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采用超效率SBM-DEA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前期呈“倒V型”发展趋势,金融危机后呈缓慢的波动上升状态,纯技术效率是影响绿色创新效率的关键因素;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绿色创新效率存在差异,其中下游区域的效率水平最高,上游和中游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均值在各年份期间交替领先;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格局由上游和下游高于中游的“U型分布”特征逐渐转变为“多中心分布”特征;随着时间的推进,城市间绿色创新效率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愈发显著,但低效率城市聚集的规模大于高效率城市,局部两级分化现象加剧。  相似文献   

2.
油建盛  董会忠  蒋兵  朱悦  陶建格 《资源科学》2022,44(11):2207-2221
加快绿色转型已成为长江经济带实现经济发展量质齐升的关键锚点。本文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深入探讨长江经济带108座城市2011—2020年能源生态效率演化特征、空间纹理和时空非平稳性。研究表明:①长江经济带能源生态效率发展趋势整体向好,先后经历“振荡期”与“提升期”两个阶段,并呈现自下游到上游再到中游依次递减的“梯度发展”特征;②研究区能源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存在明显的高低分区,高值区主要沿江分布,低值区由西部向中部地区“扩散”;③研究区能源生态效率空间关联性明显,集聚效应从研究期初的H-H和L-L集聚向H-H和L-H集聚转变;④GTWR检验结果表明,政府干预在研究初期表现为促进,后期抑制能源生态效率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和科技投入对能源生态效率的驱动效果较好;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抑制作用较严重;城镇化水平和环境规制主要表现为正向促进。提升长江经济带能源生态效率,应针上中下游地区特点分级分类施策,注重发挥不同驱动因子的作用特点,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3.
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论文运用DEA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8-2018年的绿色发展效率进行综合测度与评价.从综合效率来看,十年间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效率增长缓慢,从省域看其效率主要由技术效率决定;从上中下游区域发展来看,其效率主要由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决定;从投入冗余率与产出不足率来看,固废>财政预算>劳动力>资本>废气>废水>能源>GDP;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三废尤其是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将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作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两大抓手,倡导技术创新扩散绿色创新成果,推进体制创新保障绿色发展效果,采用差别战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一体化进程促成联防联控联治,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水清地绿天蓝的绿色生态长廊.  相似文献   

4.
姜海  雷昊  白璐  吴昊  赵海燕 《资源科学》2015,37(12):2430-2440
不同地区应根据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情况、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污染治理能力、水环境状况与治理需求,因地制宜地选择管理模式。依据系统构成要素及关系,本文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管理模式总结为养殖企业主导型、有机肥企业主导型、种植企业主导型、政府(公益性处理中心)主导型四类。综合应用聚类分析与SWOT分析方法,将江苏省太湖地区22个县(市、区)划分为三类管理模式地区:养殖企业-有机肥企业主导型模式混合推广区,占太湖地区总土地面积43%;有机肥企业主导型模式重点推广区,占土地总面积20%;种植企业主导模式重点推广区,占土地总面积37%。政府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应同时扮演废弃物处理排放监督者、资源化利用组织者与服务购买者等“多重角色”,将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相关利益主体组织起来,重新构建种植业-养殖业关系,切实提高养殖废弃物的有效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5.
研究提出了制造业绿色转型绩效提升路径的TOE整合分析框架,并运用fs-QCA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案例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1)2010-2019年,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绩效整体上呈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制造业绿色转型绩效是多个条件变量复杂作用的结果,高绿色转型绩效驱动模式有3种,分别为扶持拉动型、竞争拉动-协同型、信息化主导型,技术条件尤其是信息化水平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扶持拉动型分布最普遍;(3)非高绿色转型绩效驱动模式有两种,分别为压力损害型、养尊处优型,环境条件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压力损害型分布最普遍;(4)充分的政府支持是制造业绿色转型不可或缺的组织条件。研究拓宽了相关理论的适用范围,为制造业绿色转型实践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利用共同边界技术和序列SBM-DEA效率模型对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和中国其他区域19个省(区、市)的工业固体废弃物治理效率进行测算,分析其在共同边界下的技术效率、组群效率区域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治理效率整体偏低,且长江经济带工业固体废弃物治理效率低于其他区域;长江经济带工业固体废弃物治理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治理资金投入冗余、污染物排放过多,且固体废弃物综合再利用率和处理率不高。最后为提升中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治理效率,提出落实监督管理制度,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树立“一盘棋”思想和整体观,完善工业固体废弃物治理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超  张祚  纪旭  汤妮文  郝美晶 《资源科学》2023,(7):1366-1379
【目的】精准识别三生空间类型,协调优化三生空间格局,可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开发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精准落地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土地功能格网化计算方法、力学平衡模型、比较优势指数等方法构建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的技术方法体系,有效解决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过程中对土地功能强弱关系考虑不足、尺度精细化程度不够的问题。【结果】(1)2000、2019年襄阳市存在3种功能主导型空间中,生态主导型空间面积最大,生活主导型空间面积最小,但前者呈增加、后者呈减少的态势;12种功能复合型空间中,生态主-生活弱-生产劣空间面积最大,生活主-生产弱-生态劣空间面积最小,二者均呈增加趋势;(2)生产主导型空间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地区,生态主导型空间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生活主导型空间集聚分布在各县(区、市)的中心城区。同时,功能复合型空间的集聚格局与程度也表现出明显异质性;(3)基于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需求将襄阳市划定为生态保育区、农业生产区、乡村改善区和城镇发展区,与襄阳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具有整体一致性与局部差异性。【结论】全面考虑土地功能强弱关系,科学识别格网尺度的三生空间并制定差异化的优化方案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有...  相似文献   

8.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效率测度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以我国31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链发展现状为研究样本,解构我国高技术产业链延伸效率发展的现实情况,探究我国高技术产业链延伸效率高效提升的具体路径。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高技术产业链结构延伸效率总体效率较低,东、中、西三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亟待进一步提升与平衡;同时,高技术产业链延伸水平提升与产业发展的内外部资源要素保障存在对应协同关系,单类型资源要素难以构成高技术产业链高水平延伸效率的必要条件;存在四条提升高技术产业链延伸效率的组态路径,即以市场化水平为核心要素、创新产出应用效度为辅助条件的市场主导型条件组态路径;以政府支持力度为核心要素、资本投资能力为辅的政府支持主导型条件组态路径;技术创新投入强度与资本投资能力相互配合的资金投入主导型条件组态路径;以创新产出应用效度为核心要素、资本投资能力和政府支持力度及市场化水平为辅助要素的多要素组合驱动路径。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蒙吉军  周平  艾木入拉  刘洋 《资源科学》2011,33(9):1674-1683
主体功能区划分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设计,对解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出现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选取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区,以全市52个乡(镇、苏木)作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研究区2008年数据,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区域发展潜力,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态安全度、土地利用强度、水资源开发强度、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区位优势、科技潜力和经济活力等构建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终采用聚类分析与三维魔方图相结合的方法,将鄂尔多斯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I级重点开发区、Ⅱ级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提出了五类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机制和各功能区未来发展定位。分别选择各主体功能区内部的典型乡镇,优化开发区的达拉特旗树林召镇、I级重点开发区的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Ⅱ级重点开发区的乌审旗苏力德苏木和限制开发区的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基于1978年、1988年、2000年和2008年土地覆被数据,通过近3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的分析,结合主体功能区的总体定位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结果对推进当地生态重建和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黄淮海平原农地流转空间分布与格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贵  邓祥征  陈冬冬  王佩  孙中孝 《资源科学》2016,38(8):1515-1524
农地流转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农地流转空间格局特征对中国农业的转型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以黄淮海平原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引入ELL模型对黄淮海平原农地流转抽样数据进行了空间推演,获得该地区县域尺度农地流转方向和规模的空间格局参数,进而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描述农地流转表征指标在县域尺度上的集聚特征。研究表明:①黄淮海平原县域农地转入规模在440.79~1379.86hm2,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增的趋势;农地转出规模在908.61~2745.29hm2,表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特征;②农地转入和转出的Moran’s Ii值分别为0.78和0.89,反映出黄淮海平原农地转入和转出规模在空间上正相关(HH集聚和LL集聚),且相关系数较高;③在95%的置信度下,农地转入HH集聚区、LL集聚区县域单元数量占比分别为16.67%和20.61%;农地转出HH集聚区、LL集聚区县域单元数量占比分别为19.08%和26.32%;HH集聚的县域是黄淮海平原农地流转的核心区,有着较强的正向效应,LL集聚的县域在空间分布上较集中、稳定,对周边县域有负向影响。该研究揭示的黄淮海平原农地流转空间分布信息或规律,可以为农地流转空间格局优化和相关的管理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协同发展是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基于复合生态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关系经济地理理论,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空间相关、齐普夫(Zipf)规模位序分析等定量方法,对2019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进行计算分析。文章指出,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格局呈现上海"龙头"地位显著、城市之间差异明显、核心-边缘结构特征鲜明、不同领域关系复杂等特征。为提升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应重点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发展双向"创新飞地"、重视多领域协同互动,推动实现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奎  文琦  钟太洋 《资源科学》2018,40(10):2048-2059
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05—2015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误差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之后,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显著提高,规模效率、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不同幅度下降;②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空间格局呈现下游地区显著高于中、上游地区,长江沿线以南地区显著高于以北地区的分布态势,与纯技术效率联系密切;③土地利用规模报酬空间分异明显,长江中上游地区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而中下游地区投入冗余情况显著;④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年均下降0.7%,前期受到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抑制,后期由技术进步推动发展,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趋于均衡。  相似文献   

13.
首先用融合径向与非径向距离函数特征的EBM方法测度了环境约束下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工业能源环境效率,借助效率核密度图和技术分解分析了效率随时间的演变趋势和空间差异;继而利用泰尔熵量化区域工业能源环境效率的总体差距,并将其分解结果运用于地区差异的成因识别中。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工业能源环境效率普遍偏低,在经历短暂的上升期后,近年来持续走低,规模效率下降是主要原因;研究期内区域工业能源环境效率的总体差距逐渐缩小,区域间差距仍为驱动总体差距的主导因素,缩小上游区域内差距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首先分析了1978年以来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发育的主要特征。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两横三纵"的国土空间开发架构,人口和GDP呈现向沿海沿江集聚的态势,且经济发展水平由下游向上游呈梯级下降,农业生产空间向上游、山区转移且多与贫困地区交叠,国土空间整体开发强度较大,资源环境压力突出。由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优化应遵循国土空间结构演化的基本规律,按"点、线、面"形式组织国土空间结构。从"面"上看,应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细化空间功能单元和区域类型,控制开发强度,近期应对一些需求迫切的关键区域加以重点关注。从"线"上看,主要通过城市群核心城市节点间快速连接轴线的建设,完善网络化、开放型的国土空间系统。从"点"上看,应以国家级城市群、国家新区建设为重点,培育新型增长极(群)。同时,通过上述途径建立合理的工业生产与城镇生活空间、保障农业生产空间、优化农村生活空间、建立多样化生态屏障空间,促进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产业梯度的实证分析表明长三角地区存在向长江中上游地区转移的客观条件和动力;产业梯度系数的测度可确立长三角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开发开放的优势产业;根据相对长三角的产业梯度则可明确长江中上游各省区重点承接的产业。以实证分析为基础,提出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梯度开发开放与产业转移的一系列应对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环境保护"费改税"背景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中政府与企业的策略选择问题,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政府监管的演化博弈模型,揭示了政府与企业间的策略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监管成本、企业合法排污所增加的成本、企业合法排污所增加的收益和企业违法排污遭受的处罚等因素对政府与企业的策略选择有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税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实行最严格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长江经济带124个地级市、自治州和2个直辖市为研究单元,用专利授权量表征创新产出,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ESDA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1986—2014年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的绝对差异在2001年以前增加缓慢,其后迅速拉大,2012年后明显下降;相对差异在1994年以前大致呈下降趋势,其后缓慢增加,2002年后增加显著,在2003年达到最高点,2009年后出现明显的下降。(2)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高的地市数量变化不大,分布较为集中,但有向中部地区蔓延的趋势,主要位于长三角地区及中西部的省会城市。(3)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的空间关联特征以正相关为主,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且空间格局大致稳定,长三角地区一直都是创新产出密集聚集的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大多是低低集聚地区,高低集聚的地市主要是中西部一些省会城市区。(4)空间交互作用是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产生空间差异的重要原因,科技投入和科技政策对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具有显著影响,经济发展、人才资源、FDI及通讯基础设施对创新产出也具有较大影响,传统基础设施对创新产出作用最小,而外资在区域经济中的渗透程度对创新产出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立新  毕旭  黄志基 《资源科学》2020,42(9):1728-1738
中国工业用地长期存在着粗放、低效、无序利用的状态,探究经济转型背景下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了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利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究了经济转型背景下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水平处于中等水平,表现出稳定上升的态势;②研究区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显著,空间分布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集聚特征,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热点区域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③经济转型背景下,全球化通过外商投资的增加而促进了长江经济带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土地市场化的提高也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积极的提升作用;分权化则对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具有负向作用。基于此提出如下建议:长江经济带城市应当因地制宜,提高外商投资利用效率;进一步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实施差别化的工业用地供应政策。  相似文献   

19.
面对“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政策约束,长江经济带由“经济优先”战略转向“大保护”战略,工业企业的响应会给其发展带来何种影响?基于此以2012-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A股上市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长江大保护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异质性影响,并对其影响渠道展开探究。结果表明,长江大保护政策能显著提升长江经济带工业企业绩效,这表明环境保护与企业绩效可以实现和谐共生。其次,从企业产权性质和所在地区差异视角展开异质性分析,发现长江大保护政策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作用在国有企业和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更显著。最后,验证了长江大保护政策通过引导企业绿色创新进而推动企业绩效提升,且绿色创新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