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列宁晚年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蕴含着哲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可以将其归结为“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一切都在于实践”和“问题在于掌握分寸”等。列宁晚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向方法论的具体转化,显示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的深刻把握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光辉。深刻把握列宁晚年建设社会主义思想蕴涵的方法论特征,有助于人们深化理解和认识其思想精髓与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2.
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新经济政策,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邓小平晚年继承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想精髓,并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上又有许多创新。比较研究列宁邓小平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正>一、治国理政方式的艰辛求索社会主义社会如何治理?这是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未来社会作了科学预测。但是,他们缺乏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实践,不可能凭空创造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理论体系。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列宁不幸去世,没有来得及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治理方式、执政方式等问题。后来,苏联日益形成权  相似文献   

4.
俄国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问题,是列宁晚年思考的中心问题。列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国情相结合,将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文明的发展相统一,从文明发展前提、文明发展路径、文明发展策略、文明发展前景四个方面对俄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发展之路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开创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文明发展的历史新路。这条道路既超越了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道路,又超越了俄国民粹派的“跳跃论”,也超越了马克思晚年的非资本主义道路设想。列宁晚年的理论探索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基本特征,对于我们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5.
列宁晚年围绕着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根据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再认识,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理论成果。列宁晚年的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对民生与民主问题的思考上,这些卓有远见的探索至今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论列宁的合作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列宁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改革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俄国实际的农业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这就是列宁首创的合作制思想。列宁的合作制思想是以发展商品经济为基础、全面贯彻商业原则,实行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农民自觉自愿、简便易行的原则,以及与国家的工业建设、化、科技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循序渐进的原则,还有国家给以财政支持与政策优惠,等等。列宁的合作制思想充分体现了重农、利农、扶农、便农,对今天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提高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大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列宁晚年从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出发,重新审视以往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重新认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创造性地探索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今天看来,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的再思考,在很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当代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领导苏俄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联盟制下复杂交织的民族关系考验着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列宁晚年认识到民族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借助民族自治的矫正、民族主义意识的消弭、民族语言的建构等举措,来巩固民族文化建设并促进国内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列宁晚年的探索是以实践的角度去调整落实民族文化建设的思想,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处理好民族关系,搞好民族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晚年陈云的忧惠意识主要表现为:忧农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忧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忧人口增长的压力太大;忧国家科技、教育落后,忧环境污染问题;忧党的执政能力不强。其鲜明的特征是:清醒的危机意识、深切的责任意识、坚定的信念、理性的超前意识。  相似文献   

10.
列宁"政治遗嘱"关于国家治理的思考是列宁基于苏维埃俄国世情、国情、党情变化所作的思考和规划,有其深厚的历史基缘。其中,初步形成了以强化民主集中为重点,确保治理决策科学化;以扩大基层民主为首要,推进治理途径民主化;以国家机构改革为契机,力主治理方式法治化;以权力制约监督为抓手,实现治理过程规范化等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列宁"政治遗嘱"关于国家治理的思考对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