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欧中世纪教会拥有庞大的权力体系网络,形成独特的教权与王权并立的政教二元制结构。本文分五个阶段阐释了西欧中世纪教会权力体系形成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2.
公元5—15世纪是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这一千年是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时期。中世纪西欧的王权和教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也是中世纪西欧历史重要的内容。这一时期,西欧世俗王权与教会是并存的两大政治力量,二者时而勾结合作,时而冲突。封建社会确立初期,教会依附并支持世俗政权。自10世纪开始,教会实力不断增强,教皇开始与世俗君主争夺西欧最高统治权的斗争。13世纪教权达到顶峰。中世纪后期,教权在与强大起来的英法王权斗争中失败,教权最终从属于王权。  相似文献   

3.
教会法是中世纪西欧罗马法和英国普通法之外的另一种主要的法律体系。教会法的产生是基督教发展的结果,到中世纪中期教会法形成独立的法律体系。在16世纪宗教改革之前,教会法是通行全西欧教会的法律。其中,教权与世俗政权的关系左右着教会法的发展方向。与此相适应,教会法大致经历了形成、鼎盛、衰弱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5—11世纪西欧封建教权与俗权的关系重新进行考察分析,认为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中心的封建教权与西欧新生的封建政权之间具有相互依存,互相利用的关系,同时教权的确立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5.
"双剑论"是中古西欧罗马教会所提出并主导的一种神学政治理论。在教皇格拉西乌斯一世"教权与俗权"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双剑论"在中世纪中期被正式提出。到中古盛期教俗相争,"双剑论"经重新诠释实现勃兴,教义诠释者赋予了其崭新内涵,意在提升教皇权威,树立教权高于俗权的权力地位。进入14世纪以后,伴随教会势力的下降与西欧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教俗权能逐步分离,"双剑论"饱受批判,最终在宗教改革的浪潮中走向式微。  相似文献   

6.
中世纪西欧的商路是伴随着10、11世纪西欧商业的复兴而逐渐开辟的,到13、14世纪已经形成了以地中海贸易区和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以及著名的香槟集市为中心的商业道路交通网。中世纪西欧重要商路的复兴和开辟促进了当时西欧各国之间商业贸易的联系和当时西欧各国国内商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蒙古语言史的分期学界一般把13—16世纪的蒙古语称作中世纪蒙古语。但许多学者对蒙古语的历史阶段都有各自的划分标准和划分方法,从而对中世纪蒙古语亦有不同称呼和分期上的差异。譬如,符拉基米尔佐夫(1929)把蒙古语划分为“共同蒙古语”、“古代蒙古语”、“中期蒙古语”和“现代蒙古语”几个阶段,其中“中期蒙古语”指的是12—14世纪的蒙古语①。波普(1955)把蒙古语划分为“古代蒙古语”(12世纪以前)、“中古蒙古语”(12—15或16世纪)和“现代蒙古语”(16世纪以后)三个阶段,同时把“古代  相似文献   

8.
西欧中世纪一般被认为是一个化衰落的时期,甚至“黑暗”的时期,并且把造成这种“黑暗”和“化倒退”在原因完全归处于基督教会。事实上,在西欧中世纪早期(公元5-11世纪),教会的活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西欧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基督教是古典化的主要继承,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世纪早期西欧化的复兴,奠定了中世纪西欧教育的基础,促进了西欧各民族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与城市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中世纪基督教的主要活动都是在城市中进行的,是基督教促成了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城市中行会组织的起源也有一部分的基督教教因素,而9—14世纪的教俗之争给城市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但中世纪的反基督教、反教廷教会的异端运动也主要以城市为中心,并最终酝酿成为席卷整个西欧的宗教改革,促进了西欧向近代资本主义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在西欧中世纪早期,基督教会积极支持妇女修道,因而出现了妇女修道的“黄金时代”。10—11世纪,改革后的教会极力排斥妇女,妇女修道随之急剧衰落。克吕尼、西多等修会最初敌视妇女,拒绝与妇女相联系,但是后来逐渐改变态度并向妇女敞开了修行的大门。从11世纪晚期到13世纪,普雷蒙特、吉尔伯特等采取双重体制的新修会在初创时期满足了广大妇女的宗教需求,但在其扩张结束后又逐渐限制妇女入会。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和各修会都对妇女修道表现出既接纳又排斥的矛盾态度,这种态度的思想根源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盛行的矛盾的"妇女观"——既厌恶妇女,又推崇贞女。  相似文献   

11.
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神权统治成因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权与教权关系,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认为,中世纪西欧天主教会神权统治成因主要有:天主教会发展为西欧封建社会最富有的封建领主,是实现神权统治的根本原因;王权衰微和封建割据有利于天主教会不断强固自身的社会威望和政治地位;垄断意识形态领域,有效限定了民众的信仰追求和行为规范,教会自身严密的组织系统,在中世纪前期,起到了世俗王权和国家政府难以起到的组织纪律和权力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12.
政教矛盾和冲突贯穿整个西欧中世纪,对西欧历史发展过程有深远影响,本文试图从中古西欧政教冲突的历史入手,探讨政教冲突对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兴起的影响。以期揭示西欧中世纪教会与国家关系的一个侧面。一西欧政教矛盾由来已久,远在古罗马帝国时代,罗马皇帝就取得了神性,并采用“大祭司长”的头衔,公元五世纪到六世纪,日耳曼人入侵西欧,建立蛮族王国,接受基督教之后,这种惯例照样保持下来。日耳曼诸国王都把自己看作是教会和国家的统治者,为其臣民的精神和物质利益向上帝负责。加洛林时代(751—843年),查理曼大帝也视自己为“…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还一直作为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存在,到今天依然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在历史上教会为实现自身理想曾与封建王权间发生过激烈的斗争,由此引发的教俗论战更是延绵数个世纪,期间有涌现出众多对政教关系的著述。从政治思想史的范畴看,对政教关系有三种经典的表述:英诺森三世——教权至上,霍布斯——否定教权强化主权,托克维尔--二者间达成和解。其中托克维尔的理论对当前我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应当正确理解他笔下的政教分离原则以达到正确处理我国政教关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缅甸,上座部佛教一直同王权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文章对缅甸雍籍牙王朝时期政权与教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理清了其沿革发展的脉络,揭示了缅甸雍籍牙王朝时期政教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作为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衡量古代的一所学校是否是大学,一要看它是否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二要看它是否具有现代意义。中世纪西欧大学的办学模式.直接影响到后来大学教育的发展。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是中世纪西欧的波伦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等.而不是中国殷商时代的右学。中国古代文献中所提到的大学及“大学”二字,同今天意义上的大学不是一回事,如果把二者等同起来,则是很可笑的。  相似文献   

16.
经院哲学是12世纪文艺复兴的核心内容,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11世纪西欧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产生引起了社会结构的松动和异端运动的盛行。阿拉伯翻译运动和十字军东征将希腊古典文化重新引入西欧,促成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回归,为经院哲学奠定知识基础。经院哲学诞生最直接的原因是这一时期教俗封建主关于最高权力归属的政教之争。  相似文献   

17.
"关涉全体之事,须得全体同意"在中世纪西欧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在演变的起点,它是一个以共同监护人关系为适用对象、以诉讼传唤为适用程序的罗马私法原则;在中世纪中期的演变过程中,它转变为以法人为适用对象、以议会代表制为适用程序的、关于政治权力建构的政治原则;在中世纪晚期,它开始朝向现代民主和现代宪政原则发展。这种演变过程展示了中世纪政治观念的复杂性,对中世纪政治观念的研究必须仔细把握这种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12世纪时期在政教之争,教会和世俗君主的推动下,西欧发生了一次文艺复兴运动。12世纪文艺复兴使得中世纪的文化繁荣起来,主要表现为出现了一大批的文化学者和学术流派,罗马法研究的复兴和教会法研究的系统化,哲学研究的理性化,中世纪大学的兴起。12世纪文艺复兴给15世纪文艺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十字军东征是世界中古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军事征讨运动,政教关系是中古政治史上极为重要的内容,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十字军东征的开展是教权由从属到抗争王权的结果,十字军东征的短期效应是教权鼎盛,王权削弱,而十字军东征的最终结果是教权衰败,王权至上。  相似文献   

20.
权力与权利是西欧中世纪社会中两个相互依存且又相互制约的因素。权力与权利在君权与教权争夺基督教世界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中一再地被强调,并因此兴起了对罗马法的研究.确立了法律的权威。西欧中世纪社会各个阶层的权利源自采邑制度,各种不同的权利导致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各个社会阶层在维护已经获得权利的斗争中提出了参与的要求,以限制专制王权,由此在中世纪的晚期产生了议会制政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