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智能手机已成为继报刊、广播、影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作为中国手机网民主体人群的大学生,他们使用手机的行为特征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心理、思维、素养等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对大学生使用手机行为,以及高校校园手机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已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结合当前的研究文献,综述了规范大学生使用手机行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手机使用氛围,建设高校校园手机文化的意义、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手机媒体以其便携性、及时性和互动性强等特点与大学生的需求不谋而合,成为了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然而,手机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是双重的,调查研究大学生手机媒体的使用现状以及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手机媒体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正能量,抑制负能量的产生,培养学生合理的手机媒体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使用手机的群体也逐渐多元化,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的现象也日益得到关注。本文着重分析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4.
近三年,有很多研究者对大学生手机使用对睡眠的影响做了探究,得出了手机使用会影响日间功能障碍、主观睡眠质量和入睡时间等的结论,以及手机使用与睡眠质量的中介效应和调节作用.大学生的手机拥有率已经达到97.5%,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存在睡眠障碍,利用当前的技术深入探究手机使用与睡眠质量之间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手机媒体应运而生。手机媒体以它新颖多变的形式,简单智能的操作迅速夺得了广大学生的青睐,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手机媒体时代不但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那么如何把握好手机媒体,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助力呢?本文就来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发达,手机、网络作为这个时代新兴不久的产物,其所具有的多功能性牢牢抓住了大多数年轻人的心,尤其是在校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从横向看,手机技术越来越先进,功能越来越多,几乎囊括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所有信息,纵向来看,手机是历史发展的信息产物,是时代前进和发展的证明。然而,其作为一种工具,是各种信息沟通的桥梁,却被使用者不合理地应用。本文将通过高职院校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象来说明过度依赖手机的危害性,并对此提出相关对策,希望高职大学生能正确运用通讯工具。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入侵校园,大学生课堂手机控现象已屡屡不鲜,以致威胁到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本文在调查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原因剖析,并试图立足于加强"三观"教育、建立人性化规章制度、培养大学生"财商"、倡导理性消费等层面来改善大学生课堂手机控现状。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湖北汽车工业学院770余名在校大学生的无聊倾向性与手机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长受到年级的影响,最常使用手机的时段是"白天没课时间""晚上入睡之前""周末",最频繁使用的功能是网上冲浪、听音乐、人际交流等;无聊倾向性得分与手机使用的时长、不同功能使用频率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手机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必备的通讯工具,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体现在生活、学习、健康等方方面面。作为高校管理方,必须积极跟进,加强引导,适当规范。应当把手机转化为正面意义上的文化媒介与信息载体,而尽量避免它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媒体越来越深刻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个性心理等方面。本文以福建省龙岩学院为样本,采用调查问卷分析了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现状,进一步阐述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手机媒体环境下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词典学理论的更新,电子词典在功能和释义上获得了很大进步.为更好了解当前电子词典在我国大学生中的使用现状、其使用所呈现出的新变化以及学生对当前电子词典的认识与评价,对重庆某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纸质词典拥有率和使用频率明显低于电子词典;他们多使用手机APP词典并认为手机APP词典具有更多优势且对英语学习帮助更大.本研究结果对英语教师和相关研究人员重新认识和评价电子词典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手机依赖量表、孤独感量表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以250名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述情障碍之间的关系.一是不同性别在手机依赖的技术性维度上有显著差异;二是孤独感、述情障碍与手机依赖均呈显著正相关;三是孤独感对述情障碍和手机依赖具有正向预测力,述情障碍对手机依赖也具有正向预测力;四是述情障碍在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依赖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述情障碍是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依赖关系之间的一个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数学是高校中一门重要的公共课,涉及面广。随着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不少大学生经不住手机的诱惑,在高等数学课堂上发短信、上网,QQ,玩游戏等,严重影响了高数课堂教学效果。当然手机的一些功能,如拍照、录音、上网查资料等功能对高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也有帮助。本文通过手机对莆田学院学生高数课堂影响的问卷调查研究,分析其成因,并提出解决办法,这将引导学生高数课堂上正确地使用手机,并促进高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和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移动互联网在中国蓬勃发展,大学生作为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一大社会群体,手机上网在大学校园已呈普及之势。手机上网对大学生学习有着正负影响。正面影响包括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延展课堂学习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加强课外师生互动等;负面影响包括干扰课堂学习、打乱课外学习计划、减少学习时间,依赖手机上网搜索答案降低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助长考试作弊等。消除手机上网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有效对策主要包括大学生加强自我修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高校实行严格管理。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大学生孤独感、手机成瘾倾向和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采用UCLA孤独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人生意义感问卷,选取408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显著性正相关,生命意义感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显著性负相关,孤独感和生命意义感相关性不显著;(2)孤独感和生命意义感都显著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生命意义感在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调节效应显著,低生命意义感大学生的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预测力更强。因此,大学生的孤独感能正向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生命意义感能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低水平的生命意义感会加剧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预测作用,而高水平的生命意义感会使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读屏时代"的到来,手机阅读以独特的魅力改变着大学生的阅读行为,成为在校大学生主要的数字阅读方式。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大学生手机阅读的行为特征,对在当今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基于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特征应采取的服务策略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在高校校园里,部分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日趋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江苏省淮安市某一二本院校的抽样调查,分析成因,剖析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五人格的关系,提出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思考与建议,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助推高校教育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状和特点,研究者采用熊婕等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对韶关学院3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51.8%的学生有中度以上手机依赖情况。通过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大学生群体中仍旧有比较严重的手机依赖现象,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舟山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对舟山三所高校的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舟山大学生中有手机成瘾倾向的人数比例为30.50%,有手机成瘾的人数比例为18.50%。在实际的干预过程中,可以通过家庭、学校、自身三条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探讨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效果。以36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用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进行为期2个月8周次的团体心理干预,对照组采用一般心理健康教育,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与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SFGT)自我评估问卷评价两组的干预效果。干预组手机成瘾倾向在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前后,MPAI的四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sig.<0.05),手机使用时间明显减少、依赖程度减轻,对照组则无显著差异(sig.>0.05)。结果表明,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有一定的积极的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