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剧作为四川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其语言艺术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个性风格。将川剧与同一题材的其他剧种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川剧语言的幽默、谐谑。一个戏曲剧种语言风格的形成,无疑受其地域的民风民俗、人们的精神风貌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川剧语言诙谐、生活化的风格,去解读川人诙谐、幽默的精神世界。而川人的这种谐谑风格则来自蜀中自古优裕的自然条件、豁达乐观的移民文化,以及巴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等。  相似文献   

2.
杨曦泠 《大理文化》2014,(3):105-112
正民间艺术长期以来是大众较为熟悉的民族文化标识,它们是少数民族群众展示自我、寻求认同的有效载体,而戏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戏曲源于两宋之间,至今已近千年,北宋时期中国音乐由歌舞伎乐形态转型为民间音乐形态,戏曲音乐、民族器乐、民间歌舞等随之兴起,产生了以宋元杂剧和元代南戏为代表的民间戏曲形式;到了明清,多声腔剧种形成,各地方剧种蓬勃兴起,昆曲、京剧、梆子戏等传播甚广;直至当代,全国已有二三百个统称为戏曲的地方剧种,白族吹吹腔戏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3.
吉剧,是吉林省的地方剧种。是在“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方针指导下,在二人转基础上于1959年创建起来的一个新剧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东北地区戏曲艺术非常薄弱,并且没有自己的地方剧种。建国后,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吉林人民迫切要求看到一种土生土长,能够反映吉林人民思想感情和愿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在东北地区流传200年的Th人转,不论在剧本方面,还是在音乐、表演方面,都有着鲜明的戏曲因素,并且正在自发地向看戏曲艺术方向发展。以二人转为基础创建吉剧不仅符合艺…  相似文献   

4.
川剧,亦称川戏。是我国西南四川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不仅遍布四川境内,贵州、云南、湖北以及台湾部分地方均有川剧的流播。历史源远流长川剧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巴蜀歌舞,西汉的角抵百戏,隋。唐五代的蜀戏,宋代的川杂戏。明代嘉靖以前,便有了川戏的称谓。到了清代,成都已有了由外地声腔流入四川,与四川的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等溶合、衍变、逐渐发展而成的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如昆曲舒颐班,高腔庆华班、丝弦(梆子,皮黄)太洪班等戏曲班社。1912年,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建立共和”思潮影响…  相似文献   

5.
川剧艺术源远流长,川剧事业生生不息.今天,川剧已经成为四川建设先进文化的载体、弘扬民族文化的品牌、展示地方文化的名片.在川剧荜路蓝缕、玉汝以成的道路上,徐棻是川剧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欲海狂潮》是川剧艺术承前启后、发展创新过程中的代表作品.川剧《欲海狂潮》自1989年公演以来,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它的成功,既是作者心血智慧的结晶,也是振兴川剧事业的硕果,对川剧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当代文坛,贾平凹的创作以鲜明的戏剧化品格与民间文化意蕴著称于世。他不但自幼形成了浓厚的戏曲情结,就连其后来的交际圈与生活圈也洋溢着戏曲的氛围。自步入文坛以来,他更是一直关注戏曲、思考戏曲,并将吸收与借鉴陕西地方戏曲元素视为文化使命。从艺人生活的再现到剧种命运的忧戚,再到演戏情节的巧用,以及戏文、曲谱的穿插,贾平凹对地方戏曲元素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移植与汲取。贾平凹对传统戏曲文化精神有着独特的体认与理解,他向戏曲内蕴与意境的自觉"皈依",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形式与艺术境界;而他对艺人精神的倾心礼赞与人格认同,更折射出个人对文学理想的坚执以及对当下文化的忧思。  相似文献   

7.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它形成于十八世纪后期,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建国初期,黄梅戏还是流传于安庆一带的民间小戏,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获得一片赞扬之声。此后,这个充满着泥土芬芳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艺术魁力,引起更广泛的注意,剧种队伍迅速壮大,终于成为安徽省的地方大戏。早期的黄梅戏演出,是以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戏为主,以民歌小调为表现手段,反映当地发生的真实故事,如《打猪草》、《卖大蒜》等。剧目的积累和建设,是在剧种的不断发展和…  相似文献   

8.
深泽坠子戏     
纳新 《寻根》2015,(3):138-142
深泽坠子戏是河北省稀有地方剧种,也是全国稀有的地方剧种之一,广泛流传于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东部地区、京津等地。深泽县是坠子戏的发源地和发展的中心。深泽坠子戏以真声唱字,唱腔独特,口齿清楚,通俗易懂,优美动听,既有传统戏曲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9.
《滇中文化》2007,(4):55
明清两代是我国地方戏曲声腔剧种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清康熙、乾隆之际盛行“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戏曲声腔。所谓“南昆”,是指产生于元末的昆山腔。它经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等人改良加工以后,其流行地区逐渐扩展,对许多地方剧种影响深远。所谓“北弋”,是指产生于元末的弋阳腔,起源于西弋阳一带。在明嘉靖时就流行于南京、北京、湖南、广东、福建等地。  相似文献   

10.
正秧歌戏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山东等地,是北方民间小戏的主要形式之一。张紫晨在《中国民间小戏》一书中将中国民间小戏分为六大系统——花灯戏、花鼓戏、采茶戏、秧歌戏、道情戏、其他戏曲。秧歌戏是六大系统之一。据统计,山西共有地方戏曲剧种52个(包括已经失传或近于失传的剧种),除了"四大梆子",其余均为地方小戏。其中秧歌戏流布最广,各个地区都有,  相似文献   

11.
1999年11月,媒体传出香港著名艺员刘德华有意拜川剧表演艺术家彭登怀为师,学习变脸绝技。一时间,各种评论接踵而至。有人认为刘德华在歌坛、影视界已成就非凡,仍好学不倦,其刻苦精神值得提倡;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变脸”属川剧绝技,理应受到必要的保护,非川剧界人士学习这一绝技会使“变脸” 大量外传,势必影响川剧艺术的发展,进而大声疾呼国家应出面制止此类事关中国传统剧种生存的传艺行为。上述截然不同的意见,从根本引发出的是一个涉及民族民间文化传统艺术绝技如何保护的深层问题,具体而言便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绝技的立法保护问题。一、“变脸”的历史沿革及传授行规 诞生在人杰地灵的巴蜀大地上的川剧素以“变脸”、“藏刀”、“吐火”、“踢慧眼”等表演技法而区别于其他剧种。其中的“变脸”最为奇谲,具有独特性、神秘性、观赏性和经济性等特征。川剧“变脸”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的川剧“戏圣”康子林。康子林是著名剧社“三庆会”的副会长兼当家小生,他恤演《三变化身》中的义盗,劫富济贫后遭官兵追捕,最终以变脸而巧妙脱身。该剧上演之初,演员脸罩纸壳面具,后改为草纸绘制的脸谱,依次贴上,临场以烟火或折扇为掩护,层层揭去,蔚为奇观。康子林死后,但“...  相似文献   

12.
山西这块黄地孕育了丰富多采的地方戏曲,源远流长,剧种繁多,不仅有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四大剧种,而且地方小剧种达48个之多,居全国之首,誉称“戏曲之岁’。晋剧,因其形成和活动于山西中部地区而称中路梆子,又由于它较省内其t剧种流布地区广、职业剧团多、影响比较大,故独尊为“山西梆子”,新中国成立后称晋剧。晋剧的起源是最早的山陕梆子,为蒲州梆子北上晋中(以太原为府的晋中地区)演变而成,并吸收了当地的人情风俗,融合了祁太和汾孝秧歌和腔调及打击乐,在语言唱腔、表演方面均发生变化,形成了高亢激…  相似文献   

13.
芗剧源流成传奇 芗刷,是戏曲之乡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其历史不算久远,却与海峡对岸的歌仔戏“同唱”一种曲调。  相似文献   

14.
张裕 《文化市场》2002,(5):38-38
一台打着“都市戏曲”旗帜的甬剧《典妻》在沪演出,其综合艺术的精美程度,不仅“老宁波”们很少见到,连到场的众多上海戏曲名家也都有些惊叹。在本届艺术节上。锡剧、花灯戏等地方剧种都以“都市戏曲”的面貌出现在上海的各大剧场。地方戏曲该不该都市化的问题。又一次在戏曲界引起了热烈的议论。  相似文献   

15.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是清朝康熙年间流入的山西、陕西梆子与河北原有剧种京腔(河北高胜)结合,于清嘉庆、道光时期所形成的一个剧种。她具有深厚的艺术传统。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始建于1959年元月,著名京剧艺术大师苟慧生、李桂春先生是该院首任正、副院长。1986年以来,该剧院曾多次组团赴日本、新加坡、希腊、法国、意大利、圣马力诺、哥伦比亚等国家与香港、台湾地区演出。尤其是由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彭惠落主演,利用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形式,结合古希腊悲剧的歌队传统来表演的古希腊…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展演的川剧大戏,通过对历史与人性问题的拷问,对充满民间生活情调和地域风情的蜀地文化性格的重塑,不断激活增殖着川剧文化的传统价值和现代精神内涵,这种集成、精品、超越物质的活态传承对于川剧文化归属的意义重大;继起的川剧代表性传承人的褶戏示范演出,以独具个性的演绎和饱含特定时代感的趣味发挥,提供了非遗实践的鲜活摹本和丰富面相,对于川剧文化空间的生长起到了引领与促进作用.川剧展演作为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向纵深推进、多向度展开的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反思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活动的运作机制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滇剧是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渊源于秦腔、徽调和汉调,属梆子腔皮黄声腔系统,以丝弦、胡琴、襄阳等三类声腔为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表现力;同时吸收川剧、京剧的部分表演程式,融合演变为滇剧。云南省演剧院成立于1960年,在中国共产带和人民政府的林传羊心下.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和表演艺术家。曾多次晋京演出,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博得专家和观众的赞扬。该院演出的(借亲配)曾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80年代创作演出的(关山碧血)…  相似文献   

18.
徽剧,这个曾雄居京师舞台半个多世纪,在中匡戏曲发展史上起过承前启后和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是一个迄今已有三百年历史的古老剧种。她不住孕育了京剧,而且中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教与她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影响几乎遍及全国。徽剧早期形成于安庆、石牌、机阳、桐城一带,其基础是青阳腔、昆山腹和俗曲。嘉靖(1522-1566年)年间,昆山腔在徽州和安乐形成两股势力,时称“新安曲派”和“皖上曲派”,并承青阳腔相辅相成,以其“时调青·昆”、“昆·池雅调’著称,同时吸收俗曲,产生了梆子乱弹腔,称乱弹。康熙(1662-1722年…  相似文献   

19.
汉剧觅踪     
《寻根》2016,(2)
正全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源于长江中游荆州的汉剧(又称汉调),清代流传至洞庭湖南,成为湘省重要剧种之一。再向南至广西,成为桂剧的一部分。沿长江溯流西行,成为川剧胡琴腔和滇剧襄阳腔(源于汉调襄河派)的一部分。那么,汉剧向北的走向如何呢?今天,我与一位文友乘一叶扁舟,沿碧绿的汉水而行。小船在水面轻轻摇荡,微风拂面,桨声乃,水鸟在船后追逐着浪  相似文献   

20.
藏族戏剧是我国少数民族戏剧中历史悠久、流传较广的戏曲剧种,诞生于藏族聚居的青藏高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丰富养料,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戏剧。《格萨尔》藏戏是藏族戏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藏戏的形式演示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格萨尔》故事。《格萨尔》藏戏一般分为寺院藏戏(俗称羌姆)和舞台藏戏两大流派。据专家实地调研,《格萨尔》寺院藏戏发源于四川宁玛派寺院竹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