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继红 《中学文科》2007,(12):145-145
苏洵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论及韩愈的文章时谈到:“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抑遏蔽掩,不使自露”八字下得极准,从《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下简称《送》)中可见一斑。[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行李”是古今通用词,它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箱、铺盖等物”(1989年版《辞海》)。而在先秦时期指“使人”或“行人”,即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也。”又《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杜预注:“行李,行人也。”又写作“行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即掌管聘问、接待宾客的使者。  相似文献   

3.
汉代桓谭曾著书言当世行事 ,号曰《新论》。原书早已散佚 ,清人有几种辑本 ,如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全后汉文》卷十三至卷十五即辑有《桓子新论》 ,并云 :“各书所载 ,又三百许事 ,合并复重 ,联属断散 ,凡百七十二事。依《治要》、《意林》次第 ,以类相从 ,定为三卷。”但严氏所辑 ,尚有失当可商之处 ,今略举二例。其一 ,严氏从《长短经·是非》引“桓子” ,辑有“捕猛兽者 ,不使美人举手 ;钓巨鱼者 ,不使稚子轻预。非不亲也 ,力不堪也。奈何万乘之主而不择人哉”一条。但这段文字在《长短经》中只引作“桓子曰” ,并未…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四册中,有些词语的注解,值得商榷。今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提出来,请各位同行指正。第三册《左忠毅公逸事》一文中“微行”一词的注释是“隐藏自己的身分改装出行”。我这样设想,如果一个平民百姓为隐藏自己的身分,改穿军装或官服出行,算不算微行?少扮老、女扮男或健壮扮伤病等等,恐怕都难称为微行吧!旧版《辞海》(指民国三十七年十月再版的《群海》)对“微行”的注解是:“尊贵者出行,不使人知也。”要不使人知自己是尊贵右,可以断言,就一定是把自己扮成他们眼中的卑微者,混在下层群众中以掩盖自己  相似文献   

5.
防微杜渐“防微杜渐”意思是说在错误或坏事刚露出苗头时就及时制止,不让其发展下去。这种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的做法是不无道理的。但是,为了约束学生,从早晨到晚上,从学习到生活,从一言到一行,都制定出严格的规范,把学生管得死死的,使学生不能有半点个人的意识体现。这就走到了“防微杜渐”本意的反面。再者,  相似文献   

6.
李觏是中国十一世纪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易论》之中。在《易论》中,他把《易》从神学迷信的唯心主义藩篱中解放出来,并给以唯物主义的解释,他一再申明,他所著的“《易论》十三篇”,是根据王弼对《易》的注解来引伸和发挥自己的思想,即“援辅嗣之注以解义”,其目的是为了“急乎天下国家之用”和使“人事修而王道明。”为此,他对当时流行的刘牧著的《易数钩隐图》大加删定,指出这种学说是“释人事而责天道”,是“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的妄谈之说。因此,他极力主张禁止这种邪说的泛滥流行,不使其祸国殃民。他所著的《易  相似文献   

7.
“留白”是中国书法绘画里的一种艺术手段。清人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论曰:“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由此可见,“留白”在艺术表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启发觉悟,不就事论事,细水长流,不搞立竿见影;以诚相见,不以教育者自居;和风细雨,不搞我压你服;因人而异,不搞千篇一律;表扬为主,不动辄处罚;防微杜渐,不使间题堆积成患,形式多样,不搞空洞说教;关心疾苦,不能不顾及群众困难,言传身教,不许言行不一。 摘自《半月谈》1981年第6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十条方法~~  相似文献   

9.
说“乞”     
人教版初中课文《伤仲永》中有这样一句:“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中“乞”字,课文注为“求”。这是通行的意思,读作qǐ。然而令人费解:拿钱币求什么呢?难道仲永的诗已然可以卖稿酬了吗?其诗固然“文理皆有可观者”,但要出钱,邑人大抵是不会情愿的吧,而且下文的“不使学”也就不能完全落实了。其实,这里的“乞”应释为“给予”,读作qì。《辞海》《辞源》都收这个义项。据此就能明了上文含义:邑人惊异于仲永的才能,逐渐以宾客之礼待其父亲,有的还送点钱币;其目的则或示褒奖,或图势利,而父亲也正“利…  相似文献   

10.
一、文学史上妒妇形象之略述远在先秦的史传文学中,就已有妒妇形象出现。《左传·襄公二十年》有“叔向之因妒叔虎之母美而不使见”的记载。以后,亦可发现一些零星记载。如《汉书》曾提到过吕后的妒嫉与残忍;《魏志》里也写到了袁绍妻刘氏的妒嫉。可见,妒妇形象早就引起文人注意了。南朝张缵写的《妒妇赋》称妒妇是:“常因情以起恨,每传声而妄受。”认为妒妇产生怨怒情绪主要是因为一个“情”字。  相似文献   

11.
有关质疑问难的教学,笔者见过不少课例,如《跳水》的变序质疑,《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抓关键词质疑,《她是我的朋友》对思想内容的质疑,《麻雀》结尾的拓展激疑……这些都是不错的质疑方法。但我认为,还可以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质疑,不使质疑流于琐碎,不满足于学生思维的瞬间活跃,把学生的“疑”充分地诱出来,让“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偶然挖掘到某个思维训练点,巧设疑问或让学生质疑,就引学生发散开去,议一番,练一番,读一番,以为这就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实…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光辉的历史和文学巨著。它以文学的笔法,栩栩如生地塑造人物,起到了总结历史、拨乱反正、防微杜渐的作用,同时以它独特的历史和美学的思辨感染着读者。《史记》全书的善恶、是非标准“颇谬于圣人”的例子俯拾皆是,其中不以成败论英雄即是一例。堂堂的开国皇帝刘邦在他的笔下是一个狡诈的无赖,而自刎于乌江的项羽却是盖世英雄,并专为他立《本纪》,使之流传后世。但是对项羽这个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史学界和文学界对其或褒或贬,莫衷一是。下面我仅就《史记·项羽本纪》谈谈对项羽这一形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曾以《南泥湾》、《我的祖国》等歌曲风靡全国而又蜚声海外的歌唱家郭兰英,进入80年代的第二年便告別了舞台,随后几年里又销声匿迹了:“郭兰英到哪儿去了?”“真想再听她唱几支歌!”不少人在疑问、在盼望。举家南迁,登上飞蛾岭那是1982年,郭兰英到天津作告別演出,在演歌剧《白毛女》的一场戏中,她腰一闪,“扑通”一声倒在台上,疼痛难忍。为了不使观众失望,她强撑着身子演到了  相似文献   

14.
《伤仲永》讲述了神童方仲永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变得“泯然众人”的故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本文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为了紧扣单元教学中“成长”的话题,意在展示仲永的成长经历,引发学生对个人成长的思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5.
路静 《教育艺术》2004,(2):44-46
古代教育专著《学记》对育人有过精辟的论述:“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说的是思想工作要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古语中的“学高八斗,身正示范”、“防微杜渐,严爱相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等,说的是思想工作要注重方式方法。那么,班主任怎样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呢?本文就此略陈己见,抛  相似文献   

16.
质量是书籍的生命,更是辞书的生命。辞书编纂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综合工程,要确保辞书的质量,在编纂过程中,必须时时处处小心谨慎,防微杜渐。 长期以来,由于工作需要,笔者经常与辞书(尤其是各类大中型语文词典)打交道。或释疑解惑,或提供信息,翻检查阅,时有补益。然其疏误之处,亦偶或有所发现。“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兹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分门别类,摘要举例,略申管见,抛砖引玉,以就教于专家同好。 一、立目疏误 1、不辨古今字而误以他字立目例。如【骨馀】,《中文大辞典》(以下简称《中文》)“骨”部立此条目,释为:“谓里落之壁也。”并以《尚书大传·周传·牧誓大战》:“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不爱人者,及其骨馀。”(郑注:骨馀,里落之壁。)为例。按,此“骨馀乃“胥馀”之形误(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尚书大传》四部丛刊本卷三作“(?)馀,”“(?)”乃“胥”之古文。《龙龛手鉴·肉部》:“(?),同胥。”《正字通·肉部》:“(?),古文胥。”“胥馀”者,村落的角隅,即郑  相似文献   

17.
潘华 《文教资料》2005,(1):60-62
“慎独”是儒家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意识、情绪进行管理和自律的一种修养方式。它是孔门后学在“自省”和“克己”的基础上,为使人自我修养达到更高境界而提出的。这一提法最早见于《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通俗地讲,慎独就是在个人独处,没有别人看见的场合也严格要求自己,警惕内心深处尚处于萌芽状态、尚未引起旁人注意的错误意识、不正当的私欲或不正常的情绪,并自觉地用社会道德规范加以约束,使之回到正常状态,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可见,这种方式是一种比“克己”的自觉性要求更高的道德修养方式。也许…  相似文献   

18.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亡羊补牢真的未晚吗》的作者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对流传至今的“亡羊补牢,未为晚也”的说法作出新的分析和诠释,认为只有把“防微杜渐”和“亡羊补牢”并提,才具有积极的进取的意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有见地的观点。我们由此想到:对社会上大量流传的成语、谚语、格言等,要  相似文献   

19.
《扁鹊见蔡桓公》是一则哲理性很强的故事。故事的哲理或主题、对人们的启示是早有定论的。所以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 :疏通课文 ;解释词义 ;弄清故事的意思 ;按故事提供的显信息 ,水到渠成地概括出“讳疾忌医”“防微杜渐”的主题。在提倡创新思维和研究性学习的今天 ,教学《扁鹊见蔡桓公》一课能否翻出新意呢 ?文本 (作品 )本来就有多义性 ,尽管作者是有单一目的的 ,但他也不能阻止读者从不同侧面来看问题。从读者角度看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认识不完全相同 ,对同一文本的看法便不尽相同。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阅历的增多 ,认识的不断深化 ,…  相似文献   

20.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表现了马尔克斯把“小世界”和“大世界”相结合的审美体验。从艺术观念说 ,这是一种以“魔幻的现实”和呼唤文学相结合的文学观 ;从艺术风格说 ,这是一种以严肃的内容与荒诞形式相结合的夸张象征为主的现代主义风格。这种审美体验和艺术特征 ,来源于马尔克斯的“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使其失真”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