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时期散研究有两个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对于现代散理论的重新整理、对现代散与17年散创作的总结,以及对散作为一种体的本体论研究;二是90年代的散研究领域出现了对散体以及当时的一些创作现象的争论,这主要集中在对“散热”“大散”与“体净化”“小女人散”“化散”等诸多问题的论争上。90年代的散批评有了更加理性化、多维度的批评视角,但是也出现了命名的混乱、女性散批评的匾乏、对本细读的忽视、以及多元化批评方法的缺乏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林非是当代文坛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其《人海沉思录》具有很高的学术品格,在大胆引入随笔这种“舶来”文体的同时,也自觉汲纳了此种文体所擅长的精神思辨特点,从而将学术建设与思想言说有机地嫁接于一本,构成了思想对学术的引领与提升。  相似文献   

3.
林非先生对我国现当代散文理论的研究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科学地界说了散文创作与研究的特点、关键、使命价值和自己的“散文关文观”,建构了自己系统的散文理论范畴体系,着力倡导散文创作的现代观念和创新意识,努力实践散文理论研究和散文创作的创新发展,对新时期散文理论与创作的繁荣,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起到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断裂中的痛苦与困惑--20世纪散文理论批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散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一是散理论未获得独立的品格;二是散的概念模糊不清;三是没有完备的散理论体系。新世纪的散理论能否突破和跨越,关键在于明确概念,规范学科,构建新的散话语,确定现代意识的散理论批评视野。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新时期散文理论研究状况作了综述和研究,信息量大。其主要内容有:一、新时期散文理论研究现状;二、新时期散文理论研究在新层面上的扩展;三、关于“杨朔散文模式”、“形散神不散”、“散文的命运”等几个热点问题的研究和综述。  相似文献   

6.
董桥是香港名作家,他的散追求学、识、情的融会贯通,结合散创作。董桥在作品中阐明了自己的创作理论,即知性与感性相融、章“自然”说和辞意说。而董桥的散理论与创作也同样做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从传统化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大胆破除陈规,提出了“大散”的理论,为新时期本色派散的美学大厦添砖加瓦,他在散创作尤其是儿童学散的创作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8.
知道林非先生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他在鲁迅研究所,他在散文研究与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让我十分仰慕,买过他的《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鲁迅和中国文化》,似懂非懂,但我却从此有了一把了解现代散文作家创作和洞悉鲁迅的钥匙。事隔多年,我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文学青年了,整日要为生计奔波,静下来阅读林非几成奢侈。然而,命运注定我和林先生有缘,因为《语文世界》,我得以对先生作这一次专访。 少年的两个世界林非是江苏海门人,1931年生。那个时候,战争、动乱、贫困,横扫整个神州。然而,林非的家却是一个例外,由于父亲经营…  相似文献   

9.
知道林非先生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他在鲁迅研究、散文研究与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让我仰慕不已,买过他的《鲁迅和中国文化》《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似懂非懂,但却从此给了我一把洞悉鲁迅和了解现代散文作家创作的钥匙。可以说,早年在我内心里种下的喜欢鲁迅、热爱散文的种子,林非的书功不可没。事隔多年,我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文学青年了,整日的要为生计奔波,静下来阅读林非几成奢侈。然而,命运注定我和林先生有缘,因为《语文世界》,我得以面对面对他作了这一次专访。少年的两个世界林非是江苏海门人,1931年生。那个时候是旧中…  相似文献   

10.
林非有着20世纪散文理论家和散文家的双重身份,不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创作方面他都有着巨大的成就,对他的散文理论和创作实践进行分析,对于把握散文发展的时代脉搏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林非的创作理论为基石,分析其作品,评价其意义。  相似文献   

11.
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的林非创作的散文 ,视野开阔 ,题材广泛 ,体式多样 ,思力深厚 ,以其充沛的人文激情、深切的人文情思、宽广的人文关怀和美好的人文理想构成创作的基调。林非散文记事简洁明了 ,抒情娓娓动人 ,议论剀切详明 ,写景清新明丽 ,表达平易自然 ,笔触细致严谨 ,语调温和亲切 ,意趣清朗隽永 ,文字优美流畅 ,知识含量丰厚 ,显示出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林非散具有富于个性的成熟激情、深邃思索与优美笔,其近作又有所拓展。他犀利而透辟的分析眼光,多有洞幽独微之处,深入地思考专制的本质,对此进行有力的澄清与谴责,还对种种的社会人生作出智慧的考察,在感情的润泽底下,读来如行云流水。这样表现出知识分子的良知、闪烁着深邃而严谨的历史眼光的,应该说是本色的学散。  相似文献   

13.
1925年3月,临颍县党的早期领导者周仿溪,创建了“飞霞文学社”。创作上坚持文艺为人生的理念,对20年代兵匪残杀广大农民百姓的罪行作了如实纪录,成为“五四”、“非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创作的实践,培育了一代临颍作家群。同时,“飞霞文学社”还创办了全国最早的文学批评专刊“飞霞三日刊”,为中国新文学运动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指导下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重解废名的新诗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名的诗和诗论的独特性已为研究界所公认,且近年来获得了较为充分的论述。本文从废名的诗与诗论的文本出发,着眼于废名诗学观念对新诗本质理解的可能意义,结合废名的诗作及三十年代的诗学氛围,对废名的新诗观重新作出了申说。本文认为,废名关于新诗诗质的要求体现为两点:一是诗的“当下”性,一是诗的“完全”性,他的讲稿和诗作印证了这两个特点;而废名更为可贵的贡献在于,他充分地觉识到了新诗语言的“散文化”特性,指出应该依据这种语言的特性来建构新诗的形式,这对新诗本质的理解与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背影》到《离别》,两篇著名散文佳作引起的强烈反响,进而谈论散文家朱自清和林非,已是近年来文坛广为流传的佳音。《背影》和《离别》是在自然的气候中,生活的土壤里,经过作家心灵的栽培,真情地浇灌,从同一杆枝上生出的两杂奇葩。由于两文的作者都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又是此管弦乐中的双重奏。林非在游记中引导人们在美丽的风景中,建设更加美丽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的“非”类格式按语义可分为三类,即意愿之必欲、情势之必须和推断之必然,三类格式在语义和语用上表现不同。另外,“意愿之必欲”和“情势之必须”类的“非”类格式可构成取舍句,而“推断之必然”类的“非”类格式则不能构成取舍句。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必要延伸。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在晚清“文界革命”的铺垫下,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推导出自身的现代性构想。在“人的文学”观念主导下,以“人性的”、“个人的”、“个体的人”为价值设定的主体性因此成为现代性的理论基质。散文现代性理论主要倡导者的林语堂,进一步将散文现代性理论的基本设定明确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出发点——使“闲适”在主体性理论所坚执的文学独立自由精神辐辏下,成为散文美学追求,其意正在避免散文在文化启蒙运动中弘扬的文化批判性沦为实用性和工具性。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明显受到了克罗齐“表现说”的影响。林语堂本人也承认这点,但他所言之“表现性灵说”与克罗齐所言之“表现说”,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克罗齐的“表现说”是以人的心灵为基点,重视心灵的张扬与活动的艺术学说,是其整个心灵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克罗齐把人类的一切活动归诸于人之心灵“表现”的结果,其“表现说”自然也难逃片面性。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则是以人生为基点,重在内心的舒展与自由的艺术主张,与其整个近情哲学紧密相关。由于其近情哲学看重现世人生,要求通情达理,其“表现性灵说”自然也就不会画地为牢,陷入克罗齐那样的片面境地。  相似文献   

19.
早年的林语堂服膺钱玄同的意见,认为中国人是根本败类的民族;进入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对国民性的看法有了较大的转变,虽然仍然采取批评的态度,但锋芒已不毕露,且多有赞赏。更重要的是,他对“国民性”认识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即不是以“一元论”而是以辩证的态度进行理解。晚年,林语堂对于中国文化及其人格的欣赏往往大于批评,肯定往往大于否定,表现出复归的倾向。林语堂对“国民性”的认识对于新世纪中国文化乃至于人类文化的建设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第一,“和平”、“容忍”与“和谐”等内涵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对话”的主调。第二,“知足常乐”与“诗化人生”的人生观,对于冲破物质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迷雾,十分必要。第三,理想与梦幻、奇思与妙想、放逸与优雅,这些灵心对于克服当下过于现实的人生困境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