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编前语: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草长莺飞四月天,我们迎来第25个世界读书日,今年"读书·致敬人物"让我们去了解李学勤先生的读书之道。李学勤,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1933年3月28日出生,2019年2月24日逝世,享年86岁。李学勤的一生归纳起来,就是"读书治学"四个字。他自幼喜爱读书,年轻时博览群书,几乎靠自学成才。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次年夏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与编著《殷墟文字缀合》,此后他的人生便与读书、治学无法分开。  相似文献   

2.
从福建漳州走向世界的林语堂,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有着与众不同的读书观。 林语堂爱书,也爱读书。他一直强调学生要多读书。他认为,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龙溪县板仔村(今平和县)一个基督教的家庭。林语堂一生酷爱读书,涉猎广泛,学贯中西,著作甚多,在语言学、文艺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这与他一生重视和利用图书馆是分不开的 林话堂幼时由其父林至诚庭训而读过《四书》、《诗经》、《幼学琼林》等书,因而“对儒家根底很好”。此外,林至诚鼓励他学好英语,给他灌输基督教义,要他看林琴南译的西方小说,如《福尔摩斯》、《天方夜谈》、《茶花女》以及司各德、狄更斯、莫泊桑等人的作品。严格的家教使林语堂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激发了他的求知欲望,为后来沉迷于图书馆钻研国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形成于三十年代的性灵论,在林语堂的思想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二十年代激烈言行的反思和深化;又奠定了他海外四十年的思想行为模式。性灵论不仅是林语堂三十年以幽默、闲适所构成的小品文理论,也是他两脚踏东西文化,实行东西文化和糅合的出发点及评价标准及至一生思想发展的内容。本文旨在剖析性灵论的具体内涵并阐述其对林语堂三十年代思想诸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是中国20世纪文化史上不可不提的重要人物 ,但很少有人把他称为教育家。其实在林语堂一生发表的大量文章中 ,有不少是谈教育的。因为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任教授 ,所以谈高等教育的文章较多。又因为林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 ,1919年起先后在美国、德国研究语言学 ,并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和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 ,1936年后又长期居留美国 ,所以他更长于以西方大学为背景 ,来观照批评中国的大学及教育制度。林语堂又极具个性 ,谈吐远离学院派与学究气 ,所以他很少以专论形式一本正经地来“研究”教…  相似文献   

6.
李霞 《成才之路》2012,(7):99-I0016
正明代翰林学士宋濂,勤奋好学,年幼时依靠"借书""笔录"而得以"遍观群书"。他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以自己的读书经历,告诫后生学子必须发扬刻苦好学的治学精神,影响深远。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或抄书,或焚书,或惜书,流传下来不少读书佳话。"抄书"是古人常常运用的读书方法之一。据说,南齐有个叫沈麟士的人,他一生之中抄了许多古书。谁知在他八十多岁时,家遭火灾,所抄  相似文献   

7.
古今读书法     
江风 《职业技术》2004,(3):41-41
古往今来,我国不少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治学经验和读书方法,时下读书人当深悟之. 苦读苦读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之一,孙敬和苏秦是苦读的代表,一个头悬梁,一个锥剌股.当然,也有人不赞成这种"苦读"的,林语堂在他<论读书>中对苏秦锥刺股的做法指出:"不睡觉,只有读坏身体,不会读出精彩来."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的一生创作翻译了大量反映中国文化的作品,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东西融合的双重文化身份和当时东西方不平等的文化势力,使得林语堂在创作翻译的过程中受到了两种文化观的影响.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解析翻译作品和译者的文化观之间的互文关系,试图找到林语堂翻译作品中文化观的具体表现,以期为研究林语堂及其作品提供新的思路,引发该领域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詹剑峯教授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有半个多世纪。他对哲学史、逻辑学有较深的造诣,是我国哲学界的知名学者。詹剑峯是安徽省婺源县(现改隶江西)人。生于一九○二年十月十七日。出身于一个小茶商之家。詹先生一生致力于读书、教书、著书。在漫长的治学道路上,他孜孜不倦地追求与顽强的探索,逐步形成他严谨踏实的治学方法和勇于求真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0.
朱子读书法     
朱熹一生刻苦治学,又认真指导学生读书学习。他的学生总结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共为六条: 其一,循序渐进;其二,熟读精思; 其三,虚心涵泳;其四,切己体察; 其五,着紧用力;其六,居敬持志。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一个曾经被遮蔽与误读的“话题”,一个正逐渐被理解与重新解读的“话题”。通过对其“家”的特点、其家庭观,以及其一生的经历,尤其是抗战中在国外的爱国言行的了解,可以说林语堂对“家”对“国”都是一往情深的。在他旅居国外期间,一直是心忧国家前途,情系民族命运,以他的方式表达着他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2.
《读书与治学》一书由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哲生从胡适先生一生丰富的论著、演讲以及书信中摘取文章三十余篇汇编而成。这本书专门谈论青年人应该怎样读书、怎样治学,全书共分为"怎样读书""漫谈教学""确立志趣""训练思想""治理国学""论学书简"六卷。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一生都力致于“中西文化溶合”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三十年代,他的一位朋友讲他最大的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林语堂认为这个评价是一语中的。并还为自己做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如果说,林语堂在做这副对联时,“两脚”所使用的力量大致上是均衡的,那么,1936年出国以后,他已不再平均使用力量,明显地加重了其中一只“脚”的份量,把重心偏于向西方介绍  相似文献   

14.
学生读书治学,其中有一个方法问题,怎样才能在读书治学的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利用图书目录,这是学生读书治学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本文就图书目录与读书治学的关系、图书馆目录的职能、及其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目录指导学生读书治学的作用,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图书馆目录是学生读书治学的钥匙我国著名目录学家姚名达先生说:“目录是开放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假若没有钥匙,吾人就不容易得其门而入”。把图书目录比作钥匙,是十分形象而贴切的。事实确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系统的读书治学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读书治学的态度上,他强调读书要先有志,贵有识,重有恒,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体现在读书治学的方法上,他强调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读书要“专学一艺、专精一业”,“勿求强记、宜求明白”和分类做读书笔记;体现在诗文创作的主张及做法上,他主张文道分离、文尚雄奇、以气行文和谋篇布局之法、字句锻炼之法等。  相似文献   

16.
读书七要     
青年学生致力于读书上进的不少,但真正懂得如何读书的却不太多。读书有七要,不可不晓。一曰爱书。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没有不爱书、不惜书的。高尔基从小就对书爱不释手,书籍不仅伴随他度过童年的流浪生活,而且伴随着他追求真理的一生。他说:“我爱书,我认为我身上一切东西都是书籍给我的。”英国大诗人济慈宁愿饿肚子,而将朋友资助的伙食费都用来买书。爱书与惜书,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鲁迅先生在读书之前,先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净,然后拿书,可谓惜书如宝;当代著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他的一生,有许多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努力学习。现仅就学习鲁迅认真读书这个问题,略抒管见,聊表景仰之情兼以自勉。 鲁迅先生学习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他说:“革命是要有经验的,所以要读书。”他还有句名言:“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最充分地表现了鲁迅为革命事业需要刻苦攻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语堂智慧     
作家林语堂有着六十年的美满婚姻。妻子廖翠凤却不是他的最爱。 林语堂最爱的女子名叫陈锦端。那年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看上了同学的妹妹陈锦端。她美丽、优雅,还画得一手好画。他一见她就着了魔。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一代大师,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严谨治学的态度,继承前人文化遗产。吸吮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扬长避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曾国藩一生严格要求自己,也从严要求自己的子弟。今日研究曾国落的治学之道,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重要的现实价值,对今日辜宰学子不无神益。读书不为求官曾国藩对读书目的有着鲜明的态度。首先是,“读书不求官”①。只希望能保持“世家之长久”,期望家庭能“多出贤子弟”②。他认为“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③。他对封建社会的官僚、地主为子孙后代筹…  相似文献   

20.
周谷城以名教授著称。他虽身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及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要职,仍未脱离教学。人们尊称“周谷老是知识界的一面旗帜”。我认为,他能享有如此令名,与其一生孜孜治学密不可分。下面仅就周谷老的治学经历作一点介评,为后来学子以借鉴。周谷老是湖南益阳县上湖乡人。1905年,进入益阳周氏族立霁光丙等小学读书。当时正值新旧学制交替之际,他受新思想的影响,喜欢英文、国文及历史等课。会作文,老师称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