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朋友谈到:“有偿新闻”臭了,“有偿不闻”还香着呢!何谓“有偿不闻”?朋友见我一脸疑惑,便讲出一大串事例: 电台一位记者,采录了一组用户反映产品质量低劣的报道。台长审听时发现,生产劣质产品的厂家,正是电台广告大户,便以“正面宣传为主”为由,将这组报道打入冷宫。 报社一位记者,写了一篇甲乙二厂关于经济纠纷的调查。值班副总编看后,感到调查中的问题较为普遍,针对性强,便配发了短评。突然,甲厂厂长一个电话找到社长兼总编,要求“笔下留人”。因为他核对事实时,看到事实虽然准确,但毕竟自己理亏,见报后会影响本厂形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山西“封口费”为案由,对“封口费”现象与记者的“有偿不闻”进行探讨。分析“封口费”现象的实质是“有偿不闻”。进而从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职业道德、媒体公信力、社会公正性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有偿不闻”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界就大张旗鼓反对“有偿新闻”,现在老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又出现了“有偿不闻”。无论是“有偿新闻”还是“有偿不闻”,它们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均违背了媒体作为舆论监督的社会公器的初衷,把媒体的话语权当作与企业的宣传公关费交易置换的筹码。  相似文献   

4.
李晓红 《青年记者》2007,(24):81-82
如今,“有偿新闻”作为一种媒介腐败现象,对媒介的公信力造成了严重危害。与此同时,“有偿不闻”现象也在悄然升温,成为媒介腐败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有偿不闻”是指媒体从业人员在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主动或者被动,直接或者变相收受报道对象的“封口费”,对监督的对象不再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5.
“有偿新闻”的泛滥是新闻腐败的一个突出表现,其危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近几年,它有了新变种,那就是“有偿不闻”。  相似文献   

6.
晓霖 《记者摇篮》2005,(7):i001-i001
“前几天,一位在沈阳经商的外地朋友,跟我讲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讨货款被骗的事情,我在这里跟听众朋友说一下……”坐在电台直播间里,赵香瑞侃侃而谈。  相似文献   

7.
锁不住频道     
有位办广播电视报的朋友抱怨:电视遥控器的普及影响了报纸的发行量。乍闻,一头露水;细琢磨,明白了:一“器”在手,随心所欲,然而快速搜寻的结果呢?锁往频道了吗?却又屡闻受众抱怨:电视节目不好看!“不好看”,太绝对了点。倘说节目水准与受众不断趋向“高、精、尖”的审美需求有差距,也许更准确一些。忝为“业外人士”,横挑鼻子竖挑眼,窃以为,“浅”、“假’、“乏”、“炒”四个字是为电视节目“叫好又叫座”的大敌。一曰浅。艺术是精深的科学,可如今,荧屏吃香的似乎惟见“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内涵肤浅却自我感觉良好的影…  相似文献   

8.
春华秋实     
木木 《今传媒》2005,(3):1-1
一位朋友邀请我去海南过年,我不去,我要在家里放炮。朋友笑话我俗气,可是没办法,很多情结的根都在故乡的泥土里长着,我又是一个俗人。 年三十,离放炮的时间还很远,我的手机却像小炮仗一样响得“噼里啪啦”,四面八方的问候如同烈酒,闻一闻都会醉。速学了发短信,欢天喜地的写着各  相似文献   

9.
请勿乱弹琴     
某地电台记者到人大常委会上去采访,他看了一下会议议程,便“成竹在胸”了。当进行到“人事任免”事项时,他接到朋友传呼便中途“溜号”了,心想:“三位候选人肯定都通过,因为事先酝酿过的,不会有什么问题。”于是,“晚间新闻”里播出了这位记者采写的报道。谁知,这档节目还未播完,台长便接到了人大领导同志的电话:“你们怎么搞的?候选人中有一位会上明明没通过,却说他经人大常委会选举通过了。简直乱弹琴!”台长尽管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只好赔不是、作检讨。赶紧追问那位撰写新闻稿的记者,才搞清来龙去脉,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责令那位记者作出检  相似文献   

10.
擅自发布他人言论侵害了被采访人的什么权益?魏永征1996年5月,有一起“高枫事件”引起了新闻界的一番议论。高枫是北京的一位歌,一天他在家望接到武汉的一位朋友打来的电话,两人闲聊起来,尔后,又有一位男土也参加了电话聊天。想不到,这次通话竟是一家电台的现...  相似文献   

11.
视野     
《新闻实践》2012,(9):94-94
新闻出版总署公开征集新闻敲诈违法线索 法制日报7月20日报道:新闻出版总署7月19日起向社会公开征集“新闻敲诈”、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的违法线索。自今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等3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以来,各级新闻出版执法部门成立了行动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中国技术市场报》专刊聘用人员利用批评报道要挟企业,强拉广告的错误行为,受到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通报批评。这虽是个案,但并非鲜闻。以曝光要挟索钱要物,变相拉广告,更有以此作交换条件拉关系、办私事者等,不一而论。其实,这种“有偿不闻”实际上就是“有偿新闻”,要引起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警惕。  相似文献   

13.
逯耀东在《大肚能容))里说:“有次在香港与朋友聚会,座上有位刚从美国来的青年朋友,经介绍后,寒暄了几句,我就问:‘府上还吃蛋炒饭吗?’他闻之大惊道:‘你怎么知道?怎么知道的!’这位青年朋友祖上在清朝世代官宦,祖父于清未做过不小的地方官。当年他们府上请厨师,试大师父的手艺,都以蛋炒饭与青椒炒牛肉丝验之,合则用。那青年闻言大笑说:‘我吃了这么多年的蛋炒饭,竟不知还有这个典故.’我更问:‘俯上还有其他菜肴吗?’他说:‘没了,只剩下蛋炒饭。’我闻之默然,只有废箸而叹了。”  相似文献   

14.
小幽默     
《云南档案》2010,(2):59-59
“高见” 一位商人和他的朋友应邀到一位教授家吃晚饭。席间,一位客人问他是否喜欢莎士比亚。他回答:“喜欢,但我更喜欢威士忌。”众人哑然。回家的路上,他的朋友说:“你真蠢,干吗提威士忌?谁都知道,莎士比亚不是酒。而是一种奶酪。”  相似文献   

15.
并非“拉”来的书稿邢良俊上海著名女作家戴厚英的著作系列已于今年5月与读者见面。一位极熟的朋友看到勒口上印的责任编辑名字,便问我:戴厚英的稿子是你拉来的吧?一个“拉”字,令我语塞,愣了半天,茫然反信;怎么“拉”呢?其实,这位熟友百分之百出于善意,语调里...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7,(7)
稿酬撰稿族一个伤心的话题文\江苏·左雪文令人困惑——许多报刊不给稿酬已司空见惯笔者“爬格子”已有三十多年的“耕龄”了,记得过去稿件被报刊电台采用了,不日便可收到稿酬汇款单,虽说那时稿酬菲薄,但一张张汇款单,洋溢着一片片“编作”情!“文化大革命”期间,...  相似文献   

17.
指标奇闻     
有道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有些事不看不听任凭你有多么丰富的想像力,还是无法想像得到的。与一位在公安局工作的朋友聊天,听说了闻所未闻的“新闻”:他所在的市公安局下属各分局、大队、中队、派出所,直到每位警员都有创收指标。我问:“警察职业只产生社会效益,怎么创收?”朋友哈哈大笑:“只要有权就能创收,如今有权者谁不在创收?”原来,交通警察有创收指标早已是各地通行的“行规”,交警们为了完成和超额完成指标,上路就是查车罚款,弄得社会上怨声载道。上面对此也想了些制止的办法,如“罚没两条”等,但“上有政…  相似文献   

18.
《“黑煞神”又来“吃”太阳乡村不闻“当当”声》,发表于1987年9月24日邯郸日报,是一篇有深度的新闻。它通过人们争相观察日环食,反映了八十年代农民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从而较成功地体现了“科学使农民变聪明了,聪明起来的农民更相信科学”这一主题。百年不遇的日环食去年9月23日到来了。这无疑是宣传科学知识的好机会。从全国多数报刊电台的报道来看,大都仅仅报道了“金环当空”的自然奇观。《“黑煞神”又来“吃”太阳乡村不闻“当当”声》的  相似文献   

19.
初次“认识”老汪,是1985年8月。当时武汉军区《战斗报》的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战友情》的通讯,写的是一位退伍战士20年如一日照顾伤残战友的事,文章感情真挚,催人泪下,让人过目难忘。那作者“汪文生”的名字,便牢牢地印在了我们的脑子里。由于此后常在多家报刊、电台见  相似文献   

20.
和一位研究佛学的朋友闲聊,谈起佛的真谛,朋友说,就两个字:“放下”!随后朋友说了两个故事。一位发泄心中积怨的信徒拿着两瓶酒醉醺醺地去见佛祖,求开释和成佛之道。佛祖说了四句“放下”,说第一句时,信徒愣了一下;说第二句时,信徒放下了一瓶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