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942年整风运动以后,我调到延安《边区群众报》工作(《边区群众报》是以陕甘宁边区的基层干部为读者对象的通俗报纸)。当时《边区群众报》不但因为内容好很受读者欢迎,而且因为它在增产节约运动中有突出的成绩受到上级领导机关的表扬。陕甘宁边区的物质条件本来就很差,而在国民党反动派经济封锁下就更差。为了战胜困难,党中央和毛主席在1942年提出了开展轰轰烈烈的增产节约运动的号召。我们《边区群众报》也行动起来,一方面大搞生产,一方面从小处着手注意节约,做到“点滴不漏”。在节约方面,有几件小事使我终身难忘。编辑部办公用品消耗最多的就是毛笔和纸张。我  相似文献   

2.
3.
《今传媒》1997,(12)
一桩不可忽视的小事文\湖北·张赫玲7月18日的《新闻出版报》发表了江苏一位通讯员写的《自由谈》,文中提到《中国地市报人》杂志给作者寄用稿通知单一事。这桩小事我们虽然做了几年,可过去想得不多,只觉得用了人家的稿儿,就应该先让人家知道罢了。读了这篇《自由...  相似文献   

4.
一桩不可忽略的小事张赫玲我们的报刊在稿件安排停当后,是否应该给作者寄用稿通知单,让他在看到报刊以前,先来个“早知道”?报刊出版后是否应该立即给作者寄样报样刊,满足其先睹为快的“心理需求”?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因为这是报刊编者充分尊重作者的表现,利于在编...  相似文献   

5.
作为报纸编辑,每当自己编的稿件见报后,发现了语病或错别字,心中总感到内疚,感到对不起作者,对不起读者。从事党的新闻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已故的孙俊宏同志,在这方面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孙俊宏原是蚌埠市京剧团的司鼓。由于排戏的需要,他身上总带一本《新华字典》,以矫正演员不规范的发音。天长日久,他翻碎的《新华字典》就有二十来本。他退休以后,《滁州报》和《艺谭》编辑部  相似文献   

6.
作为报纸编辑,每当自己编的稿件见报后,发现了语病或错别字,心中总感到内疚,感到对不起作者,对不起读者。从事党的新闻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已故的孙俊宏同志,在这方面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孙俊宏原是蚌埠市京剧团的司鼓。由于排  相似文献   

7.
1988年10月,从部队离休回来的李泰昌老人,担任了我校的校外辅导员.一次闲聊时,李泰昌同志告诉我:3个工商管理人员,在大街上强行要买一位乡下小孩拉的羊,小孩不从,这3人要动手打人,恰在这时李泰昌同志路过,他毅然上前阻止了这起违法事件.当时,我意识到抓住了一件好新闻,几经采访,以第三人称写了一篇赞扬性新闻故事,经李泰昌同志过目后,投出半月不见音讯.我  相似文献   

8.
刘学洙 《新闻窗》2005,(2):20-21
今年初,胡锦涛同志又一次视察贵州,对贵外工作作了极为重要的指示。在学习胡锦涛同志讲话的过程中,我不由想到胡锦涛同志在贵州主持工作时,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这里记述的是一件令我难忘的往事。  相似文献   

9.
我特别喜欢读书、藏书,但图书出版上的一些小事,却往往影响读书和藏书兴趣,这小事有三: 一、序言过长。时下有的书序言越拉越长,大有喧宾夺主之势。许多书根本没必要加序言,  相似文献   

10.
11.
调到报社工作,使我想起了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期间和上级党报编辑交往的几件小事,兹录于后,或许对我们从事基层党报编辑工作的同志能有所启示。1998年下半年,我写了一篇评论《首先监督我》,斗胆寄给了《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栏目。“人民论坛”是《人民日报》的名牌栏目,选稿标准较高,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向这个栏目投稿。没想到稿子寄出不久即被采用,随即又被发行量较大的《报刊文摘》在  相似文献   

12.
窗口小事     
人们通常将利用档案的接待室比喻为档案馆(室)的窗口,在窗口工作的这么多年,常常有许许多多的事令我惊叹不已,小小的窗口就像身处的这个大世界一样丰富多彩.一份在我看来十分枯燥的文件,往往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待遇甚至一生的命运;一堆发黄的案卷,往往可以成为一份重量级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3.
索引小事     
大陆出版物的繁杂与众多,是前无古人的。就中的确不乏好书,值得翻检。要说目前“无书可读”,委实说不过去。不过,量的增长远过于质的提高,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相似文献   

14.
窗口小事     
人们通常将利用档案的接待室比喻为档案馆(室)的窗口,在窗口工作的这么多年,常常有许许多多的事令我惊叹不已,小小的窗口就像身处的这个大世界一样丰富多彩.一份在我看来十分枯燥的文件,往往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待遇甚至一生的命运;一堆发黄的案卷,往往可以成为一份重量级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5.
并非小事     
某报有一篇报道,题目是《一个士兵与一座金矿》,由两位作者署名。这篇报道的结尾处写道:采访结束,再次看了看这位曾被“埋”在金矿之中的普通士兵,“我想,泰戈尔说得好……”明明是两位作者合写的报道,作者怎么成了“我”?读者应该把这个“我”看成两位作者中的哪一位呢?有一些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的报道或特约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的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记者看到”、“记者发现”这样的字眼。读者读这样的报道时,难道会对那位在稿件上署了名的通讯员视而不见吗?这问题其实好解决。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合写报道,若文中需要作者出现,…  相似文献   

16.
并非小事     
一稿两投,文章名家自不屑为,严肃的作者也不肯干。但是,目前在一些业余作者中,一稿两投甚至多投的现象,却颇流行。据说是为了防止编辑犯“官僚主义”。事情该怎么看?常见报刊编辑和工人们费劲地编排出一篇可用之稿后,发现别家报刊已登出来了,于是不得不又忙着拆活,倒版,大家一番辛苦白费,都觉得“受了捉弄”。又见有的文章,别的报刊虽已登出,但编者疏于查看,造成重登,“吃了别人嚼过的馍”,人们也不舒心。因此,我想之又想,得出结论:还是要反对一稿两投。两投、多投成风,流弊良多,绝非“文坛盛事”。就在不久前,有位朋友写的文章,两家一小一大的报纸先后刊登,一字不差。莫非他也在搞一稿两投?我当面提出质询。他叫苦不迭,赶忙解释:“我只给了小报,没往大报投。大报登了又不说明是转载,可冤枉我了!”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编辑工作是枯燥的,整天就是组稿、审稿、加工、校对、复核这些事情,还要把差错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期刊还得按时出版。另外,从事编辑工作的人还要处理好和领导及同事的关系,不仅身累而且心累,烦都能烦死,何来快乐?说编辑工作有快乐不是自欺欺人?不可否认,一些出版社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为求生存和发展要求编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导致编辑压力过大,无暇体会快乐。笔者在这里讲一些自己从事编辑工作几年来,遇到的几件令人快乐的小事,与同行们共勉。这些事都是我勉励自己继续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正在我家的客厅里,至今一直留存着一张珍贵的照片。那是与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先生的一张合影;当时我还是一个小学生,作为接待方的少先队代表,向访问中国参观全国运动会的萨马兰奇先生献鲜花。每每看到这张照片,一段萨马兰奇与中国举办奥运的往事一幕幕回放,如同昨日重现,浮现在脑海。1997年秋季八运会期间,那时我家住天原新村,还是上海市江五小学五年级4班的一名学生,少  相似文献   

19.
20.
雪地上的脸那次,我们玩疯了,在尺深的雪坡上打雪仗、摔跤。也不知谁出的主意,我们筑出了一个长条形的“雪案”,每人屏一口气后,在上面按十秒钟就按出了自己的嘴脸。那一排七八张脸,脸脸逼真,鼻翼或嘴角似乎还动呢。大家互相欣赏挑剔彼此的“雪脸”,一直舍不得走,甚至有人说能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