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保山是哀牢古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据说,当时在哀牢山脚兴建集市,官府号令全国百姓每年正月十五,都有要到这里交易犁耙等农具,以改进农耕工具制作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犁耙会"因此得名,并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2.
探秘哀牢山     
<正>哀牢山红河谷屹立在滇中高原,雄奇壮丽的哀牢山脉,像一条庞大的巨龙横亘天地间,是云南省中部和滇东高原与滇西横断山脉的天然地理分界线。哀牢山为云岭南延东分支,元江与其支流李仙江的分水岭,北部为古哀牢部属地,故名。北西——南东走向,纵跨大理、楚雄、玉溪、思茅、红河五个地州市,出境延伸至越南北部称黄连山,省境内长450千米。山地北高南低,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主峰大雪锅山海拔3166米,从江面到哀  相似文献   

3.
红河州哈尼族的族源与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哈尼、彝、苗、壮、傣、瑶、回族、拉祜、布依、汉族等10个世居民族。2003年红河州共有哈尼族696505人,占全州总人口的17.1%,主要分布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区下段东麓。  相似文献   

4.
刘晨 《云南档案》2013,(5):34-36
<正>李文学,又名正学,彝族,云南赵州(今弥渡县)人,生于清道光六年(1826)。出身雇农,十一二岁时因欠庄主租谷,被迫卖身,"为潘(云溪)家奴,几二十年矣,恨庄主如刺骨,尝切齿言曰:‘我必杀尽庄主,雪我夷家之耻’"。(夏正寅《哀牢夷雄列传》)文学生活的云南哀牢山区,是彝族(当时一般称为"夷人"或"夷民")、哈尼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  相似文献   

5.
漫话哈尼族的梯田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云南省的南部,沿着奔腾不息的红河水,就进入到起伏连绵、层峦叠嶂的哀牢山区。在青山绿水间的层层的梯田,宛若飘落在西南边陲的一条圣洁的玉带,绚丽夺目。越往南走,这样的梯田便越多。到了红河南岸,就进入了一个梯田的世界。那鳞次栉比的片片梯田,  相似文献   

6.
常听到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通讯员埋怨那里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文化不发达,无新闻可写。这使我想起了在云南哀牢山区的3年业余通讯员的生活。刚开始学新闻写作时,我也曾有过与他们一样的苦恼,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渐渐悟出了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当好通讯员的条件和道理。3年时间,我先后采写稿件700余篇,被《人民日报》、《云南日报》、《红河报》等采用300余篇,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抓新闻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相似文献   

7.
红河州哈尼族的族源与迁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哈尼、彝、苗、壮、傣、瑶、回族、拉祜、布依、汉族等10个世居民族。2003年红河州共有哈尼族696505人,占全州总人口的17.1%,主要分布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区下段东麓。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纳西族同源于古代氐羌族。红河州的哈尼族大部分源于南北朝至唐朝  相似文献   

8.
在远隔北方内蒙古大草原几千里外的哀牢山系深处的思茅市镇沅县振太乡,有个叫“铁家坡”的蒙古族村寨。这里居住着37户铁姓蒙古族,有156人。他们从何处而来?为什么居住的寨子叫“铁家坡”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1944年春夏,从昆明通往滇西的公路上,军运很是繁忙,满载着步兵、炮兵、辎重兵的美制十轮大卡车,如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灰色长龙,越过哀牢山脉、横断山脉的起伏山岭和澜沧江等大小河流向怒江东岸进发。云南边地一向地广人稀(当时一平方公里平均只有25人),修筑这条滇缅公路时,为了  相似文献   

10.
《大观周刊》2006,(33):10-10
在哀牢山区,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故事:世袭土司李润之在1950年身亡之前,已积敛了万贯家财。从还保留至今的豪华气派的土司府便可窥见一斑。传说他是靠贩大烟、设卡收费、造大洋开工厂等发的财。但至于说到他家有多少金银财宝谁也说不清。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初,我学着写了两篇反映社会不良倾向的稿子寄往报社,出人意料地被《思茅报》采用了。同学们便开始称我为“土记者”。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哀牢山区工作,和山区群众接触较多。我想,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有责任反映山区人民的愿望和呼声。于是,执教之余坚持笔耕,把农村在改革后出现的致富经验和存在问题写成新闻稿件,寄  相似文献   

12.
在那个伤痕累累的时代,由于西方列强的疯狂扫荡,中国人民处在水生火热之中,一个民族在死亡的边缘挣扎。对于生活,对于爱情,人们充满了痛苦和绝望,渴望获得精神的寄托。以言情小说为主的"鸳鸯蝴蝶派"文学,用文字叙写男女之间的痛苦爱情。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把目光投向了受欢迎的"鸳鸯蝴蝶派",走上文学改编成电影的道路。哀情片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下悄然形成。经过资料的查阅,有说法称朱瘦菊的《古井重波记》是中国第一部哀情片,徐枕亚的《玉梨魂》是中国第一部受广泛影响的哀情片。在中国早期电影史中是否存在哀情片这一类型?对这一类型是否有准确的定义?它又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这些问题都有待考察和研究,也正是笔者写作此论文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梯田之魂     
<正>清晨,当初升的太阳从哀牢山巅笨拙地探出脸蛋,沉睡了一夜的哈尼山寨,缓缓睁开惺忪的睡眼。千里哀牢山醒了,万亩哈尼梯田醒了……哈尼人的蘑菇房里,钻出了嘎嘎的鸭叫声。湿润清爽的晨风,不时送来冷声热声的狗吠。一群灰色、花白的土鸽,从蘑菇房低矮的茅屋檐下的篾窝里,争先恐后地飞出,先在蘑菇房顶歇个脚,"咕嘟、咕嘟"相互追逐鸣叫一会,扑楞楞飞入云雾缭绕的蓝天。鸽哨声清脆响亮,在哈尼山乡上空飘来绕去。  相似文献   

14.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奉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市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相似文献   

15.
丁竹 《新闻窗》2007,(5):75-76
贴近性是新闻价值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们往往喜欢看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闻,新闻宣传要能为受众喜闻乐见,就要考虑到人们的这种阅读心理倾向。贴近性的另一含义是新闻内容贴近群众日常生活,即贴近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关注人民群众的吃、穿、住、行和喜、怒、哀、乐。只有从现实生活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的发展,如同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在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东西,始终保持不变. 杜牧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后人复哀后人",不正好反映了中国历史在变中保持不变的特点吗?  相似文献   

17.
物哀文化中包含对自然万物和世间人情的共感,而后者作为一种独特的价值观似乎又与我们的固有理念格格不入。本文以2014年度热播日剧《昼颜》为例,探查日本物哀文化在现代的表达,尤其侧重涉及人际、人情的"事之心"方面,对物哀文化中世间人情观念做出剖析,并对其与道德伦理的冲突进行初探,以为我们理解物哀文化提供更多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2月中旬,笔者由省档案局下派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巍山县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初至巍山,见古都沧桑,四周山势雄绕,巍巍起伏,不禁浮想翩翩,有感而发……南域彝都~(⑴),鸟道雄关~(⑵),括地莽苍。看哀牢外绕~(⑶),雄姿绵起;封川古塔~(⑷),俯视一方。书院呈新~(⑸),文笔屹立~(⑹),负九州文献重邦~(⑺)。崇道教,创道学圣地,学礼尊唐。诏王福地泱泱~(⑻)。延续百年传世徵祥。忆彝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出版》2014,(19):4-4
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贵在增强自觉、重在落地生根、难在持久深入。要把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之中,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之中,渗透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打牢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相似文献   

20.
档案馆是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在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系统提出研究问题、梳理相关文献,在明确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全面阐释档案馆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因,立足档案馆自身独特优势,从资源、场域和实践等层面剖析档案馆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性,并围绕服务基础、服务手段、服务方式和服务导向等维度提出档案馆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期冀为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大局贡献档案馆的力量,彰显档案馆促进国家治理增效的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