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师要全面把握课程目标、灵活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从而使活动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7,(21):17-1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力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应源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文章指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让他们在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中,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有机联系和融合,从而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张菊萍 《考试周刊》2013,(56):136-136
品德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关键在于学生是否通过思品课的学习将课堂上接受的道德观念自觉地用于指导生活实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  相似文献   

5.
小学德育是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来分析,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作为小学开设的一门德育课程,比较系统地进行了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本文将基于现状,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学特点,探讨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对策,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品德教学虽然有些变化,但仍存在着重知识轻生活、重认知轻情感、重服从轻自主等现象。通过情境教学法的研究实践,发现情境教学对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实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应该构建多重情境,以提高其课堂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教育要回归生活,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指导思想。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研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对于儿童来说,综合型的品德与生活课是颇具"亲和力"的一门课程,其内容涉及学生生活的各  相似文献   

8.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品德教育"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要以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为基础,确立学生在品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注重心灵沟通、引导学生"认同",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9.
1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学会求知,学会发现,学会做人,从而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多种能力,既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实效性呢?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全新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内容丰富,教育性、针对性、实践性都很强。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现以小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从国家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以培养学会做人为核心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都力图推动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实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但从宏观的教育环境到微观的课堂教学,可以看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依然很难实现。所以,在考问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何以落实这一老话题时,必须正视问题的本质所在,思考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黄福生 《教师》2015,(1):69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怎样才能把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引入每一节品德与生活课堂,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进  相似文献   

14.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千方百计创新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5.
品德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品德表现、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它是中小学德育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的品德评价有时成了简单的打分数、给等级或写一些操行性的总结评语,评价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教育者必须走出传统的评价误区,努力提高品德评价的实效,从而提高学校的德育质量。  相似文献   

16.
《教师》2016,(6)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学生的现实为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生活的所有空间。  相似文献   

17.
《教师》2017,(6)
品德与社会课的开设目的是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从学生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儿童的视角去观察社会,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社会,从而促进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文章就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生活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载体。教育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教师应把生活化的教育作为品德教育的切入点,以生活实例为载体,使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9.
一、用亲切语言温暖学生传统的品德课教学往往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是课堂主导。而新课改中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角色、学生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转变。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再进行权威性的"对子"交往,教师放下架子,走近学生,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变成了与学生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20.
积极健康的思想是让一个人奋发向上的根本保证,正所谓思想是行动的火车头,而创新意识是一个人思想积极程度的重要标志。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孩子们各种思维意识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始,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与实际操作能力已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国家要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需要一批批具备良好道德素质与优异创造力的新型人才,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如何能够在品德与社会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