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直面缺憾     
刘志强 《师道》2003,(7):36-36
记得看过一个电影是记鲁迅先生的童年的,片名已经忘记了,但里面有个镜头却难以忘记。老先生正在河中洗菜,恰好润哥过来,先生吓得筐子都掉到河里了。看后,我们几个同学哈哈大笑。当然,鲁迅的老师的表现是师道尊严在作怪。在那时人们的眼里,教师应是圣人,不食人间烟火,先生淘米学生看见了会笑话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不是圣人。无论我们乐意与否,来自学生的议论总是不可避免的。对学生来说,老师是既熟悉又神秘。记得上学时,小同学一块上厕所,一看老师也蹲在里面,把我们乐得不行,原来老师也干这勾当……还好,后来学…  相似文献   

2.
看着我们市区现在的孩子,学校、家庭几乎两点一线,除非双休日跑跑少年宫,否则就是天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抬起头来只看见四角的天空”。  相似文献   

3.
今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的纪念日。今天我们如何纪念鲁迅先生逝世?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怡先生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几位青年才俊从不同的视角做了回应。鲁迅虽已过去,但是历史还在继续。鲁迅作为“历史中间物”却被延续至今。鲁迅关注的某些问题仍然存在,或者变异。鲁迅研究在当代还要继续。而且在重新审视鲁迅的时候,我们发现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遗产的“鲁迅精神”和“鲁迅思维”。它是鲁迅的精髓,相对于问题来说,这些更值得新世纪的青年一代关注。本期刊发“鲁迅遗产与当代青年世界”这组笔谈文章,旨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亦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在千万个悲肃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蒙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清的光的时候。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和无声的欷觑,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着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只有鲁迅先生。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谈到,藤野先生以纯真的品质,博大的胸怀给身处异国他乡的鲁迅以极大的温暖,使得鲁迅在回国20多年以后,还深深地怀念着老师。在鲁迅晚年,每天写作极度疲倦时,抬头看见藤野先生的照片,便激起无穷的力量,点一支香烟继续奋笔疾书,藤野先生成了鲁迅鞭策自己的力量源泉。这正是教师人格的特殊魅力。完善的人格是个性得以全面发展的标志,具有极强的榜样作用。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往往与班主任自身的人格魅力息息相关。因此,班主任应该着力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6.
“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现今的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教学中,部分学生盲目依赖教师讲解和参考资料,导致独立思考、领悟能力退化严重。就此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正如鲁迅先生在《〈绛洞花主〉小引》中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先生认为一篇作品的命意,会因为读者眼光的不同而产生种种见解。  相似文献   

7.
世上关于鲁迅先生的文字可谓多矣,评价也言人人殊,极不相同,甚至有天壤之别。就拿忆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来说吧,那些亲历者所谈及的种种事实,单单从表面上看,就往往给人以矛盾之感。有人举例说鲁迅先生天真、宽厚、看重感情,有人举例说鲁迅先生多疑、刻毒、不讲友情,且所举之例又都是真实可考的。举个手边的例子吧,唐先生在《琐忆》中讲了一个鲁迅先生帮助一个并不太熟的青年人补靴子的故事,让你觉得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热情得简直到了发傻的地步。但王晓明先生在《鲁迅传》中也讲了一个鲁迅对待青年人的细节:“一位旧日的学生去拜访他…  相似文献   

8.
闫学 《小学语文教学》2022,(Z1):107-109
<正>板块一走近鲁迅师:谈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谈到中国现当代的历史、文化,恐怕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他就是——鲁迅先生。课前同学们已经通过网络、书籍等各种渠道,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些了解,但鲁迅先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文章,看看在亲人眼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可能会让我们靠近更加真实的鲁迅。  相似文献   

9.
那寒梅 《青海教育》2005,(12):24-25
人教本高级中学语第二册第二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通过研究探讨深入领会,我们学习和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通过学习,我们更深刻地体验到了鲁迅先生“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的这种无法忘却的悲愤。我们更深的领悟鲁迅思想的博大精深,虽然此时的鲁迅先生更为孤独,  相似文献   

10.
2006年,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学生中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们崇敬和纪念的鲁迅先生已经成为学生“怕”的对象,想来实在可怕。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让鲁迅和鲁迅作品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对话鲁迅     
在历史的银河中,闪耀着许多光彩熠熠的星辰。一颗明星,就是一座照亮后人前进的灯塔。于是我穿过时间的隧道,去历史的太空,寻找那一颗星。我四处寻找着,忽然,我看见一位穿黑色长袍的先生正在桌上埋头写作。我走过去,他似乎被我打搅了,慢慢地抬起头来。一张瘦削的脸庞,透露出刚毅与坚强;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透那沉沉的黑夜;一头不屈的硬发,根根显示着与恶势力的不调和。没错,就是他——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也看见了我,微笑着让我走近他,我此刻感觉到他是那样慈祥、和蔼。“鲁迅先生,我与您是相隔一个世纪的人啊,但我也很爱好文学。”他放下…  相似文献   

12.
读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我们应该学些什么呢?一首先,应该学习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的人品,从他们身上学会如何做人。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强烈的责任心。鲁迅先生爱国心切,救民志忱,不忍让愚弱的国民永远充当“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弃医从文,自觉地担起了唤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读书     
鲁迅先生在南京水师学堂上学时就非常喜欢读书。为了省钱买书,年轻的鲁迅每天以烧饼充饥,穿夹衣吃辣椒御寒。鲁迅勤奋、8惜,学习成绩优秀,在学校里几次得到金质奖章和银质奖章。但是,鲁迅并不把这些荣誉作为炫耀自己的招牌,而是用奖章换取心爱的书籍来读。在鲁迅心目中,书籍胜过奖章,这恐怕是我们一般人难以理解,也是很难做到的事。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胸怀壮志,节省每一个铜板以购买各种书籍。当时他住在一个很简陋的客店里,条件很差,蚊虫甚多,鲁迅先生就用被单儿将浑身裹住,用单衣蒙头,只露出鼻孔和眼睛,夜以继日地…  相似文献   

14.
拓展鲁迅研究的新天地徐中玉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整整六十年了。那时我21岁,正在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读三年级。我没有看到过鲁迅,只和鲁迅的挚友台静农(伯简)先生较熟,台先生给我们讲《诗经研究》课程。我读过鲁迅许多作品,对他的深亥.旧执着,坚强与韧性,非常敬...  相似文献   

15.
学期之初,因为又要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我让学生以“我心目中的鲁迅”为题,写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看法。毕竟学生和鲁迅先生的接触已有多年,鲁迅先生又是中学课本上入选作品最多的现代作家,大家心目中都会有一个鲁迅在。  相似文献   

16.
周航 《四川教育》2003,(1):38-38
在学习新课标时,常常想起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常常想起小说中两个家喻户晓的鲜明的儿童形象:迅哥儿和少年闰土,常常想起鲁迅先生的那一句话:“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闰土的海阔天空是“小迅哥儿们”欠缺的,而“小迅哥儿们”的知识也是闰土可望不可及的梦想。于是想到,将“小迅哥儿们”的书本知识与闰土的生活文化结合在一起,不就有了令人感叹的语文文化了。鲁迅先生后来的成就,也无不源于他对文学的不断追求和对人民生活的深刻了解。试想,不走进人民的鲁迅如何写得出说出人民心声的…  相似文献   

17.
杨爱芹 《天中学刊》2001,16(3):46-48
女性问题作为鲁迅反封建思想的一翼,始终是鲁迅先生关注的一个焦点,他的小说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让我们看到在封建势力压制下女性的不幸遭遇,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封建思想对她们的浸染。  相似文献   

18.
师:提起鲁迅先生,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一上学期学习过他的一篇散《从百草图到三味书屋》,中写到的那位讲述美女蛇传说的故事高手——长妈妈,是对鲁迅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鲁迅先生曾在好几篇章中提到她,有一篇章《阿长与<山海经>》即专门回忆作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成一篇专门回忆自己母亲的章,而对一个普通的保姆却花了不少的笔墨,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章——《阿长与<山海经>》。(教师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19.
二○○六年十月十九日是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新作文杂志社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纪念活动——“新作文‘文学茶座’专题讲座”,以此来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为了能让大家对鲁迅先生有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杂志社特邀山西大学文学院王春林副教授作了《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的专题讲座。永远的“民族魂”@聂闻  相似文献   

20.
徐洁 《中国教师》2007,(7):22-24
<正>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作为教师,则会读出教育技巧。香菱本是乡宦之家的小姐,被卖作薛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