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教育是怎样起源的?许多学者作过探讨。恩格斯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科学论断,指明了人类的一切都起源于劳动。教育自然也应包括在内。恩格斯还说,“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这就意味着“人用手把第一块石头做成刀子”的时候,劳动就开始了,同时也就开始了传授劳动经验的教育活动。五十万年以前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群——北京猿人,几十人为一群住在山洞里。他们已能制造粗  相似文献   

2.
劳动创造了人;而人为了交流、传授和发展劳动的经验;教育也就产生了。可见,教育是劳动的产物,原来就是为劳动力的再生产服务的。但是,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人剥削人的现象,并因而形成了阶级;劳动的正常性就受到破坏,有了“劳心”“劳力”之分;而教育也变成专为掌握政权的剥削者阶级服务的一种工具,从此和直接生产的体力劳动者绝缘。从奴隶社会直到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各时期的统冶者,奴隶主、封建领主、地主以至资本家;都依靠剥削而过着优裕的生活。他们只需要学会怎样奴役和镇压劳动人民的所谓“治人之道”;并不需要懂得从事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因而,阶级社会各时期的教育,虽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一定的变革,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不同程度上脱离生产劳动。中国封建时代的大教  相似文献   

3.
论教育起源于劳动的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在我国被普遍承认已四十余年。这个观点对教育的社会性作了肯定,无疑是有其理论建设意义的。但是,目前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这种笼统的概念化的说明。稍加深究,便觉得这种说法含糊。首先,说教育起源于劳动,其立足点全在于劳动经验的“传递”。例如:“制造工具并在集体中参加生产劳动,一定要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掌握生产知识技能的。由于这些品质都不是从儿童天赋中自然成长起来的,是须从学习中获得的。原始的人类遂有目的,有意识地向青年一代传授生产斗争经验。……”无论“起源于生产劳动与生活的需要”也好,或“起源于非生物经验的传递”也好,都是起源于“经验传递”。但是,教育本身便是以“经验传递”为显著特征的。因此,说教育起源于劳动无异于说教育起源于教育。其次,教育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是性质迥异的两个问题,但起源都归结为一。人类起源于劳动,音乐、审美、教育……等等起源于劳动。可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都带特殊性。”不同的事物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起源。那么,教育的特殊起源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4.
人类最早的教育是传递生产劳动和生活经验技能的教育,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但是,最早的教育并不需要教师。人们都是在劳动和生活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和掌握技能的,即便得到指点传授,那也是随机和随意的。只有集中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才需要教师,尤其是专职教师。“师  相似文献   

5.
一提到教育,我们往往会下意识地首先想到学校,认为那是学校的事。其实教育与学校并不是同时出现,教育要比学校出现得早。原始社会就有了教育,但是学校却是到了奴隶社会才出现的。教育起源于劳动,它是为了适应传授和学习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经验而生成的。与过去的历史相比,现代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教育并不能与生活分离,所以教育也就不能完全是学校的事情,它体现在每一时,第一事。饭,每个正常人都要听吃的,但是做饭的过程却并不是那么简单,这需要多种的能力,它是一个把书本知识变为能力的过程。我们的孩子对这件工作了…  相似文献   

6.
一、技术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中心技术是指一种专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技术由多个要素构成:首先,技术具有明确的预定目标,其次,技术表现为一种“手段”,即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物质设备等“硬件”,或者是一种“方法”,即一定的知识、经验、技能和组织形式等“软件”;另外,技术是成套的知识体系,技术的实现是通过广泛的“社会协作”完成的。技术的产生有3个渠道:第一条渠道是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技术源…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表示人对自然界的关系,是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有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做为生产力的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使用生产工具来进行物质生产的人。不具备上述条件,因而不能参加生产或不参加生产的人,不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劳动者是构成生产力的首要的和具有最终决定作用的要素。肯定人是决定因素,并不是说,不要任何条件,人们就能凭空生产出物质财富来,更不是忽视或贬低生产力的其他要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教育理论中的一根本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林彪、“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把这个理论问题搞得非常混乱。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被认为是对教育的本质的“经典”概括。其实,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本质原理的歪曲和篡改。第一,教育是在劳动生产中产生的,是培养年青一代的永恒的社会现象。它的根本职能首先是向下一代传授劳动生产的经验和知识。在原始公社制度下,人们在劳动过程中逐步学会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逐步积累了一些关于劳动生产的经验和知识。年青一代必须向年长的一辈学习这些经验和知识,而年长的一辈也必须将这些知识传授给他们,才能使社会生  相似文献   

9.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归根到底是由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来决定的,而生产力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形式,亦即不能离开生产关系而存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同时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作用和影响。这里谈的是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主要包括生产工具和有一定劳动技能,会使用生产工具的人。生产力所以具有革命性和活动性,是因为人们为了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便去不断地改善生产工具,提高生产力。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特性     
人们对于教育的特点可以说上十条,百条。我们在这里也说上一条。许多人说教育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生产”的对象是人,而工厂或农村生产的对象是产品,是稻米、大豆或者彩电、冰箱之类。或者说,各自的产品不同。然而,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呢?不就是对象或产品不同吗?不也同样是生产、是工作吗?似乎也同。所以,这种说法似乎还不那样透彻,似乎还可有进一步的探讨。教师劳动的对象或“产品”是人,工人农民劳动的产品是物,一则为人,一则为物。物是完全被劳动者所决定的,而人则不完全被劳动者所决定。这还不够,人,学生,“产品”,他本身还参与劳动过…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也许有人会不加思索地说,这有现成的结论:“教育是适应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第1页),当然也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发展的。如果认为这种回答是对的话,那么,“适应这种需要”便可看成既是“发生”的成因,又是‘‘发展”的成因,“发生”和“发展”这两个不同概念在这里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可  相似文献   

12.
建筑是人类最迫切的需要之一,因为房屋永远是他们所不可缺少的。“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官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等等都说明,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需要有一定的场所,来抵抗自然现象和虫兽的侵袭,保存生产工具,贮藏劳动成果,休息消除疲劳,抚养教育子女以及利用它来进行生产、劳动和政治、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社会活动。而这些活动,除了人们物质方面的要求外,还有人们在精神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党和国家作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振兴经济,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责任。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而当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真正实行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时候,产出的不仅是人才,还有人才所创造的财富。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出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根据社会生产和劳动分工的学说,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分析,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大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断定:“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马克思的论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中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出生产力”的理论基础。 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出生产力”的思想。他于1897年在《民粹主  相似文献   

14.
教育文摘     
一、教育是改善生产力要素的媒介手段.生产力有四个内在源泉,即劳动力、科学力、自然力和要素组合力,而教育则是一种与生产力诸要素,特别是与劳动力和科学力密切联系的媒介因素,是改善生产力要素的媒介手段.二、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职能,并且扩大为包括各级各类人才在内的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能力的再生产.现代教育促进经济增长功能的递增,则正是教育通过“生产”现代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各种劳动能力而发生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一、引论“教育是培养上的一种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须手段”,社会依靠教育这一手段不断地培养造就自己所需要的人,这些经过教育加工的人重新归入社会以后,着力解决社会存在的各种各样问题,并把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以知识的形式重新注入教育,由此形成了社会——教育——社会的知识经验的循环流动,并在历史的演进中结晶为一种为大家所接受和习惯的经典模式。一旦教育不能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人时,人们就开始  相似文献   

16.
一、生产力中“人的因素第一”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它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由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要素构成。在这三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因素。这是因为,(1)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生产力构成中“物”的要素,大多是人们过去劳动的产物,是死的劳动。这些死的劳动只有同作为活劳动的劳动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真正的生产力。任何先进的设备,如果没有劳动者掌握和发动,也不过是一堆不起作用的废物;(2)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生产中的作用,不仅离不开劳动者,而且还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智力、文化知识、劳动经验和技术熟练程度等等,取决于他们发挥自身潜在本领的积极性;(3)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无论在生产力中占有  相似文献   

17.
<正>劳动技术教育是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并向学生传授现代化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劳动技术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习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在整体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内容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劳动技术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经典学家都做了精辟的论述。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个强大力量,既能改造社会关系,又能改造  相似文献   

18.
一教育与经济的联系方式是指教育与经济之间相互制约的具体方法和表现形式。教育与经济发生联系是通过劳动力这个中间环节实现的。因为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社会生产力中最为首要的能动的要素,而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我们把这种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事实也是如此,人在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即实际生产劳动过程中,总是将脑力和体力结合起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经济效益是指在从社会的角度观察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量同劳动成果的比较。教育不直接生产可以交换的物质产品,也不能直接补偿投入生产的资金,但它同样有社会经济效益问题。马克思说:“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教育既然是生产劳动能力的,那么就有从教育的  相似文献   

20.
劳动、教育是人类社会不可失之须叟的两类基本现象,二者紧密相联。教育离不开劳动,劳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场所,与劳动的教育价值自然关系更加密切。视劳动为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以实现劳动的教育价值为指南组织实施好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劳动,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题中应有之义。一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人类为了获取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必须劳动。无论哪一个人,除非他坐享别人的劳动果实,那怕要满足自已缩减到最低限度的需要,都必须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