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审美主体是学生,本质力量指学生的心理潜能。我们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心理潜能而使教学成为美的创造过程呢?要做这点,我们就得按美的创造规律——审美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心理条件组织好语文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应从下面几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是传统的哲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我们并不否认理论联系实际,也不否认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哲学教学的基本原则。问题在于,在传统的理解和运用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联系是一种什么联系?哲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否仅仅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理解和运用中,人们没有明确指明这种联系需要任何中间环节,而且也没有加以任何说明,显然,这实际上是不自觉地隐含着“理论联系实际”的联系是直接联系这样一个假定(只有直接联系才不需要任何说明)。人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和运用理论联系实…  相似文献   

3.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泛化”过程,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主客体性质的相适应使其构成现实的肯定方式的规定性突显。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各有不同的规定性指向,这种“泛化”趋向不能简单地界定为“美”的蕴涵。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美学界对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中心、美的本质、规律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而美是不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问题,就是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美,究竟是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呢?有些同志认为是,有的则认为不是。在持否定意见的同志当中,张芝同志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吗》一文的观点,是有代表性的。我以为他的意见还存在一些尚待商榷之处。因此想在本文中提出来加以讨论,以教正于张芝同志和其他同志。张芝同志在他的那篇论文中,认为“美  相似文献   

5.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哲学意义探讨,无疑可以加深教师的理论认识,从而提升现实价值.信息技术于课程教学整合根本上是信息技术与教育之根本——人的整合,也就是信息技术与教师和学生的“整合”,而信息技术与教师的“整合”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成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教学技术与教学艺术从剥离异化走向“合璧”.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中,教师的主体意识和本质力量必须的第一位的,就是说教师必须以主体意识和本质力量整合信息技术,而不是对信息技术的简单使用或“亦步亦趋”.在教育教学实践,绝不是教师退居为幕后工作者而变成各种信息技术的汇演,教师要通过主体意识和本质力量的建构,将信息技术转为自身独具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教学技术,重新走上教育教学实践的舞台,让教学技术与教学艺术的“合璧之魅”重放光彩.  相似文献   

6.
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技术知识解决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将实施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列入课程目标。技术哲学是以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是关于技术的本质、发展规律及其创造方法的哲学思考。技术哲学教育体现在:一是要从本体论层面上全面了解技术的本质和内涵;二是要从认识论层面上认同生物技术的应用价值;三是要从方法论层面上加深对技术方法的全面认识。阐明了教师要加深对技术教育的理解,提升自身的技术素养,才能应对素质教育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一、理论思考思考一 :教学过程是教学主客体的双向交流过程 ,如何弘扬学员的主体性作用一直是我们行教者们所关注的问题。关于客体主体化 ,理论界有两种解释 ,或将客体作主动理解 ,或作被动理解。这里我们试图拓展一下 ,对教学客体主体化问题作三方面的诠释。其一 ,学员在教学过程中虽处于教学客体的地位 ,但同时又是学习主体。作为学习主体 ,学员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必然对教员产生多方面的作用。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各种教学方法、教学尝试都必须围绕是否能将有关知识完整、准确、深刻地传递给学员 ,是否应看学员的可接受性充分体现出教学…  相似文献   

8.
在高中阶段的学科教学中,生物学是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培养科学素质、认识生命现象及其本质、规律,进而全面正确认识物质世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门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对学生加强科学素质的培养,是我们每个生物教师应积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要特别注意平等性、主体性、创造性等原则。一、关于平等性原则在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国的教育家们都不约而同地对教育的平等性给予极大的关注。如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主题就是“平等”和…  相似文献   

9.
对赏识教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赏识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我们一直信奉“不打不成才”“棍棒下面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等观念下,赏识教育为学校教育吹进了一股清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更好的环境。但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并不理解赏识教育的真正内涵,将赏识教育等同于“表扬”学生,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本文从哲学的高度重新审视赏识教育,以期准确地认识和实施赏识教育,充分发挥其效用。一、现象与本质: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事物都有其现象与本质,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  相似文献   

10.
化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明确规定,“……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我以为,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但可以指导我们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而且也将有助于我们学习和领会辩证唯物主义。 一、特殊性和普遍性: 有机化学的各个系列中的同系物,特别是高级的同系物的性质彼此是很相似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立足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着眼于现实人的实践规定和历史发展,把生产力理解为人的智力和体力的总和,它具体体现为:人对自然力及自身力量的实际占有与支配:在主体有目的的活动中,生产力表现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与结果:基于人们的分工协作关系而产生的“扩大了的生产力”,则为一定的社会群体主体所拥有和支配。从而在否弃传统生产力理论重物轻人的物质化、客体化倾向的同时,突现了生产力理论的人文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12.
在具体阐述实施中的校本课程方案评价之前,我们必须澄清“方案实施中的评价”与“方案实施评价(教学评价)”的区别。两者在时间段上可能相吻合,收集信息的方式也可能雷同,但有本质的差异。首先,评价的对象不同。前者评价的对象是校本课程方案,后者是教师教学。  相似文献   

13.
节奏与美     
美是在人和自然、社会和艺术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美是客观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自然中的美是自然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 ;社会中的美 ,是社会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 ;艺术中的美 ,同样是艺术中的审美对象的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谐统一的结果。因此 ,美 ,就是节奏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周来祥先生的艺术审美本质观是以“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原理为哲学前提的。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形态,在这一点上,它与理智认识对象(真)和意志实践对象(善)是一致的。但它们又有着本质的不同:艺术区别于理智认识对象和意志实践对象的特殊性就是它的和谐自由性。这里所谓和谐自由,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说,就是人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分裂为两个极端的两种本质力量理智和意志在艺术中统一起来,因而人在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中的局限性和不自由性就消失了。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周先生总结了前此一切艺术和美学思想得出的结论,它的内涵是极为丰富深刻  相似文献   

15.
对人工合成氨情境素材的感情张力超出教学时空的现象进行分析;提出情境素材能够呈现出“历史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三种感情张力;情境素材的使用要尽量体现出“现在的感情张力”,避免学生成为素材的“被动观察者”;情境素材的使用要能够让学生在非对象化活动中更容易改造和形成“主体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16.
物理教学在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还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物理教学中的思想,主要是指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教育。大家知道,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思想几乎渗透到了全部的物理教材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阐述物理知识,反过来,有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果单纯地在政治课上简单地说教让学生去理解,也许学会感到枯燥乏味或不能深刻地领会。而我们物理课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让学生形象深刻地理解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教学中,物质观的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物质”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很多范畴和规律都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然而,目前关于物质观的教学,大都注重对物质范畴定义及其理论意义加以阐释,而对物质范畴与辩证唯物主义整个体系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注意不够。在讲完物质定义之后,往往将注意力完全转向其他范畴和规律,很少再回到对物质范畴的进一步讨论上来。这样,就只能勾划出一幅不断扩散  相似文献   

18.
如何利用情境教学在音乐课中更好的实施美育,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有效利用空间,创设“美的情境”。 审美感受是人类对感性显现了自身本质力量的自由观照,由于审美主体能从美的对象中直观自身,因而能在精神上获得一定的满足,  相似文献   

19.
“对象化”是一个人本学的范畴,而不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对象化”的人本属性在于人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作用的对象性存在,其基本特征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类特性”或“类意识”。在这种“类特性”和“类意识”的基础上,人的对象性的生命活动才显示出全面性、超越性、创造性、自由性和多维性的本质特点。对象化和非对象化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非对象化就是与对象反向而行的一种异己化、异在化。非对象化是存在于对象化中的,离开对象化就无所谓非对象化。人的本质与对象性活动是统一的,这在逻辑上呈现为一个典型的三段论:人的本质是逻辑的起点,对象性的活动及其产物是中介,最终的归宿是通过关于对象性存在的反思而重新回复到自我的本质。“对象化”的人本价值在于它是探讨人的本质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提升人的本质程度的力量和源泉,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人本根源和根据。  相似文献   

20.
请哲学帮忙     
六十年代,曲师大数学系有一个热门话题,叫做“用两论分析教材”.(“两论”是指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回顾1965年毕业至今,几十年中学数学教学,发现当年的讨论对于当今发挥数学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颇有意义.当我们站在哲学的高度,把立足点落实到研究数学和数学思维的规律上,去挖掘数学自身所具有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功能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不把数学“单纯地理解为一门工具学科”,从而做到“把它当作一种文化形态来对待”,达到“在数学教学中致力于提高人们的一般文化修养”[1]的目的.在这里,没有“贴政治标签”的痕迹,在这里,学生们可以更深刻的理解数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