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昏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特定意象,代表了走向家园的特定心理内容。废名喜欢黄昏,他的田园小说都是对“仍有价值”的当然乡土的精神回归,他的小说写作就当然地实践着一种精神还乡:首先表现出回归自然的倾向;其次废名在家因视阈下追求的是抽象的精神意义上的真实。在废名看来,乡土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被对象化的、对抗着存在于传统或现实肌体中一切理性或非理性之病症的理想结晶,是人类赖以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风格即人。从表现内容到艺术形式,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文体风格是鲜明而独特的。他小说的特异性,也使作为艺术家的沈从文从现代作家群体中凸现出来,表现出独树一帜的审美风格。 沈从文是主观情致非常浓厚的作家,他的创作旨意就和鲁迅、废名、萧红等乡土作家具有极大的差异性。他不是要表现现实的乡土人生,而是借乡土素材的特殊性,表现一种理想的生命形式。以他对生命的个性化理解,”重新安排一次”人生,“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这种理想主义倾向,以及对生命的神性理解,使他的生命价值观,与现实社会的  相似文献   

3.
废名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乡土为题材的小说作家之一,他不同于同时代的乡土小说作家,而是在同样汲取古今中外文学精华的基础上,自辟蹊径。但他并不曾完全逃避生活,他的很多作品表现出人生的困顿。即使发展到“不欲闪露”的阶段,这也有一个过程。他的部分作品显得奇僻晦涩。他写就了一种非写实非浪漫、似写实似浪漫的田园诗,是淡薄的现实主义和素雅的浪漫主义的交融。  相似文献   

4.
废名小说语言的隐喻性手法其实质就是为了弥合中西文学,打通诗与小说,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当废名在进行这项实验时,他就不自觉地趋向于雅可布逊体系中隐喻的一端,这就是废名小说"现代主义"色彩的由来。隐喻性的写作手法为废名小说带来了象征主义的因素。隐喻性的写作手法还为废名小说带来了超现实主义的因素。不过,废名创作中的"现代"色彩又不单纯是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其中还有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和佛教文化的因子。这里发生的是一种契合。废名在进行他的小说语言试验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接上了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传统,有意无意地利用和发扬了汉语"以神统形"的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5.
世人眼中狂妄自负的废名性格中有其自卑躁郁的一面。废名早期的文章中或多或少都流露出自卑、敏感、情绪不稳定、自我怀疑、有较强烈的被歧视感、悲观厌世、寂寞、背负一定的道德压力等心理特征,其中"自卑感"是废名个性心理构成中不容忽视的部分。废名的自卑心理投射到其性格主要表现为内向、敏感、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急躁,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容易懈怠以及他所独有的狷狂和自负等。废名内在的这种自卑感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的人生选择与创作呈现。  相似文献   

6.
废名与家乡的文学因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创作的乡土特色为视点,通过对作品内容和现实的乡土风貌的比照分析,说明了作家作品同家乡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一、从自然环境、人事习俗等方面,分析说明了家乡黄梅的风土人情影响和孕育了废名的创作;二、从佛教和哲学、民间文艺等方面,分析说明了家乡的传统文化气息养育了废名的艺术性灵。  相似文献   

7.
废名、沈从文的乡土作品大部分都是描绘和谐、纯朴的乡土生活,以此表现本真人性以及对生命存在的深切关注和思考,传达出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寄托他们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8.
废名的诗化小说具有独特的田园时空图景,得益于其自身对中外田园文化的积极吸纳与消化。文本所充溢的诗意、梦幻色彩不仅保留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词侵染、熏陶的痕迹,亦有体现田园文化的外国自然文学的暗影。在他精心营构下,自然万物共生共存,形成"天人合一"的自在、圆融状态。这不仅是废名对古典传统文化的皈依与迷恋,也是他以独特的文学方式对自然、人生、宇宙作出的独特解读与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9.
周作人在20年代关于“抒情诗的小说”和“乡土小说”写作的理论倡导着重于三点:强调乡土色彩;乡土文学是形成作家个性的一个基本要素;乡土文学是进入世界文学的一个必备条件。在废名早期的小说中有乡土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其中承载了他对乡村世界批判性的现实观照,到中后期他完全行走在他的老师周作人枣生所预设的途程中,他的田园诗化小说,显示了我国现代小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样化风格。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乡土散文系列是他创作成熟期的作品,体现了作者本人对社会人生的深层认知和思考.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个人经历等方面共同构成了其乡土散文创作的心理诱因.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是一位既善于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又善于创新,不断求新求变的人。他的书法艺术融汇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精华,但又不拘泥于成法,不囿于古人碑帖。他早年学楷书,继而习行书,晚年攻草书。他博采众长,独树一帜,终于孕育出独创一格的"毛体"书法艺术。毛泽东的书法用笔结体精到巧妙,具有方圆并用,藏露兼施;欹斜取势,以斜求正;左垂右曳,左伸右敛;左收右展,重心右移;重按轻提,肥瘦兼施;简省笔画,替代繁复;笔断意连,牵丝连属等特点。谋篇布局气韵贯通,常见字体或参差错落,奇大奇小;或奇粗奇细,奇重奇轻;或简洁疏荡,疏密有致;或上重下轻,上密下疏;或左重右轻;或有行无列;满纸墨迹飞舞,云烟缭绕。其书法风格雄健豪放,气势磅礴,高秀飘逸,神采飞扬。毛泽东的书法艺术与他的军事指挥艺术、诗词语言艺术、辩证思维艺术一样,堪称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创作方法上 ,台静农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 ,坚持艺术内容的真实性 ,描写的客观性 ,环境描写的典型性。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还满蕴着一种浓郁的悲剧色彩。通过对悲惨式人物死亡以及悲壮式人物死亡悲剧的描写 ,反映出作者在艺术上对传统圆形结构的突破 ,体现出一种崭新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和理论家,他在中西对话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深宏广博、中西贯通、自成一体的文艺思想。他的文艺思想是思想开放时代的必然产物,反映了把传统与当代文化的创新需求调合起来的历史要求,为中国现代文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毕飞宇是"新生代"作家,他的小说植根现实,关注当下。毕飞宇的小说语言轻盈而凝重,以自己个性化的语风实现了他的小说理想,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文精神。采用儿童视角和"第二"人称叙事手法,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人道关怀与人性关怀,这源自作家对命运、性格、人性等的深刻思考,更源自作家的人文关怀、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5.
意识流手法是鲁迅小说中又一种技巧,鲁迅运用的这种技巧来源于俄国现实主义,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西欧的意识流.鲁迅小说中的意识流很有自己的特色,它跟中国传统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持色的"鲁迅式的意识流".  相似文献   

16.
结合具体画作考察了林纾花鸟画创作3个不同时期的风格演变。林纾的花鸟画兼收并蓄元明清画法,超越地域界限,冶京津海上诸派画法于一炉。而且,无论是早年习画期,抑或是风格形成期,还是成熟期的花鸟画作品,无不折射出特定历史时空的他的个人思想感受。  相似文献   

17.
范长江的思想文化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他本身所蕴藏的传统文化思想对自身的行为、创作影响极大。范长江的人生经历和新闻创作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强不息、民本意识和爱国精神的有力体现。  相似文献   

18.
具有陕北特色的劳动生活场面、自然风光的描绘及"乡土味"极浓的语言都体现了路遥深深的故乡情结;对生活内在矛盾的探索、对人生思想的审视,则表现了其生命的沉重感;对传统美德的坚强守护,对笔下人物灵魂的拷问,则是其苛峻的道德打量;大胆炽热、超越世俗的动人爱情故事浓缩为永恒的爱情主题。以上四个方面即路遥的创作思想所在。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文化观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是其根脉,包括家学渊源和自身研究传统文化典籍;先进西方文化是其文化观生成的现代理念;中西文化兼融是其文化观形成的归宿;宗教文化是其文化观生成的重要层面。孙中山的文化观直接体现着他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发扬长城文化精神、彰显伦理道德精神、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视阈和思想,都是在多元文化观基础上宏观论述和总结。从当代意义上来追溯和审视孙中山文化观的形成、发展和融会创新,其意义都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20.
张可久的散曲几乎涉及元代文人生活的各个侧面,写出了他一生郁积的情感,发出了内心痛苦的呻吟,保留了传统文人的矜持与含蓄,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儒雅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