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教育目的的个人体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划分是从一个侧面对教育目的的理论的一种抽象概括,其实两种“本位论”各自内部还存在着诸多重要差异,并不像现有的教育理论新认为的的那么简单。此外,两种“S一位论”的划分也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在历史上,纯粹和绝对的个人本位论者和社会本位论者几乎是不存在的,在教育目的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人可以胆历史的,具体的统一,而不同超历史的抽象统一。因此,从理论上讲,两种教育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促进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就个人发展与社会的关系来说,可以归结为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就是促进个人个性的发展;社会本位论则认为教育就是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人,使被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各执一端,强调了教育价值功能中的一个侧面,应当说,都有一定的真理性。但是,二者的共同弊病在于它们都把自己的出发点强调到了极端的程度,完全排斥和否定了另一面的合理性。个人本位论把个人看成是同社会相对立独立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纪方 《考试周刊》2007,(2):36-37
改造主义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分支,在社会改造主义者眼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变化,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社会。在课程论观点上社会改造主义批判学生中心课程过于注重学生的个人需要、兴趣、自由以及活动,忽视了社会变革的需要。本文通过对改造主义教育思想的论述,以及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两种观点的分析,提出应将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统一起来,做全方位的考查。  相似文献   

4.
肖丽芳 《时代教育》2009,(8):152-153
教育目的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我国一直以来坚持社会本位论.生命的提升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论,本文基于布尔迪厄的"场域"观,论证了这正是教育场域中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教育目的观举要教育目的根据什么来确定?长期以来,是教育理论上众说纷纭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讲可具体细分为个人本位论、人格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伦理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相似文献   

6.
教育个人和教育社会一直是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引起争论但到目前为止并未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在此笔者试图进行再一次的梳理,以期通过分析比较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区别和联系能引起一定的思考和启示,对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处理教育个人和教育社会的关系有一定的引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关于教育目的两种本位论的各自局限已被广泛了解和熟知,但是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能仅仅停留在潜意识的层面,甚至是含混不清的,也没有人给予过专门的关注,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教育实践的开展。因此,对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内在悖论进行深刻揭示,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进行深度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进行彻底解构就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本位视角下,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过度主张人的社会主体身份即社会语境下的他己能力,而教育目的个人本位形成与人存在的个人本位的等同化认知,使得教育目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矛盾根源需要重新考量。在教育主体视角下,通过对人的社会主体身份的解构,以及对单一人我主体发展范式的再思考,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中人的社会主体与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中的个体主体走向了人的多元主体教育的初步统一。在意义视角的阐释下,人的多元主体教育中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形成内在博弈、类主体即类语境下他我与个体主体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以及类主体具有对社会主体的超越性本质,进而教育从人的单一主体教育走向人的多元主体教育,从人的对立主体挟持发展走向人我与他己协同发展的理性定位。  相似文献   

9.
根据在个人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不同抉择,教育目的主要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主张。本文分别论述了这两种教育目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对这两种教育目的进行了比较,并出我国的教育目的应以人为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在教育发展史中,任何一方从未因另一方的盛行而消失,而是一定历史阶段一方从属于另一方存在。二者在此消彼长的状态下保持着平衡,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理应在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杠杆中找到适切的契合点,使二者合理并容,达到和谐统一。这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提出了新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的情感发展比之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对人的可塑性更强,是建立在对人的个性差异以及个人生活经历独特的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情感的发展与教师的关系尤为密切。现今教育的"社会本位论"使得教育目的更偏向关注社会性需求,而忽略了"个人本位论"的需求。如今世界,伴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除了面临外部社会环境危机,如道德缺失、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2.
自学校教育产生以来,教育内容一直是学校功能最直接的体现。按何种标准选择、组织、传授知识内容,成为学校课程论研究的焦点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按照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办事,必须研究职业学校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在知识论方面的异同点,进而构建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课程论。无论是常识知识论、主观知识论和客观知识论,还是社会知识论、个人知识论,抑或理论(科学)知识论、实践知识论,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各种课程观或课程体系,如知识本位课程、标准本位课程、集合课程、整合课程等,都必须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色,否则,就是对普通教育课程论的模仿。  相似文献   

13.
一、观念的错位导致德育功能的缺失 教育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争论已久,而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及几千年来的教育一贯注重“社会本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的、关系性的,“社会本位”又极力宣扬“一大二公”,国家和集体利益至上,强调个人必须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这一点也许可以解释中国数千年历史绵延不断的原因,但也正因为如此,个人利益受到轻视,甚至连单个的人也是不重要的。在这种社会传统观念中的德育也必然是忽视个人的,它过度强调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与需要,却很少顾及个人的生理心理需要,不关心个人私利,从…  相似文献   

14.
应确立为大学生未来发展服务的价值目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可以理解为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或一个主体)通过教学活动所预想、所追求、所要达到或所规定的理想状态或要求。有人把大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归纳为四种:个人本位论,即以满足个体需求为中心的价值目标;社会本位论,即以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为中心的价值目标;学术本位论,即以发展学术为中心的教育价值目标;统一论,即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要与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相统一的教育价值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处于不同环境之下的不同的大学,会有不同的教育价值目标。在中国大陆,目前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5.
教育目的,历来是一个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历代教育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目的论。就其强调重点的不同,可大体将它们归为两类:个人本位论及社会本位论。这里所讨论的自我实现说就出发点和着眼点来看,可归入前类,因为它是  相似文献   

16.
卢梭的双重教育目的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 ,卢梭是典型的个人本位论者。针对封建社会压制人的自然本性、封建教育不能将人培养成人的社会现实 ,卢梭提出了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但是 ,卢梭在倡导培养自然人的同时 ,在他的教育目的中并没有放弃社会目标。而是通过使儿童率性发展 ,自然而然成为他所设定的理想社会的道德公民。  相似文献   

17.
教育价值取向究竟是注重于社会价值呢,还是注重于个人价值?是长期困扰教育思想家们的一个重大的教育基本理论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对此,社会本位论者和个人本位论者各自作出了不同的回答。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家杜威,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上述两派的见解,对我们今天正确地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教育活动的方向性的指导与最终归宿。而对于教育目的最终指向是“社会”还是“人”,其中就渗透了个人对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本文从哲学层面分析了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的内涵,并对我国历史上存在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以及中间形式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梳理与反思。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依据当前我国的国情、“人”的发展要求以及教育的规律,我们应该确立培养“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大体上可从目标论、价值论和要素论三个领域进行分类,目标论确立了以促进教为主、以引导学为主和推动教学活动整体发展的目标;价值论有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结果主导,过程主导和标准测验/真实评价三种取向;要素论则主张通过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行为分析和课堂文化分析来确立标准。基于标准构成的复杂性,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依据不同的目的要求,分层制定标准;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制定标准;标准的选取应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西方思想界关于德育目标理论的探索,派别林立。但追踪其历史线索,基本上是沿习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而展开的。“人本主义”强调以内在的、个人的发展即个体需要为“标的”的德育目标“个体本位论”;“科学主义”则为强调以适应外在的、社会的发展即社会需要为宗旨的德育目标“社会本位论”。这两种思潮贯穿于西方近现代乃至当代的德育目标理论的探讨中。兹分别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