股权进入模式负相关,表明公司规模弱化了CEO过度自信与股权进入模式的相关关系。文章分析结果表明,CEO自身心理特征会影响其战略倾向与风险偏好,进而影响公司的战略决策,公司在实际治理中要注意对CEO权利的制约与分散。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制度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点,通过对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运行模式的对比研究,分析环境制度设计的差异性。结合循环经济环境制度设计的国际比较研究,探索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制度创新,通过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技术标准、环境会计核算以及环境经济激励等制度设计,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2.
制度质量、制度距离与中国智力回流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家云  李淑云  李平 《科学学研究》2013,31(3):350-357,385
随着中国智力回流规模的迅速扩大,制度因素对智力回流的影响问题逐渐得到重视。本文将制度因素纳入传统智力回流动机理论的分析框架,利用中国与64个国家和地区1992-2010年的智力回流数据,研究东道国制度质量、东道国与中国之间的制度距离等因素对中国智力回流动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度因素是阻碍中国智力回流的重要动机,不同发展水平东道国的制度质量对中国智力回流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中国智力回流存在明显的制度距离逃离现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制度、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对中国智力回流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则不显著。加强并完善国内人才制度建设对中国吸引海外国人回国及人才国际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现代经济增长:一个制度作为内生变量的模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红  唐元虎 《预测》2001,20(1):24-28
在以往经济增长模型中,经济学家主要是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三方面去研究的。随着经济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仅有这三大要素是不够的。新制度经济学以强有力的证据向人们表明,制度对于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在以往对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出发,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制度并将其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力求全面反映经济增长,并揭示制度创新与长期经济稳定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制度的角度分析了税收对我国东西部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资源税率、税收返还和税收优惠这三项税收制度不仅没有起到缩小东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还进一步拉大了地区间收入差距。利用制度变迁理论进一步分析得出,我国东西部地区间收入差距不仅仅是税收问题,其背后还与经济体制变迁、发展战略选择和民主化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15.
许晓冰  刘冬华  胡莲 《科学学研究》2006,24(Z2):648-653
简述制度创新的基本理论,分析制度创新的意义和内涵,总结制度创新滞后的两种表现形式,最后从制度的特征、过程及环境三方面探讨制度创新滞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分析了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和韩国等国政府对国立科研机构的主要治理模式、国立科研机构改革发展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等。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我国国立科研机构改革的4点启示与建议: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国立科研机构战略定位与使命;以科学的分类管理模式监管不同类型国立科研机构;以长期稳定支持经费为主导配置经济资源;以人才管理制度创新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与竞争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行为控制的制度设计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行之有效的制度,但是目前制度设计的不成熟、不完善使得许多制度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制度设计的技术层面展开探讨,首先对制度中人的行为做了假定,然后对制度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将行为控制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制度的设计中,尝试借助行为控制技术来设计出更加有效的制度。最后,本文给出了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在演化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协同演化概念,梳理协同演化理论的发展脉络,在协同演化框架下分析技术与制度的关系,认为二者既不是单向决定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相互决定关系,而是一种协同演化.以工业革命中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为案例,讨论了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和制度的协同演化过程与机制,认为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和制度协同演化的结果,最后给出若干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对2014年264家上市公司的企业"漂绿"现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方国企比央企更有"漂绿"的可能;绩效差的民企比绩效好的民企更可能"漂绿";民企和国企的"漂绿"没有太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简要回顾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历程的基础上,从改革背景、改革目的、改革路径和特征、改革趋势等方面对30余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比较,为进一步促进科技成为文化发展、创新、繁荣的重要引擎和支撑力,探索二者有机结合的体制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